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國家為什麼總是賣石油?他們為什麼不建個煉油廠,直接賣汽油?

liyanpengjia


根據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數據,阿拉伯世界的活躍煉油廠達到64家,總煉油能力為783萬桶/天,其中大多數煉油廠位於海灣國家。

阿拉伯煉油廠的產能佔全球煉油總產能的8%,目前為每天8720萬桶,儘管它們控制著世界已探明可採原油儲量的40%以上。

1 Ras Tanura

產能:550,000bpd

地點:沙特阿拉伯

運營商:阿美石油公司

Ras Tanura是沙特阿拉伯最古老的煉油廠,位於沙特的東海岸。它於1945年投產,處理能力為5萬桶/天。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增加了幾個單位。

目前,它被認為是最複雜的沙特阿美石油煉油廠,原油蒸餾能力為每天55萬桶(bpd)。Ras Tanura煉油廠還擁有30.5萬桶/天的NGL加工設施,96萬桶/天的原油穩定設施,以及75個原油和產品儲罐,總產能為580萬桶。

Ras Tanura煉油廠的主要煉油設施包括一個325 000桶/日的原油蒸餾裝置,一個22.5萬桶/天的凝析氣蒸餾裝置,5萬桶/天的加氫裂化裝置和總計107 000桶/天的催化重整能力。

Ras Tanura煉油廠是唯一一家含有減粘裂化裝置的沙特阿美石油公司。該煉油廠還生產17000桶/天的瀝青,比該王國的任何其他煉油廠都要多。原油通常通過管道轉移到Ras Tanura,也可以通過船舶供應。Ras Tanura的大部分產品供國內使用,而部分產品則出口。

02 Mina al Ahmadi

產能:442 000 bpd

地點:科威特

運營商:科威特國家石油公司

Mina al Ahmadi煉油廠建於1949年,是一家加工能力不超過25000桶/天的簡單煉油廠,為當地市場提供汽油,煤油和柴油的需求。煉油廠距離阿拉伯灣的科威特市南部45公里。

在KPC成立和石油部門重組之後,煉油廠的所有權從科威特石油公司(KOC)轉移到科威特國家石油公司(KNPC),後者負責科威特的煉油和天然氣液化作業。

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作為提升煉油行業和擴大煉油廠的總體計劃的一部分,開展了兩項雄心勃勃的項目,以實現Mina Al-Ahmadi煉油廠的現代化,即MAA-Refinery現代化項目(MAA-RMP)(完成於1984年)和進一步升級項目MAA-FUP(於1986年投入使用)。在這兩個項目的框架內,建造了29個新單位。

該煉油廠已成為世界上現代煉油廠之一,其煉油能力超過46萬桶/日,並採用先進技術。

Mina al-Ahmadi煉油廠現代化項目(RMP)旨在為當地和世界市場提供低硫含量的石油產品,並減少對天然氣作為燃料的依賴,為該國的發電廠提供更便宜和更穩定的燃料。

進一步升級項目(FUP)基於對石油產品市場未來的更全面的看法,以最大化利潤並確保三個煉油廠產量的穩定市場。

該項目進一步尋求增加蒸餾過程中輕質和中質產品的份額,並最大限度地減少燃料油在最終產量中的份額,從而使原油精煉過程獲得更高的回報。

煉油廠現在包含29個新裝置,除了舊裝置,包括原油蒸餾裝置,流化催化裂化裝置,常壓渣油脫硫裝置,真空再生裝置和硫磺回收裝置。

3 Ruwais

容量:417 000 bpd

地點:阿拉伯聯合酋長國

運營商:阿布扎比煉油公司(Takreer)

Ruwais煉油廠於1981年6月投入使用,於1982年3月正式落成,位於阿布扎比市以西約240公里處。1981年6月調試最初的12萬桶/天的水力撇取精煉廠後不久,制定了計劃,增加了一個始於1985年的27 000桶/天的水力裂解裝置。

為了鞏固運營,一家於1982年建立的為該地區提供電力和水的綜合公用事業工廠於1986年與煉油廠合併。

2010年3月,Takreer簽署了價值96億美元的合同,用於擴建其Ruwais工廠。煉油廠與SK Engineering&Construction簽訂了兩份協議,並與三星工程和大宇工程建設公司簽訂了合同。

