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赤壁、夷陵,三把火燒出一個爾虞我詐的演義《三國》

引言

"火"在《三國演義》中共出現了五百多次,形式也多種多樣。有的作為一種烽火信號使用,有的直接用來燒掉敵人的糧草輜重,有的作為一種戰役手段使用,有的則是天災人禍……據粗略統計,《三國演義》中的火攻戰例多達 89 例,其中直接用火攻殺敵人的 24 例,放火製造混亂乘機殺敵的 42 例,放火作為聯絡信號的 16 例,放火破壞敵人的城池、交通、糧草輜重的 7 例。因此,說《三國演義》是一場由五百多顆小火星凝聚起的熊熊大火,也毫不誇張!

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三次戰役,是《三國演義》中運用火攻謀略最為成功的三大典型戰例,更是《三國》這團火中褶褶生輝的火之“王冠”!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三國”這“三把火”!

官渡、赤壁、夷陵,三把火燒出一個爾虞我詐的演義《三國》

以弱勝強,扭轉局勢之火

官渡之戰是在曹操與袁紹間進行的,結果袁紹戰敗,曹操平定了北方,大大擴張了自己的勢力;赤壁之戰孫權和劉備聯合抗曹,曹操慘敗,勢力大為削弱,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夷陵之戰是劉備想要替關羽報仇,急於討伐孫吳,結果被東吳的陸遜打敗,從此走向了衰亡。這三次代表性的戰役,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以弱對強,都運用了火攻謀略,主帥都在戰略決策上犯了致命的錯誤,導致戰爭的結局逆轉。

官渡之戰從表面上看,袁紹的確處於優勢。他擁有當時北方的冀州、青州、幽州、幷州等大片土地,並且有充足的糧草。袁紹共調動了七十萬軍隊進攻曹操,而曹操僅以七萬軍隊迎敵,而且糧草也不足。雙方軍隊有十倍之差。再者,官渡之戰之前,曹操因為先後徵陶謙,滅呂布,徵張繡、劉表,滅袁術,連年征戰,軍隊疲憊不堪,耗損嚴重。而袁紹自從討伐董卓之後,一直經營冀州,至官渡之戰前僅與勢力比他弱小的公孫瓚有過交鋒,並且很快就殲滅了對方,軍隊沒有太大的損耗。

官渡、赤壁、夷陵,三把火燒出一個爾虞我詐的演義《三國》

此時的袁紹可謂兵多將廣,兵強馬壯,養精蓄銳。無論從兵力、士氣,還是勇將、謀臣方面對比,曹操都是處於劣勢的一方。所以曹操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正如曹操手下的謀士荀彧所說,是"以至弱當至強"。就一般情況而言,袁紹勝曹操敗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戰爭實際的結果卻出乎我們的意料:袁紹的軍隊不僅大敗,而且被曹操徹底殲滅;曹操不僅大勝,而且完全控制了黃河以北的地區。

官渡、赤壁、夷陵,三把火燒出一個爾虞我詐的演義《三國》

赤壁之戰中,曹操剛消滅袁紹平定北方,兵力壯大。有馬步水軍共八十三萬,詐稱一百萬揮師南下。水陸並進,船騎雙行。足以看出其軍隊聲勢的浩大。而西蜀劉表新亡,劉備棄新野,走樊城,過江陵,一路奔逃直到江夏才得以喘息。當時的兵力不到兩萬人,將帥不滿十人,謀臣也只有諸葛亮、糜竺、伊籍等幾個人,可謂勢孤力單。

而東吳也不是曹操的對手,孫權一方的戰將和謀士雖然多於劉備,但是能徵調的兵力也不過五萬。因此,就算雙方聯合起來,兵力也只有七八萬,遠不能與曹操的百萬大軍相比,甚至可以說是以卵擊石,這完全是一場眾寡懸殊的戰爭。但是讓我們始料不及的是,孫劉聯合打敗了曹操的百萬雄師,使曹操的勢力退回北方,不敢覬覦江南,從而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官渡、赤壁、夷陵,三把火燒出一個爾虞我詐的演義《三國》

