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古代植物油的發展,從《天工開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術

中國的飲食烹飪一直離不開食用油,各種不同的食材在高溫油脂的催化之下,能夠極大地縮短平常加工加熱熟制的時間,同時在油火之中綻放出色澤風味,在溫度下產生與眾不同的口感。

而我們常見的食用油分為兩種,一種是動物油,一種則是植物油,和動物油相比,植物油的應用要更晚,並且更復雜一些。在很多年之前,我們的祖先就已經看到了油脂對烹飪的巨大助力,甚至還為不同的食材發明了分門別類的烹飪方法。在春天人們會用熬製出來的牛油煎制小羊和乳豬,到了夏天則換上肉狗烹飪油來煎制抓來的野雞魚乾,秋冬季節則偏愛豬肉和羊肉。除了這些常見的動物油之外,人們為了節約成本,在漢代便開始動起了製作植物油的腦筋,不過在一開始,人們製作出來的油並不足足以烹飪下廚,只能夠用來製作布料。

隨著技術的不斷髮展,很快這種用於製造業的油就被人擺上了餐桌,成為了食用植物油。在製作植物油這方面,古人可謂是絞盡了腦筋,有麻油,豆菜油,甚至還有人從茶葉之中製出了茶油

,我國古代著名的農業百科全書《天工開物》中就有極為詳細的植物油製作方法。

本文就要通過《天工開物》的記載為基礎,來探討過去百年間植物油的發展創造以及不斷改良的歷程。

探析古代植物油的發展,從《天工開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術

一、 植物油的發展歷史

1、漢魏時期的芝麻油

在漢朝,人們首先找到了素油的提煉方式,劉熙釋名》有“柰油,搗實和以塗繒上,燥而發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柰是是植物的一種,也稱“花紅”和“沙果”。而繒則代表的是絲織品。漢代的手藝人發掘將這兩種物品倒碎抹在布料身上,會有很好的觀賞性閃閃發光,彷彿塗了油一樣,而此時這種油並不是固定我們所廣為人知的植物油,只不過是一種操作前身

之後人們開始從一種植物之中提取到了純度更高的素油,“

荊州有樹,名烏臼,其實如胡麻子,其汁,可為脂,其味亦如豬脂。”,這種植物種子外包著白色的蠟質,可以用來榨油出脂。這種富有雖然純度的提升但是依舊還是不能滿足做飯烹飪的需求,時至今日,這種提煉所有的方法也被人們用在工業製造上,並未發展到食用植物油的製作工藝之中。

這種純度尚可,但是無法烹飪的油,在當時大多被人們當做是點亮燃燒的原料。如果要真的討論嚴格意義上的植物油,那還要從芝麻油開始說起

儘管我們如今廚房裡看到的植物油大多是大豆油,花生油菜籽油,但是在當時人們最先開始利用的卻是芝麻油,並且芝麻在古代還有一個異樣的名字,“胡麻”。東漢農書《四民月令》:“二月可種胡麻

,謂之上時也。”

就算是已經有了可以食用的芝麻油,但是人們卻依然沒有廣泛地將其使用起來,大多數人還是將它作為照明的燈油。三國時期就有記載,“募壯士數十人,折松為炬,灌以麻油,從上風放火,燒賊攻具”,可見由於其低廉的製作成本,人們已經廣泛的將此類植物油用於縱火戰爭,大多普通貧困百姓人家已經開始用它烹飪做飯。相對於價格高昂難以製作的動物油來說,芝麻油顯然對平常百姓更加友好

探析古代植物油的發展,從《天工開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術

2、魏晉時期的植物油

時代慢慢發展,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們已經看到了芝麻油的利用價值,人們開始廣泛地將它用於烹飪上,其中就有記載“荏蓼第三十六”雲:“荏子秋末成…… 收子壓取油可以煮餅。茬油色綠可愛,其氣香美,煮餅亞胡麻油而勝麻子脂膏麻子脂膏並有腥氣”,描寫細緻讓人食指大動。

除了芝麻油之外,人們還發展出了不少紅藍花子油荏子油和麻子油,這種植物油的出現,大大降低了蠟燭發膏面脂的製作的成本,為當時的手工業者開放了一條極為便利的製作道路。

探析古代植物油的發展,從《天工開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術

3、宋代以後獲得較大發展的植物油

夢溪筆談》:“今之北人喜用麻油煎物,不問何物,皆用油煎。”,《宋史》也說:歲賦“五曰果、藥、油、紙、薪、炭、漆、蠟”,“在京及畿肉油、炭、面、布、絮稅併力勝錢並權免”,從這些記載之中,我們不難發現,宋朝已經是一個植物油應用十分廣泛的朝代了,並且人們開始將植物油用作歲賦、上稅,民間對它的融洽接納度也相較前朝大大提高了。

在宋朝人的生活裡面,油炸高熱量的食物已經成為風靡社會的美食。有這樣一則傳說,在南宋時期人們痛恨當朝的奸臣秦檜,但是又不敢在眾目睽睽之下辱罵,只能在家中將他做成麵餅的樣子,同其他的夫人王氏一起裹兩個麵條粘在一起,惡狠狠地放入油鍋油炸,人們將這種食物稱作是“