Takreer表示,該項目將有三個主要目標,包括滿足當地市場對高品質石油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以及增加ADNOC在國際成品市場的佔有率,同時滿足未來嚴格的規範。

他還補充說,通過每年向魯韋斯的Borouge Olefins Complex出口110萬噸丙烯,與石化行業整合。

這將節省投資成本並降低運營成本,使兩家運營公司受益。流程配置由21個主要流程單元組成,具有支持的非現場和公用事業單元。目前,Takreer生產液化石油產品,優質無鉛汽油,石腦油等級和許多其他產品。


走進伊拉克


阿拉伯國家之所以不修建煉油廠改賣汽油,並不是因為他們缺人、缺錢、缺技術。石油煉化產業早已不是高精尖的技術,只要願意花錢,迅速提高產量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無人工廠技術現在也很發達,即便阿拉伯國家沒有任何技術人員,只要從東亞地區高薪聘請一部分管理和核心技術人員,也能夠迅速形成產能。


阿拉伯國家之所以不大規模修建煉油廠,改賣汽油,核心原因是因為汽油對運輸過程的要求比原油高很多。即便是在公路上運輸汽油,也要按照危險品的標準管理,海上風浪大、顛簸多,稍有不慎一船汽油是會發生爆燃的。遠離汽油消費市場的阿拉伯國家,如果在當地進行煉化,高昂的運輸成本可能會使本來賣原油能賺到的50美元利潤,虧剩下30美元甚至20美元。這種出力不討好甚至蝕本的買賣,阿拉伯國家自然是不會幹的。不僅阿拉伯國家不會幹,世界第一大原油生產國俄羅斯也沒有大規模新建煉油廠。同樣是原油生產大國的美國,當地的煉化廠也主要滿足美國當地的汽油消費。美國賣給東亞地區的石油,也是以原油為主。


以沙特為代表的阿拉伯國家,一直希望改變以石油開採為主的單一的經濟結構,如果發展石油煉化產業真符合阿拉伯國家的實際,他們早就在這方面發力了。只不過發展一個新產業,不僅需要資金、技術和人員,更需要相應的市場需求,而幾乎處於產業荒漠的中東地區,只需要各種最終消費品,並不需要多少處於中間環節的工業原料,自然也就不適合發展石油煉化產業了。


衝擊時評


大自然似乎對阿拉伯國家青眼有加,全世界22個阿拉伯國家大多都擁有非常豐富的油氣資源,而出口原油也是很多阿拉伯國家的經濟支柱。或許很多人奇怪,將原油加工後再出口不是能獲得更多的附加值麼,為什麼阿拉伯國家卻一直只是出口原油而非汽油呢。

其實包括阿拉伯國家在內,世界上大多數原油出口國都有自己的煉油廠,只不過產能有限僅滿足其自身需求。煉油工業所需要的各種要求非常嚴格,想要高效運轉並不容易,全球擁有發達煉油工業的國家也不多。而且原油比較特別,加工成汽油後再出口,能夠賺取的利潤反而未必能比直接出口原油多。



阿拉伯22國中,沙特、阿聯酋、科威特、阿曼、埃及、利比亞等都是世界著名的原油出口國。這些國家通過大規模出口原油,獲得了鉅額財富,人均GDP有不少都位於世界前列。長久以來,沙特等國與西方煉油企業合作,都在境內建立了大型煉油廠,煉油能力並不算低。不過阿拉伯各國的原油加工產能只供應自身,幾乎沒有用於出口的。

煉油工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實力的重要體現,除了設備與技術,煉油工業更需要非常完備的運輸銷售體系以及人才管理來進行保障。阿拉伯各產油國雖說有足夠的財富購買設備甚至獲得技術,可他們沒有足夠的工業實力與人才管理體系,即便建立起煉油工業也無法靠自身運轉。所以有些時候,金錢也的確買不到一切,沙特阿拉伯當年希望的用錢買來現代實現了,但買來工業化的目標只能註定失敗。



