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美軍的劊子手,在處決二戰納粹戰犯時故意耍了個詭計

1911年6月5日,約翰·克拉倫斯·伍茲於出生在美國堪薩斯州的威奇托市,兩歲時父母離異,由祖母撫養長大。他曾經考上了威奇托高中,但只上了兩年就輟學了。


他是美軍的劊子手,在處決二戰納粹戰犯時故意耍了個詭計

在美國陸軍擔任劊子手的約翰·伍茲

1929年12月3日,18歲的伍茲加入了美國海軍。然而,幾個月後他就因擅離職守而被捕。1930年4月,伍茲接受了精神病學委員會的審查,並被軍事法庭宣判有罪。審查結果顯示,伍茲患有自卑症,但並沒有達到精神錯亂的程度,最終,他還是被開除了軍籍。

回到家鄉之後,伍茲幹過各種出大力的工作以維持生計。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後,伍茲於1943年8月再次應徵入伍。或許是因為人手緊缺,或許是因為審查不嚴,伍茲既往在部隊中的“黑歷史”,並沒有影響他再次為國家效力。這一次,他被分配到了美國陸軍第五工程特種旅第37工程戰鬥營的B連。


他是美軍的劊子手,在處決二戰納粹戰犯時故意耍了個詭計

約翰·伍茲檢查套索

1944年末,改變伍茲人生命運的時刻來臨了。在此之前,美國在歐洲戰區對戰犯進行的軍事處決,都是由平民劊子手托馬斯·皮埃爾蓬特和其他英國人員在英國執行的。此次美國陸軍要公開招募一名士兵來接管這份差事。伍茲滿腔熱血地報了名,成為該職位的申請人之一。在接受面試的過程中,伍茲對面試官撒了謊,他聲稱自己曾是“得克薩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的助理劊子手”,在每個州都至少執行過兩次行刑任務。面試官相信了他的話,將他錄取了。

歷史學家一致認為,伍茲之所以申請成為劊子手,並在面試中撒謊以努力謀得這份職務,是為了避免重返戰鬥崗位的可能性。伍茲主要的參戰經歷來源於著名的諾曼底登陸。1944年6月6日,他隨大部隊在盟軍四個主要登陸地點之一的奧馬哈海灘登陸作戰,雖然他在激烈的戰鬥中奇蹟般地沒有受傷,但是他親眼目睹了身邊的戰友們大批大批地倒下。慘烈的景象在他的內心產生了巨大的心理陰影。所以他才竭力抓住這個機會一勞永逸地逃離戰場。


他是美軍的劊子手,在處決二戰納粹戰犯時故意耍了個詭計

約翰·伍茲向記者展示如何使用套索

他在德國第一次處決戰犯發生在1945年6月29日,當時他以謀殺美國中尉萊斯特·勒烏斯的罪名絞死了三名德國人。然後,在1945年11月10日,他又絞死了五名曾在呂德斯海姆參與屠殺美國空軍的德國人。他的軍銜也從二等兵晉升為了士官長,月薪在50到138美元之間。在行刑的過程中,他並未表現出任何的膽怯。在他看來,這差事要比上戰場去冒死拼殺簡單得多。


二戰以後,伍茲回到了德國的蘭斯堡,因為德國警察賈斯特斯·格斯滕貝格謀殺了美國飛行員威拉德·霍爾登中士而被絞死。正是在行刑任務中,伍茲引起了斯坦利·蒂爾斯中尉的注意,他當時正在負責選拔人手,為組織實施紐倫堡絞刑做準備。


他是美軍的劊子手,在處決二戰納粹戰犯時故意耍了個詭計

歷史上著名的紐倫堡審判


二戰期間納粹犯下暴行之後,同盟國根據當時適用的國際戰爭法,在德國紐倫堡舉辦了著名的紐倫堡審判,審判對象主要包括納粹德國在政治、經濟、軍事和司法領導層的24名重要成員。審判從1945年11月20日開始,一直持續到1946年10月1日。此次審判導致12名德國戰犯被判犯有戰爭罪——其中包括納粹黨總理辦公廳主任馬丁·鮑曼,他被缺席審判。判決是絞刑,由伍茲來負責執行判決。


儘管紐倫堡法庭判處12人絞刑,但其中一人,赫爾曼·戈林在行刑前一天晚上服食氰化物自殺。由於當時鮑曼仍然在逃——據信他於1945年5月自殺,但直到1973年他的屍體才被發現和辨認——這導致其餘10人被約翰·伍茲絞死。


他是美軍的劊子手,在處決二戰納粹戰犯時故意耍了個詭計

紐倫堡審判現場的被告——德軍重要戰犯

1946年10月16日,伍茲在凌晨執行了對10名死刑犯的判決,使用了標準的吊死法而不是長吊死法,結果總共用時103分鐘。事後,目擊者和媒體質疑,由於戰犯的懸掛空間長度不足導致他們有些人是被慢慢被勒死的,而不是很快死於頸部骨折。對此,美國陸軍一直予以否認。但是《時代》雜誌於1946年10月28日發表了一篇文章,”當繩子繃得緊緊的,戰犯的身體瘋狂地擺動時,從腳手架隱蔽的內部可以聽到他們發出的痛苦的呻吟聲。“另據報道,一名納粹分子,陸軍元帥威廉·凱特爾,用了整整28分鐘才痛苦地死去。


他是美軍的劊子手,在處決二戰納粹戰犯時故意耍了個詭計

執行絞刑前最後的晚餐

不管外界如何評論,伍茲對於自己的任務完成情況非常滿意。至於他是否故意耍了個詭計,以便實施對德軍戰犯的報復,以及讓自己從中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已經成了永久的秘密。在他的劊子手生涯中,伍茲被認為總共處決了92人。後來,他繼續在馬紹爾群島埃尼威托克的第七工程旅服役。在那裡,1950年7月21日,伍茲在修理一臺工程照明設備時不慎觸電身亡。也有陰謀論者宣傳,他是被德國納粹分子的後裔謀害致死,這又是一個未解之謎。(文/世界歷史那點兒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