油炸檜”,這就是後來油條的雛形

在宋代之後的元朝,也曾經有一本農業書籍

元代《王禎農書》記載:“凡欲造油,先用大鑊炒芝麻,既熟,即用碓舂,或輾碾令爛,上甑蒸過,理草為衣,貯之圈內,累積在槽;橫用枋桯相桚,復豎插長楔,高處舉碓或椎擊,擗之極緊,則油從槽出。此橫榨,謂之臥槽。立木為之者,謂之立槽,旁用擊楔,或上用壓梁,得油甚速。”

這種詳細的榨油方法被人們稱作是木榨榨油法”,其用法頗為簡單便利,並且大大降低了提取素油的成本,直到今日,都有不少地方依舊在利用這種傳統的古法進行制油

探析古代植物油的發展,從《天工開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術

4、明清時期已成系統的造油法

到了封建末期的明清時代,有了前朝百年的積累,此時使用油的提取意見,有了獨特的系統方法,花生油也開始走上人們的餐桌。“落花生為南果中第一…… 宋元間與棉花、番瓜、紅薯之類,粵估從海上諸國得其種歸,種之…… 尋常杯灼,必資花生,故朝市至夜市,爛然星陳。若乃海濱滋生,以榨油為上,故自閩及粵,無不食花生油,且膏之為燈,供夜作,今已遍於海濱諸省,利至大。”風味極佳,香醇可口的花生油一經問世就佔了整個市場,但就算花生油受人喜愛,動物油的高熱高脂也是植物油很難取代的,此時社會出現了兩種油共行其道的現象。就算是今日,植物油和動物油也是各自在市場上平分秋色。

探析古代植物油的發展,從《天工開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術

二、《天工開物》

1、《天工開物》記載下的造油法

在我國古代的農學鉅著《天工開物》中 宋應星寫道:“凡供饌食用者

胡麻、萊菔子、黃豆、菘菜子為上。蘇麻、芸臺子次之茶子次之,莧菜子次之大麻仁為下。”同時詳細記載了多種植物油的佔據方法,按照他的方法,芝麻煤炭就能夠榨出四十斤油,萊菔子每石榨油二十七斤,芸臺子、菘菜、莧菜子每石可榨三十斤,茶子和黃豆最少,分別是十五斤九斤。但《天工開物》曾介紹了多種植物油之外,卻獨獨沒有介紹花生油在當時年代花生油似乎並沒有出現,又或者花生油在當時並未廣為人知,只是小部分的應用

探析古代植物油的發展,從《天工開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術

2、《天工開物》造油法的歷史地位

天工開物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有關農業和手工業共同記載的鉅著,在我國的科技史上也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就算是在世界上,這本書也能夠排的上是首屈一指。在文章中他除了木榨法還記錄了水代法、磨法、舂法等榨油方法。通過這種記錄,人們能夠非常方便的學習榨油技術,油料殘油率也能控制在百分之十五之下,在工業十分落後的古代,也算是一個卓越的進步了。

探析古代植物油的發展,從《天工開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術

三、 古代植物油的其他用途

1.燃燒,用於點燈照明,製造蠟燭。

前文中我們提到,在過去許多人在一開始是將植物油用作照明原料的,在植物油沒有出現之前,人們製作蠟燭大多都要通過動物的油脂,而肉類在過去價格又非常高昂,間接導致了蠟燭製作成本的提高,而等到植物油出現之後,平民百姓便都可以以此來做蠟照明,方便易得,原料又多,不必再為成本擔心。《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 “以人魚膏為燭度不滅者久之”。《漢書·陳湯傳》雲:“卒徒工庸以鉅萬數至燃脂火夜作”,意為在夜間工人勞作,需要倚靠油脂製作的蠟燭來進行照明。在動物養殖還未規範推廣的古代,能夠如此大批量的消耗蠟燭

靠的必然是植物油這一原材料。可以說,植物油的誕生不僅是為人們的餐桌增添了風采,也給社會帶來了更多的光明

探析古代植物油的發展,從《天工開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術

2.造船業中用於防水

植物油不僅在布料等工業製造上擁有獨特的作用

在造船業上它也發揮著舉足輕重的效能。要知道在古代,船具製造往往是以木頭的原材料的,而木材都有一個巨大的缺點,那就是很容易腐爛受到侵襲,因此木材的防水處理變成了造船業的巨大難題,而一個重要的植物油為防水處理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它就是桐樹種子榨出來的桐油。這種植物油是沒有食用價值的,但是它在防水密封上,卻有著其他植物有無法替代的優越性。

在桐油的幫助之下,人們得以建造木船揚帆遠航,將自己的腳步從大陸延伸出去,開啟了一片水上的天地。

探析古代植物油的發展,從《天工開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術

3、製作護膚、化妝用品。

今日我們所熟知的化妝品製作原材料大部分都是用油膏油脂組成的,《詩·衛風·伯兮》:“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而古代閨閣小姐們在扎髮髻梳頭髮時,也會用到各類花油,其作用大概近似於我們現在說熟悉的精油。

探析古代植物油的發展,從《天工開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術

四、結語

中國人在對於油的利用上,可謂是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性和智慧。從芝麻油發展到菜籽油花生油的歷程,也是人們對大自然不斷探索不斷創新嘗試的一個過程,體現了我們祖先的無窮智慧

探析古代植物油的發展,從《天工開物》解析古代的造油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