更何況,煉油工業體系需要的是一系列精密的技術與配套工業支持,一旦阿拉伯國家自己掌握了,那麼無異於打破了發達國家對於它們的優勢條件。同時,阿拉伯各國若是能有這樣的技術水平與工業體系,那就能徹底從富裕國家轉變成真正的發達國家。而從西方發達國家的角度來考慮,阿拉伯國家的工業強盛有礙於他們的利益,所以他們也不希望發生這種事。

汽油等產品的運輸不同於原油的運輸,其所需要的條件苛刻太多,原油運輸起來比汽油等安全得多。世界三大煉油中心——鹿特丹、新加坡與休斯頓,都靠近主要的能源消費市場,而且都位於發達國家。可見煉油工業與現代鋼鐵工業的分佈有相似之處,那就是必須靠近市場而非原料產地分佈。偏偏阿拉伯各原油出口國,大多都距離世界主要能源消費區域比較遠,運輸依靠海運,技術達不到不說,就算達到了也會讓運輸成本壓縮利潤,實在不划算。



阿拉伯產油國的石油大多埋藏很淺,相對於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石油,阿拉伯的石油開採成本非常低,而且品質很好,在國際上出口利潤很高。如果阿拉伯各國自己費勁煉油,最後出口汽油,且不說技術能不能達到,這運輸過程風險上升也不算,由於加工與運輸的成本劇增,這些汽油出口後價格也無法與歐美等地本土煉油廠出產的汽油競爭。對阿拉伯國家來說,出口汽油風險大,而且能夠賺取的利潤反而還會變少,屬於費力不討好的選擇。

包括阿拉伯諸產油國在內,世界上大部分資源型經濟國家都有個通病,那就是富貴即安。阿拉伯國家因為石油,日子過得非常舒坦,而且這些國家大多人口不多,既然輕輕鬆鬆就能過得富裕,又何必費神呢?阿拉伯產油國有的是錢,雖然缺少技術與人才,可他們也沒什麼心思去學技術去培養人才。當然,直接出口原油就能過好日子,去努力奮鬥的動力也就隨之削弱了,而且加工原油再出口變數不少,也實在沒必要去冒風險。



澹奕


中國煉油質量太差,柴油都煉不好,歐美大都是柴油轎車,中國很少有,就因為柴油品質差。只有貨車才能用,中國如能研發出用劣質柴油轎車,柴油轎車才能見到。錢人人都熱愛,但是誰都無法賺完的,要是你賺完了,還有人與你戰略合作伙伴嗎?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分金同味,好好味道,味道好極了,中國有句俗話,獨食難肥,好的東西要大家分享共享。

煉油會產生大量副產品,這些東西需要配套上下游企業繼續加工,所以不是建立一個煉油廠練汽油這麼簡單的,而是要建立整個化工體系配套煉油廠才能達到最佳收益,這不是中東小國可以做的。以前因為採油工藝簡單(通俗點說,地下石油無成本,只有開鑽及後期抽油機),而煉油需要上工業裝置,成本高。如果單純煉油,石油的利用率不高,還要加後續的石化裝置來處理生產一些石化產品。但現在也上了好多煉油裝置。

美英法掌控著石油行業所有的技術,他們當然知道那些技術中利潤最高,怎麼會將利潤讓給別人去賺,中國到現在煉油技術還趕不上這幾個國家,中東的國家只能作為人家的原料供應國,想自己獨立建煉油廠想都別想。不是說兩桶油一直虧損嗎?既然虧損煉油還嚴重汙染環境,我建議關閉全國所有的煉油企業,停止生產燃油車,所有人一律騎自行車電瓶車出行上下班,這樣我們兩大國企每年虧不了錢,環境汙染也能得到根治。

應該是消費市場需求的問題,煉油肯定是不難的,中東國家的汽油都很便宜,你說他們不會煉油也不可能,進口汽油沒那麼好運輸啊,那肯定是自己煉的,煉油副產品很多,那些東西都分開賣,或者本地都沒需求,賣不出去,又不容易運輸,可能會虧本,煉油肯定不是什麼高科技,分餾法嘛,生產工藝沒有就買國外的技術機器,沒任何問題。

