奔馳有點豪華過頭了

奔馳有點豪華過頭了


電影《黑金》裡梁家輝的臺詞,給兩個品牌二十年的中國發展做了定調。


馬自達甘心做小,量產壓燃、搞後驅,一路從東瀛寶馬被捧成廣島保時捷;而奔馳在中國的豪華路線在登頂後崴了腳。


奔馳有點豪華過頭了


從2012-2019整7年的銷量趨勢看,中國豪華車市場在穩步增長,但其中最大的贏家無疑是奔馳。


奔馳有點豪華過頭了


2019年,BBA在國內的銷量正式洗牌。


總量上,

BMW+MINI=723680 排第一

Benz+Smart=702088 排第二

Audi=688888 排第三


但撇除水分,把MINI和Smart去掉後,單一品牌銷量排序變為奔馳第一。


18歲一身GUCCI,38歲一臺奔馳


奔馳有點豪華過頭了


中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直至2019年才剛剛過30,000元人民幣關口,其中8.3億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為42,359人民幣。


一年能消費70萬臺奔馳,其中全部銷量幾乎都來自城鎮居民。


奔馳有點豪華過頭了


而歐洲這幾年的平均可支配收入已經超過20,000€,經濟比較發達的中部城市已經可以在數字上接近中國平均數:30,000,單位是歐元。


整個歐洲人均可支配收入約為2萬歐元。


2019年奔馳在歐洲(歐盟區)交付數量約為94萬臺,人口規模7.4億,大致相當於中國城鎮居民人口規模。


我們幾乎可以這樣說:

2019年,中國8.4億人口,用平均42359人民幣年收入,消費了70萬臺奔馳;

2019年,歐洲7.4億人口,用平均20000歐元年收入,消費了94萬臺奔馳。


在收入相差一個數量級的情況下,消費數量和歐洲相同數量級。


中國人可太愛買奔馳了。


豪華車的質量不一定更好,2019年的BBA誰最差


曾經寶馬以一己之力扛下了大家對豪華品牌汽車質量問題的抱怨,各種電子系統故障和車主深惡痛絕的燒機油、漏機油,導致二手寶馬在市場裡被稱為


“需要開一家修理店才敢買的車”


奔馳有點豪華過頭了


但大家會發現,寶馬的從N系列跨入B系列發動機後,問題一下子少了。


但最關鍵的是,同行襯托的好…


奔馳有點豪華過頭了


奔馳的2019年可真是人設崩塌,都因為2016年在引進新一代奔馳E,W213加長國產時埋下的雷。


奔馳有點豪華過頭了


2019年發佈的召回,在2020年初被短視頻網站的頭部汽車賬號拿出來反覆爆捶。


這件事本身,確實和奔馳的江湖地位差太遠,這樣的錯誤別說奔馳,奔奔都不會犯。


大V們的觀點主要集中在:

“歐洲是鋁,憑什麼國內你給換成鋼,增重了300kg”

“減配了底盤,那麼細的拉桿怎麼承受的了減配增重的300kg!”


事實上,只說對了一半。


奔馳有點豪華過頭了


這樣的錯誤,我至今不能理解,以奔馳的汽車製造經驗,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但它確實存在,並且困擾著奔馳車主們。


為此,不會用爬蟲的我,手動爬取了國家缺陷品召回網站上,2019年BBA的召回信息。


奔馳有點豪華過頭了


召回可不是商家的良心,是紙包不住火的無奈


乍看2019年全年的召回,奔馳雖然高居第一,但相比寶馬也沒有太多優勢。


我們稍稍處理一下數據:


· 2015年後的製造質量問題,來反應近5年的質量

· 剔除高田氣囊導致的分段召回,去除黑天鵝事件的干擾因素


奔馳有點豪華過頭了


經過整理,我們大概能看到奔馳近年來的質量表現。


從召回數量、召回次數上都穩居第一。


而寶馬更多是在還舊賬,奧迪維持原有水平。


這是國內的質量趨勢嗎?北美JD Power榜單也會定期發佈可靠性榜單。


奔馳有點豪華過頭了


近三年來,奔馳在北美的可靠性口碑連續墊底。


奔馳質量差了,不只是在中國獨一家的現象,在北美也一樣。


奔馳的問題,說起來也都是在座各位慣的


不要被“豪華”二字遮蔽了購買“豪華車”的初衷


奔馳有點豪華過頭了


我們說BBA德系三強的豪華分別體現在哪裡?


奔馳有點豪華過頭了


奧迪的豪華,是科技感配合成熟的機械性能


奔馳有點豪華過頭了


寶馬的豪華,是富有溝通感的駕駛樂趣


奔馳有點豪華過頭了


而奔馳的豪華,更多是眼睛裡的慾望


消費者需要什麼,廠家就生產什麼。如果你只需要一臺外觀內飾設計一流,材質選擇高檔的轎車,那麼它的底盤一定沒那麼好。


銷量洗牌,德系三強靠標籤打開市場,是時候要揭下來了


外觀設計能永無止境地提高嗎,無非是審美的輪迴而已。對駕駛樂趣的執念,不過是一種偏好。


很多人說E級在德國是出租車,配不上豪華車的標籤。


但這可能就是“奔馳”本該有的樣子,並不是因為品牌而豪華,只是因為品質可靠能做營運車輛,維護省心配置豐富,可以定製自己想要的配置。


你沒錢它就樸實,你富有它就豪華。


奔馳有點豪華過頭了


廠商給的產品,都是這個市場最想要的。


拿下集團銷冠的寶馬揭下了“運動”“只做後驅”的標籤;

奧迪早早拿掉了當時橫行中國的“官車”“中年”標籤;


而在豪華路上一路狂奔的梅賽德斯,也到了該思考的時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