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你,來領略這件事背後的文化意蘊


春天的你,來領略這件事背後的文化意蘊


一年一度的植樹節如期而至,儘管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並沒有過多精力去關注這樣一個再平常不過的日子。然而,這樣一個看起來比較稀鬆平常的日子,對於疫情當下的中國,卻顯得更加醒目和意義非凡,

(作者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張凡)其不只是因時而作的順其自然,更是古往今來中華民族遵循“天人合一”之生態自然觀的最佳體現。更為關鍵的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樣特殊的日子正在不斷喚醒國人尊重生命、善待自然、保護環境的自覺意識與責任擔當。

眾所周知,植樹節對於我國,起始於上世紀初葉,至今已有一百年多年的發展歷程。民國初年以每年的清明節為“植樹節”,1928年國民政府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逝世三週年,把3月12日定為植樹節,如今人們認識中的植樹節則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的1979年,在鄧小平的提議下,經由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六次會議決定將每年的3月12日定為“中國植樹節”。

這過程中雖因時代的衍變而所指略有不同,但始終沒有離開過植樹造林、保護環境、營造良好生態之初衷。


從傳統意義上來說,每年公曆的3月12日,介於我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驚蟄之後、春分之前。此刻正值仲春,又恰逢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萬象更新之時,極有天地交感、萬物萌芽、蓄勢待發之勢,這時節種樹可謂最為適宜。長期以來,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不僅是中華民族的先民順應天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熟悉一年四季在時令、氣候、物候等諸多方面變化規律而形成的認知體系,更是我國數千年來農耕文明的產物以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冬去春來、春播夏種、秋收冬藏的輪迴與自然驗證了農業生產與大自然的時令、節律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毋庸贅述,“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驚蟄”乃是第三個節氣。時至驚蟄,地氣上升,氣溫回暖,春雷陣陣,雨水增多,萬物勃興在即。東晉詩人陶淵明在其《擬古·其三》中有云:“仲春遘時雨,始雷發東隅。眾蟄各潛駭,草木縱橫舒。”可見,自驚蟄始,便是草木受到雨水潤澤而日漸舒展。唐代詩人韋應物在《觀田家》中也曾言及,“微雨眾卉新,一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閒,耕種從此起。”可以說,種田人家順應農時而勞作、開始忙碌起來……

故而,把每年的植樹節放在驚蟄之後,也是國人順應自然節拍、親近自然的“應時而作”。

而“天人合一”作為我國古代具有根本性的文化傳統,真真切切地體現了人與自然是相諧相生的命運共同體。可是,一直以來,總有人固執己見、妄想在大自然面前耀武揚威,過分自信於人定勝天,向大自然一味地索取而沒有節制,繼而造成種種生態災難。很大程度上,“人定勝天”不過是人類的“一廂情願”,很多時候人類在大自然面前仍舊是個頑皮的孩子,那些試圖通過自身“不懈地努力”就可以突破大自然對人類的限制的想法或做法不僅是荒謬的、也是短視的。

如上所述,身為大自然中的重要成員,始終離不開大自然給予人類的贈予和恩賜,因而人與自然須要和諧相處,不能凌駕於大自然之上。當然,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不僅強調的是人類要合著大自然的節拍有序推進人類自身的四時之作,同時也有跟自然界中其他物種和諧相處,特別對野生動物,既不能濫捕濫殺,更不能妄圖飲之食之,正所謂“禍從口出,病從口入”,吃著不潔淨的食物必然會招致人類自身的傷痛或是災難。

(作者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石河子大學文學藝術學院副教授張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