不能讓產油國再具備自我煉油能力,這是基本常識~~~彼此牽制才能相安無事,而且石油與美元掛鉤,也就是說石油產量可以影響美元價值,如果是產油國也能大量生產成品油,那麼美元會更不可控,而且中東產油國雖然富裕但國內工業化程度還是太低,煉油不是開個煉油廠的事,國家工業化程度無法支撐。

煉成汽油怎麼大量出口,不安全,不經濟!他們自己又用不了太多汽油。輸油管道可以輸送原油,你讓他輸送汽油試試。郵輪可以運汽油才好玩,誰敢讓它靠港。石油勘探技術嗎?建煉油廠要技術人才?採油需要技術人才更多。山東東營老百姓都會煉油,原油加熱沸騰,不同溫度分餾出汽油,柴油等,專業叫石油分餾。工業上先將石油加熱至400℃~500℃之間,使其變成蒸氣後輸進分餾塔。土法煉油就這麼幹的,大鍋燒開,接兩根管子就成。要製造更尖端產品才複雜的。

分工協作懂不懂,別扯什麼阿拉伯人不煉油,其實他們也煉,但總得給其它國留點沒煉的吧。餓羅斯,美國都出口原油,何況阿拉伯國家了,你說俄毛和美國不會煉油?澳大利亞是發達國家吧,不照樣大量出口礦石。美國大量出口原糧,難道都要把大豆榨成油、麵粉做成麵包再出口???


歷史深度揭秘


大家都應該吃過麥當勞吧,麥當勞兄弟是麥當勞這個飲食文化的創始人,後來有兩個人從麥當勞兄弟的手底下買過來這種炸雞或者是漢堡的製作秘方,一個是福斯,一個是克羅克,同時麥當勞這個品牌買了過來以後,兩個人體現出了截然不同的經商態度!

現如今麥當勞的創始人克羅克選擇我只負責把這些雞給做成炸雞或者是做成漢堡賣出去至於說這養雞的利潤,我不要,但是福斯選擇將所有的利潤全部轉在自己的手裡,養雞的利潤規模,然後賣漢堡的錢歸我做炸雞的錢也歸我,最後的結果,克羅克的商業模式取得成功,而那個選擇掌握所有利潤的福斯,(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最後人家發現他在當時的歐洲擁有一個養牛場,只剩下幾十頭牛。

生意需要大家一起發財,那才能夠把生意繼續做下去,所有東西轉給你了,大家都不想要這門生意了?你的生意完蛋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對於在沙漠裡面挖掘石油的沙特阿拉伯等各個國家來夾他們的石油利潤肯定是靠賣低端的石油產品,這些東西來賺取利潤。至於說把石油裂解成氣油,重柴油,柴油這些東西,這個錢的利潤肯定是掌握在西方國家或者是購買這些石油的國家手裡面。

沒有了這個利潤,誰願意去買你這個石油?全世界產油的國家又不只你一個,委內瑞拉,美國你包括利比亞!這些國家都能夠生產,為什麼都不如中東地區來的火爆,就是因為中東這個地區,它的石油,他的裂解所生產出的利潤全部交給了其他國家,別人有錢賺了,自然也就喜歡你這個地方的石油了,中東人雖然看起來財大氣粗,人傻錢多,但事實上,在這一點上面,他還是懂得有錢大家賺的道理。

除此以外,石油裂解這個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對於沙特阿拉伯這兩個沙漠地區來講啊,他沒有煤炭,沒有大量的森林,同時也不可能去大公園的發展和能和潮汐能,所以他所謂大量的能量就沒有了,如果說一定要去裂解石油的話,這個能量缺口怎麼去填補?

