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哪些生意,雖不起眼,但其實很掙錢?

創業餐謀部


我認為修腳行業和涼皮生意是最不起眼但是很容易掙錢的行業。

首先這兩個行業都是比較不被人高看的行業,很多人都有固定印象,覺得修腳和賣涼皮是社會底層行業。從事這些行業的人都是沒有文化、沒有素養、沒有社會地位的人。

其次,這兩個行業一個感覺是純粹伺候人,一個感覺是純粹賣力氣,都是專業度很低、門檻很低的行業。一個整天抱個人的臭腳,一個每天拿個大羅,拿個切面刀。給人的感覺只有農村人才會來城裡給人修腳,只有社會閒散人員才會蒸涼皮。

再次這兩個行當投資規模都不大,場地規模也都比較小,修腳行業如果自帶手藝,兩三萬都可以起步。而涼皮行業即使加盟學習,最多也就三萬到五萬塊錢就能開起門店。因此很多人都覺得是小打小鬧的行業。

最後這兩個行業都是依靠人力,科技含量及流行趨勢不足,不具備被包裝、被炒作、被推廣的價值,因此商業化、金融化可能性不高,沒有延伸價值,更不具備發展潛力。

但事實是否如此呢,這裡友霖不想講空洞的大道理,因為本人在陝西,所以就以本地的四個經典案例來說明問題。

第一個案例,東新街揚州修腳周師傅。周師傅是揚州人,來西安快十年了。他的門面三十平米左右。裡面有六個修腳沙發,有一個徒弟。店裡掛滿了錦旗,而而友霖也是因為當年周師傅治好了我的甲溝炎,所以成了這裡的老顧客。周師傅手藝出眾,每天大概師徒兩個服務三十個客人左右。往往一個客人沒有結束,另一個客人已經開始排隊等待了。每個客人收費30元,有的時候客人修腳又想做足療,或者治個腳氣等等,基本上多數人的費用都在50元以上。因此每天周師傅店面保守收入都在一千元以上。這裡最多就是一點水一點藥粉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別看這個店面小,從北京、上海、廣州、深圳趕來的客人都有。還有本地的企業家,政府退休的老領導。因為周師傅是祖傳的修腳手藝,最近聽說,他們老家區裡讓他申報非遺項目。

第二個案例,是我的安康老鄉,鄭遠元修腳。這是一個樸實的80後,從當初40來平的一家小店,做到了目前全國百城千店。幾乎友霖去過的每一座城市,都能看到鄭遠元的門店。從一個人的小門臉,做到了目前集團化員工過萬資產過億的規模。鄭遠元的修腳集團,採取連鎖加盟和直營管理兩種模式,所有技師採取標準化培訓模式,標準化服務、標準化收費、標準化管理,雖然他的店員修腳手藝未必有周師傅那麼高明,但由於標準化,大大提高了客戶滿意度,降低了風險和投訴率。由於形成了一定的市場規模,因此也受到了政府的重視、資本的追捧,現在他本人被評為中國十大創業青年,而且擔任家鄉商會會長。一個讓人看不起的行業,卻讓鄭遠元做的風生水起、名利雙收!

第三個案例,永興坊譚家蒸麵。這是安康非遺保護項目一個會喝湯的涼皮的招牌幌子,很是讓人好奇。而店內奔跑吧兄弟及諸多明星的合影照更是吸引眼球。一個二三十平的小店,趕上五一、十一、春節等黃金週,每天竟能售出三四千份涼皮,平均一份按照十元來算,不算其他飲料消費或副食消費,就單單算涼皮的收入,一天下來就有三四萬之多,一年下來現金流十分驚人。這家小店的老闆也是一位80後,以前從事地產領域營銷管理工作,後來為了繼承家業,傳承安康非遺美食文化,毅然辭職投身餐飲行業。現在即使陝西面點大師,同時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一個看似不起眼的行業,硬是讓他做出了舌尖上中國的既視感,更是讓他得到了省市各級領導的讚譽。

第四個案例,魏家涼皮。一個從西北大學門口做起的夫妻店。20年時間從西安做到了全國,從單店做到了近千家店鋪,從單一的涼皮做到了餐飲和便利店複合模式,近兩萬平的中央廚房、全自動的涼皮生產線、世界500強的戰略合作供應商。率先實現VI系統升級和品牌重塑,致力於做中國式的麥當勞快餐。把一個簡簡單單的涼皮做成了陝西餐飲文化的重要符號和商業資本追逐的紅海市場。魏家涼皮可以說把涼皮從一個市井小吃做到了大雅之堂。名利雙收的魏家涼皮,更是有野心把陝西的涼皮打入西方市場,並且已經開始做出了積極嘗試。

說了這麼多,我們發現其實並不是這些行業不起眼,更不是這些行業沒發展,只不過是隔行如隔山、同時對於陌生行業的無知,造成了對一些行業的偏見。其實上述兩個行業,不但是悶聲發大財的賺錢行業,更是高手對決、資本追捧的朝陽行業。衣食住行,修腳和涼皮,就佔了兩項。因此如果大家有富餘資金和閒暇時間,不妨考慮在以上兩個行業進行一些嘗試,可以招聘成熟師傅,也可以選擇加盟培訓學習。總之,七十二行都能出狀元、七十二行都能出馬雲。就看你能不能沉下身子、放下成見,去學習,去付出,去創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