夷陵之戰,劉備率領七十五萬蜀漢軍隊,其中多為陸軍,少數水軍乃駐守江州的關興部隊,水陸並進,聲勢震天。而東吳派陸遜率領大約五萬軍隊迎敵,雙方兵力的差距顯而易見。但是結果也讓人大跌眼鏡,劉備由於戰略部署不當,幾乎全軍覆沒,自己羞憤交集,病死於白帝城,致使蜀國走向了衰亡的局面。

暗度陳倉,輕敵大意之火

官渡之戰中,曹操夜晚率領五千精良的騎兵與步兵,打著袁軍的旗號,乘夜突襲火燒袁軍的屯糧之所烏巢。烏巢火起,援軍一萬多車糧草盡被燒絕。如果立刻派救兵救援還有一線希望,然而袁紹沒有聽從大將張郃的建議派重兵救援,僅派輕騎救援,結果所有的糧草被燒得一乾二淨。

官渡、赤壁、夷陵,三把火燒出一個爾虞我詐的演義《三國》

赤壁之戰中,龐統向曹操授連環計,讓曹操把所有戰船的首尾用鐵鏈連接起來,上鋪木板,這樣人馬都可行走。這一計策為周瑜火燒赤壁奠定了基礎。當天,東南風起,周瑜部下黃蓋乘二十條大船,船上載滿蘆葦、乾柴和魚油、硫磺、焰硝等引火之物,往赤壁進發。快要接近曹營時放火,讓二十條船一起衝向曹營,船就像離弦的箭猛衝出去,帶著迅猛的火勢,有風助力,頓時煙焰瀰漫。曹營中的船隻很快燒著,因為被鐵鏈連在一起,無法逃脫,頓時被燒成一片火海。曹軍中火箭、溺水者不計其數。

夷陵之戰中,劉備命令大軍在山林茂盛之處和近溪傍澗之處連營七百餘里,建營四十多處,樹與柵相連,以防吳軍。然後準備度過炎熱酷暑的夏季,到秋季再與吳軍決一死戰。東吳將領陸遜觀察了夷陵的地形後,決定採取火攻的戰術。當夜初更時分,東南風起,陸遜命士兵每人手執一把茅草,裡面藏有硫磺、焰硝等物,到蜀營順風點火。結果風緊火急,樹木都被燒著,整個蜀營也被燒成一片。只見漫山遍野火光沖天,江南江北在火光的照耀下亮如白晝。死屍累累,沿江而下。

官渡、赤壁、夷陵,三把火燒出一個爾虞我詐的演義《三國》

自矜自傲,引起焚身之火

官渡之戰當時的形勢是,劉備的力量還非常弱小,沒有找到立足之地;孫權因為哥哥孫策身亡,掌握大權,並採取了魯肅、諸葛瑾等謀士的意見,與袁紹斷絕往來,順從曹操以圖發展;曹操本想趁孫策新死起兵下江南,謀士張紘進諫說此乃不義之舉,不如善遇之。曹操便奏封孫權為將軍,兼領會稽太守。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就是如此,吳魏兩家結成了聯盟,形勢對袁紹不利。

但是袁紹沒有意識到強強聯合的危險形勢,沒有休養生息來穩定和發展自己,而是勃然大怒,起兵七十餘萬攻取許昌,在戰略決策上犯了致命的錯誤。早在袁紹出兵之前,其謀士沮授就為分析過形勢:"我軍雖眾,而勇猛不及彼軍;彼軍雖精,而糧草不如我軍。彼軍無糧,利在急戰;我軍有糧,宜且緩守。若能曠以日月,則彼軍不戰而敗矣。"