除此以外,石油的利器,也是需要大量的設備進行支撐!對於沙特阿拉伯來講,他們要想擁有這些大量的石油裂解設備,必須徵得西方的同意,自己是研製不出來的!西方如果說把鏈接石油的這個最後一項權利交給莎拉波的話,那麼美國發動海灣戰爭這個設定就不存在了,為什麼石油都已經掌握在沙特阿拉伯的手裡了?價格隨便,沙特阿拉伯折騰我們為什麼還要去攻打伊拉克呢?直接把沙特阿拉伯全給拿下來不就行了嗎?說到底,石油的價格必須掌控在美國人的手裡,美國人怎樣去掌控石油的價格就是把這些石油拉到自己手裡,自己來加工,然後賣給全世界這樣的話,石油價格我說了算。

除此以外,石油的運輸員比汽油的運輸來的更好,汽油我們知道體積大,而且揮發性強,他的運輸的話要說條件的話,比石油要苛刻一點,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前幾年製造的天然氣運輸的那個大型的運輸船會那麼受到世界的矚目!汽油的運輸難度也就比這個東西稍微小一點。

所以說,從運輸以及國際關係還有美國的於石油的掌控,再加上沙特阿拉伯本身就不想去摻和石油的那點兒生意,所以,該放手的地方就放手,石油裂解我不需要我只需要賺取石油產出的那一部分。


漩渦鳴人yy


眾所周知,中東地區盛產石油,據《BP世界能源統計年鑑》數據顯示,其石油產量佔到了全球的34.1%,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坐擁石油的中東國家,竟然要從國外進口成品油。部分中東國家將原油銷往亞洲、歐洲和美國的煉油廠,又以汽油、噴氣燃料及石油化工產品,如塑料等形式回到中東。

1、中東產能位列世界第4,但幾乎由沙特、伊朗等國貢獻

事實上,中東地區也有屬於自己的煉油工業,其產能排在世界第4位,僅落後於亞太、北美和西歐三大煉油產地。據美國《油氣雜誌》2015年的統計數據顯示,亞太地區的總煉能達到13.2億噸/年,北美地區為10.8億噸/年,西歐為6.7億噸/年,而中東地區煉油能力為4.64億噸/年。

盛產石油的中東國家,理應建立屬於自己的煉油廠,為何煉油產能並沒有佔據鰲頭呢?其實,中東煉油廠大多集中在沙特阿拉伯、伊朗和阿聯酋這幾個國家,例如沙特是世界第七大煉油國,而其他阿拉伯國家的煉油廠著實不多,只有1~2座,因此整體上,阿拉伯國家的煉油產能相對不高。

注:美國《油氣雜誌》2015年統計數據

2、製造業曾拖煉油業“後腿”,中東產能有望躋身世界三強

很多人不知道,煉油看似是簡單的石油分離工作,背後對工業生產能力的要求很高。由於石油成分複雜,石油的種類有很多種。最簡單的分類是根據硫含量進行劃分,可以分成輕質、中質、重質、特重原油,這意味著面對不同的石油品種,對應的提煉設備和步驟都會大不相同,這無疑對一個國家的工業能力提出很高的考驗。

從全球煉油主產地的分佈,不難發現這些地區都具備完善和成熟的工業體系,而中東國家大多處在工業化初級發展階段,並沒有多少個國傢俱體建設大規模煉油廠的技術和能力。不過,隨著中東國家加大對煉油產業的投資和引進國外技術,未來中東的煉油產能有望實現爆發性增長,並與亞太、北美地區形成“三分天下”的格局。

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報告顯示,到2020年,全球煉油能力將突破50億噸/年大關。其中,亞太和中東地區的新增煉能將佔全球新增能力的80%。另據國際能源署預測,中東地區的煉油商正在快速增加產品的附加值,向價值鏈上游進軍,未來中東新增煉油產能將佔到全球增量的30%左右。

3、油價暴跌敲醒“石油發財夢”,多產油國率先經濟轉型

儘管中東國家想發展煉油工業來滿足燃料以及化工產品的需求以及實現出口,但這不代表中東產油國一味只想依賴石油行業來發展經濟,畢竟它們早在4年前的油價暴跌中吃了不少虧。2014年,國際油價從100美元/桶暴跌至60美元/桶,當時該地區的經濟增長率下滑至歷史低點,平均只有1.87%。如今,國際油價有重演當年的表現,但是中東國家早已在此前的危機中“幡然醒悟”。

