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是其投身五四運動後使用的一個筆名,代表作有《吶喊》《彷徨》等。魯迅蜚聲世界文壇,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佔最大領土的作家”。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民國風範 | 魯迅: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


魯迅先生生長於茶鄉,嗜啜產於家鄉平水茶區的珠茶。只緣此茶外形圓緊,身骨重實,呈顆粒狀,宛如珍珠,故以“珠 茶”名之。


由於早先這個茶區的毛茶,都集中在平水鎮上加 工出口,所以在國際市場上,一概叫它“平水珠茶”。當地人 們卻習慣叫它“圓炒青”。那是因為,該茶在炒制過程中,須得依次在炒鍋中殺青,搓揉而成糾珠之狀,因以得名。


魯迅平素不大愛喝花茶,卻嗜啜綠茶,杭州的西湖龍井,那是他最喜歡不過的。尤其是老家所產的“圓炒青”,魯迅一直懷有深摯的眷戀之情。他記得小時候,就常給久臥在病榻上的父親沏茶端茶,其所沏泡的正是圓炒青。


“每當父親從他手上接過茶盞之後,卻並不馬上啜飲,總要端詳好久,將那清馥的茶香一聞洱聞,一面自言自語說若能在林竹蔭下,有一間小樓住住,看看書,喝喝茶,豈不倒也自在得多麼?唉……唉唉……”


那時的魯迅,當然並不知道山他親亍沏泡的圓炒青茶,竟會給沉痾久年的父親帶來如許慰藉吶!


喝茶是魯迅的終身愛好,魯迅的茶飲生活有一個習慣,就是每次沖茶,都得隨時取用開水。所以在他的房間裡,即使在三伏天,也是備有炭缽的。炭火上支著三腳架,便於放置茶銚,方形木匣圍於四周。所用的茶壺則不大不小,泡一壺只夠斟上兩三小杯,所以得屢衝屢斟。茶葉沖淡之後,隨即倒掉茶腳,再換茶葉。而且每每談興愈佳,他愈是喜歡釅茶。


魯迅不獨在茶樓飲茶,還把工作室搬到了茶室。北京當時還有一類公園茶室,綠樹明中,鳥語聲聲,啜飲清茗,情趣倍生。由於這裡人比較少,相對清靜,魯迅也常去這裡工作,是著譯的理想場所。1926年七八月間,魯迅與齊壽山合譯《小約翰》,就是在公園茶室完成的。前後約一月餘,魯迅幾乎每天下午去公園茶室譯書,直至譯畢。


魯迅愛喝茶,他的日記和文章中記述了不少飲茶之事、飲茶之道。20世紀20年代在北京的時候,他經常約朋友到茶樓去交談。他喜歡在喝茶的時候伴吃點心,且飲且食,常結伴而去,至晚方歸。


如:

1912 年5月26日,“下午,同季市、詩荃至觀音街青雲閣啜茗”;

12 月31日,“午後同季市至觀音街……又共啜茗於青雲閣”;

1917年11月18日“午,同二弟往觀音街食餌,又至青雲閣玉壺春飲茗”;

1918年12月22日,“劉半農邀飲於東安市場中興茶樓”;

1924年4 3日上午至中山公園四宜軒,遇玄同,遂茗談至晚歸;

5月1日,“往晨報館汸孫伏園……同往公園啜茗”,等等。


魯迅對喝茶與人生有著獨特的理解,並且善於借喝茶來剖析社會和人生中的弊病。


“某公司又在廉價了,去買了二兩好茶葉,每兩洋二角。開首泡了一壺,怕它冷得快,用棉襖包起來,卻不料鄭重其事的來喝的時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著的粗茶差不多,顏色也很重濁。我知道這是自己錯誤了,喝好茶,是要用蓋碗的,於是用蓋碗。果然,泡了之後,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確是好茶葉。但這是須在靜坐無為的時候的,當我正寫著《吃教》的中途,拉來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覺的滑過去,像喝著粗茶一樣了。”


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不過要享這“清福”,首先就須有工夫,其次是練習出來的特別的感覺。由這一極瑣屑的經驗,我想,假使是一個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幹欲裂的時候,那麼,即使給他龍井芽茶,珠蘭窨片,恐怕他喝起來也未必覺得和熱水有什麼大區別罷……


民國風範 | 魯迅: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


後來,魯迅把這種品茶的“工夫”和“特別感覺”喻為一種文人墨客的嬌氣和精神的脆弱,而加以辛辣的嘲諷。


他在文章中這樣說:“由這一極瑣屑的經驗,我想,假使是一個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幹欲裂的時候,那麼給他龍井芽茶、珠蘭窨片,恐怕他喝起來也未必覺得和熱水有什麼區別罷。所謂‘秋思’,其實也是這樣的,騷人墨客,會覺得什麼‘悲哉秋之為氣也’,一方面也就是一種‘清福’,但在老農,卻只知道每年的此際,就是要割稻而已”。


從魯迅先後的文章中可見“清福”並非人人可以享受,這是因為每個人的命運不一樣。同時,魯迅先生還認為“清福”並非時時可以享受,它也有許多弊端,享受“清福”要有個度,過分的“清福”,有不如無,“於是有人以為這種細膩銳敏的感覺,當然不屬於粗人,這是上等人的牌號。……我們有痛覺,……但這痛覺如果細膩銳敏起來呢?則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覺得,連衣服上的接縫、線結、布毛都要覺得,倘不空無縫天衣,他便要終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


“覺的細膩和銳敏,較之麻木,那當然算是進步的,然而以有助於生命的進化為限,如果不相干甚至於有礙,那就是進化中的病態,不久就要收梢。我們試將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較,就明白究竟是誰活得下去。喝過茶,望著秋天,我於是想,識好茶,沒有秋思,倒也罷了。”


魯迅的《喝茶》,猶如一把解剖刀,剖析著那些無病呻吟的文人們。題為《喝茶》,而其茶卻別有一番滋味。魯迅心目中的茶,是一種追求真實自然的“粗茶淡飯”,而決不是斤斤於百般細膩的所謂“工夫”。這種“味”恰恰是茶飲在最高層次的體驗:自然和質樸。


魯迅筆下的茶,是一種茶外之茶。


人人皆想享清福,可這清福意味著什麼,並非人人看破。現在的社會,無論是學習或工作,節奏不免都太緊張。在這繁忙的生活中,去閉關,歸隱山野,躲一個無人居住的偏僻地自在放鬆一段時間,對多數人來說或許不太容易實現。


但是,百忙之中,泡上一杯茶,喝茶的時候,什麼都放下,什麼都不想。不免也是個可為的清淨法。


民國風範 | 魯迅: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