官渡、赤壁、夷陵,三把火燒出一個爾虞我詐的演義《三國》

沮授對雙方的特點和麵臨的形勢所做的分析可謂一陣見血,然而袁紹並沒有聽取他的意見,反而認為他的話有慢軍心,將沮授囚禁于軍中。另一位謀士田豐也因為直言進諫被袁紹關在獄中,他在獄中上書言需以靜制動,若貿然出兵,必招致禍患。但是袁紹聽信逢紀讒言,認為田豐語出不祥,怠慢軍心,便要將他斬首,經眾官合力勸免才罷休。袁紹剛愎自用、生性多疑的性格也是一個極大的缺點。

赤壁之戰中,龐統向曹操授連環計,曹操已經危在旦夕卻絲毫沒有察覺,相反還沾沾自喜,輕敵麻痺,狂妄自大。當曹操看到月夜下的長江山色如畫,"四顧空闊,心中歡喜",便對自己的縱橫事業陶醉起來。戰爭還沒開始,曹操已經做起了白日夢,他認為自己已經勝券在握,一定會平定江南,一統天下,並掠取二喬為侍妾,至於銅雀臺上,相伴相隨以安享晚年。作為主帥的曹操如此的輕敵麻痺,盲目驕傲,自然會影響到身邊的謀臣將士,連荀攸、程昱那樣的謀士也被眼前的局勢衝昏了頭腦,跟著曹操唱起了讚歌。

官渡、赤壁、夷陵,三把火燒出一個爾虞我詐的演義《三國》

在曹操的帶領下,整個曹營都變得輕飄浮躁,瀰漫著一種驕傲輕敵的氣氛。這種麻痺大意、驕傲自滿的心理直接導致了曹操在軍事上一系列指揮的失誤,如兩次派蔣幹過江,派蔡中、蔡和詐降等。

夷陵之戰發生的原因是關羽被殺,劉備急於報仇,這種"怒而戰"的策略是錯誤的。《孫子兵法》的《火攻篇》中曾經說過:"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就是說國君或將帥在有憤怒的情緒而出兵時,是不利於作戰的。故而當劉備作出伐吳決策時,諸葛亮勸諫說:"不可。方今吳欲令我伐魏,魏亦欲令我伐吳,各懷譎計,伺隙而乘。王上只宜按兵不動,且與關公發喪。待吳、魏不和,乘時而伐之,可也。"趙雲也進言說魏蜀之間的仇恨是公仇,蜀吳之間的仇恨是私仇,希望劉備大局為重。但是此時的劉備已經被仇恨迷失了心智,他沒有聽取眾人的意見,執意要為關羽復仇興兵伐吳。學士秦宓規勸劉備不要循小義,如若出兵恐怕會有閃失,劉備聽後怒而欲斬,在眾人極力勸說下才作罷。

官渡、赤壁、夷陵,三把火燒出一個爾虞我詐的演義《三國》

劉備的這種表現就跟官渡之戰中的袁紹不相上下,在戰略決策上犯了致命的錯誤。而且在陸遜被任命為東吳的主帥後,馬良曾告誡劉備說陸遜的才華不在周瑜之下,不能輕敵。但他倚老賣老,驕傲自滿之情溢於言表,很顯然看不起陸遜這位才智過人的年輕將領。這種驕傲輕敵的情緒,已經埋下了失敗的禍根。接著劉備又在具體的作戰方案上犯了錯誤,如人員的調配、兵力的部署、進軍的時間和路線、作戰方針的確定等,全是自作主張,一意孤行。他下令在山林茂密之地連營七百里,殊不知"險阻屯兵者,此兵法之大忌也"。這一戰略決策直接導致了劉備夷陵之戰的失敗。

可謂,劉備、曹操、孫權三人可謂成之於“火”亦敗之於“火”,再加上兩方對陣時,另一方在一旁時不時的又煽風點火,可謂:“成火”、“敗火”,再加上“煽風點火”,三把火燒出了一個爾虞我詐的演義三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