比如沙特政府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設備,大力發展鋼鐵、鍊鋁、水泥、海水淡化、電力工業、農業和服務業等非石油產業,使得依賴石油的單一經濟結構有所改觀。據路透社12月6日報道,11月沙特的非石油私營部門增長創11個月新高,衡量經濟活力的指標沙特阿拉伯採購經理人指數從10月的53.8升至55.2(高於50的水平表示擴張)。

不僅是沙特,其他中東產油國也不甘示弱。阿聯酋發展旅遊業、房地產、交通、通訊、金融等產業,對其GDP增長貢獻約7成;卡塔爾加大製造業、建築業、金融保險業、政府服務、房地產、批發零售業投入力度,使這些行業成為近年來發展增長較快的行業。

不得不說,石油資源對中東國家的經濟起步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卻讓它們此前原地踏步,以致於遲遲無法邁入發達國家的行列。時間一久,甚至可能會陷入過分依賴資源出口、經濟結構單一、產業模式難以轉型的困境,如今以沙特、卡塔爾為代表的中東石油國主動尋求經濟轉型,勢必給世界其他資源型國家提供更多寶貴經驗,接下來不妨靜待它們的表現。


金十數據


阿拉伯國家賣原油,卻不建煉油廠,賣利潤更高的汽油,這個現象是國際貿易中的比較優勢理論,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基礎是生產技術的相對差別,以及由此產生的相對成本差別,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並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在更普遍的基礎上解釋了貿易產生的基礎和貿易利得,

阿拉伯國家原油質量好,開採成本低,非常有競爭優勢,但是阿拉伯國家提煉原油卻不具備優勢,因為建立煉油廠涉及到技術,人才,配套設施,這些都是阿拉伯國家的短項,其實就是工業基礎比較差,

技術問題,阿拉伯國家普遍工業基礎很差,整個阿拉伯半島除了以色列科技先進,伊拉克稍微有一些技術,其他國家現代科技水平幾乎是空白,沙特就是有錢而已,光有錢只能稱為土豪,別說提煉原油了,連開採石油的技術都很勉強,其實是外國石油公司在開採,包括中國的石油公司,

人才問題,阿拉伯國家並沒有經過現代工業文明的洗禮,有著很濃厚的宗教和部落等落後意識傳統,缺乏現代教育,沒有高質量的現代教育哪來的人才?

配套設施,提煉原油,建煉油廠要涉及到許多工業門類,比如需要大量的電力,阿拉伯國家的電力不夠用,是不是還要建發電廠?建發電廠又涉及到與建煉油廠同樣的問題,說到底是工業體系的問題,總之阿拉伯國家玩不起來,

比較優勢理論不僅僅是阿拉伯賣石油上體現,委內瑞拉也是進口汽油的,還有澳大利亞雖然是發達國家,但是隻能賣鐵礦石,用鐵礦石鍊鋼的技術澳大利亞有,但是其他條件不具備,如果鍊鋼成本會遠遠超過中國,


萬事皆空70


阿拉伯產油國都是一些“暴發戶”,腰包裡是“錢多多”,國家的綜合國力卻沒有提高太快。能躺著數錢,為什麼要站著幹活,賣石油帶來的富裕生活,讓本國人失去投身工業的動力。

你可以看到,這些阿拉伯國家對外籍勞工有著巨大需求,甚至可以說是依賴。一方面,石油的開採需要大量的勞工;另一方面,本國人享受生活也需要各式各樣的服務人才。

如此一來,產油國的發展進入畸形軌道,金錢構造起表面上的光鮮亮麗,而實際上的經濟體系卻脆弱無比。並非所有的人都甘於庸俗,明智的人會看到國家憂患,他們也在尋求改變……

靠賣石油過日子,這事情特不靠譜,阿拉伯產油國的高層很早就認識到這個問題。並且,他們為改變這種路徑依賴,也努力改變局面。

阿拉伯國家為什麼總是賣石油?這個提問值得商榷……因為不少阿拉伯產油國,還真不想單純賣原油。很早的時候,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等國家就在扶持煉油工業、石油化學工業。

比如沙特阿拉伯的臘斯塔努臘煉油廠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超級煉油廠,該國在利雅得、伯裡等地也建有一批煉油廠,其加工能力已經達到1億噸;伊拉克的巴格達、卡塔爾的多哈、巴林的麥納麥等地都有著名的煉油廠。

我們也不能不忽略一個事實,相比較阿拉伯產油國的煉油工業、石油化學工業,它們的原油生產力實在是太強悍。換言之,開採出的原油數量過於龐大,衍生的石油產業變得微不足道。

原油既然開採出來,就不會等著加工,不能被加工的就被賣到世界各地。因此,阿拉伯產油國給世界人們留下這樣一個深刻印象:這些阿拉伯人只是在賣原油,他們只是搬運工!


子屠龍


阿拉伯國家但是想建煉油廠,可是做不到啊!如果阿拉伯國家有煉油廠自己煉油,也就不會被稱為土豪國家,而應該稱之為發達國家。全世界已探明石油儲量超過50%在中東,30%以上的石油出口量也來自於中東。那麼,為什麼中東的阿拉伯國家不自己新建煉油廠賣價格更高的汽油,只是賣原油呢?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

第一,建立煉油廠需要配套設施,阿拉伯國家不具備。煉油比採油更復雜,需要一系列專業的設備進行配套。設備或許可以從西方國家購買,但是煉油需要天文數字的電。電需要建立電廠,主要有水電、火電、以及核電。哪一種電廠,阿拉伯都不具備大規模建立的能力。

第二,建立煉油廠需要技術及人才,阿拉伯國家也不具備。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的時候,阿拉伯國家曾經用石油禁運為武器,將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拉入經濟危機。與此同時,阿拉伯國家也希望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於是,大量進口工業設備,準備建立自己的工業體系。結果呢?設備買來了,卻沒有管理這些設備的技術工人!

第三,資源型國家陷阱在作祟。一般來講,資源型國家依靠資源就可以大賺特賺,發展工業的動力不足。以我國北方鄰國蒙古為例,在礦產資源價格處於高位的時候,經濟連續10%以上在增長;當煤炭、鐵礦石價格處於低位以後,經濟停滯,處於負增長。再以俄羅斯為例,也一直沒有擺脫對石油出口的依賴!阿拉伯國家更是如此,依賴賣石油就可以輕鬆賺錢,對發展工業化動力嚴重不足。即使有遠見的國家,例如阿聯酋的迪拜,也是發展了賺錢更輕鬆的旅遊業與金融業,而非工業。

迪拜

第四,煉油產業被大國控制。世界上石油消費量最大的國家依次是美國、中國、日本、印度、德國,都是經濟體量非常大的國家,都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不論是美國、日本、德國這三個發達國家,還是中國與印度這兩個發展中國家,都擁有發達的煉油工業。如果讓阿拉伯國家掌握了煉油產業,豈不是把世界大國的脖子都卡住了?從世界大國的角度,也不可能讓阿拉伯國家擁有發達的煉油業!

歡迎大家討論,您認為阿拉伯國家可以發展成發達國家嗎?


美國觀察室


阿拉伯地區石油產量的確豐富,如果把他“精加工”了,附加值高了,豈不是更容易賣好價錢?這樣一條龍服務,錢不都落到自己腰包裡了?他們為什麼不這麼做?



第一,沒有競爭力。

當今世界,阿拉伯國家的石油產出能力毋庸置疑,其他國家沒有能有人可以與之媲美,沒有什麼競爭對手,但是在煉油方面,它其實是沒有競爭力的,光是中美俄三國的煉油能力,就已經佔到全球範圍內煉油量的百分之七十,阿拉伯國家費那個時間煉油幹嘛呢?而且阿拉伯國家有條件煉油嗎?



第二,技術要求高。

煉油不是說煉就能煉,動動嘴吧,花點錢就辦得到的,這也是一項技術工作,油可以煉但是品質不行,還不如賣原油賺錢,可能煉油還得賠錢,阿拉伯國家許多煉油必須的資源並不豐富,比如電力,總不能一邊買汽油發電,一邊再去生產石油,這成本這麼高,他賣給誰去?誰那麼傻買質量不好價格還好的東西?因為這裡是原產地嗎?別逗了,這可不是賣土特產!



所以沙特是想一條龍服務,能賣個好價錢,但是條件不允許,只開採原油賣就足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