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歷史:鼻祖賽麥爾維斯被當作神經病打死,傷寒瑪麗終身被隔離

洗手這件事,在如今看來,特別簡單尋常,我國自古就特別重視,洗手禮儀深入人心。

從《禮記》開始算,洗手已經有2500多年的歷史。其中記錄了很多關於洗手禮儀,盛飯到自己碗裡吃,你可以不洗手。但在大鍋裡吃飯,你就必須要洗手。日常勞作,如果接觸了不乾淨的東西,你也要洗手。這都是對他人的尊重。

在西方個人衛生的歷史上,卻是革命性的進步,歷經了一段段的曲折,很多人付出了生命但代價。


產科醫生不洗手,死亡率奇高


洗手歷史:鼻祖賽麥爾維斯被當作神經病打死,傷寒瑪麗終身被隔離


1847年,匈牙利籍的產科醫生,賽麥爾維斯首次發現術前洗手可以減少感染,預防疾病,成為今日無菌術,手衛生的鼻祖。

在此之前,人們認為“醫生是紳士,紳士的手是乾淨的”。但現實比較打臉。

博物館裡的記述是,當時外科醫生醫生所穿的手術衣“僵硬且散發著膿液和血汙的臭味”、“滿是血的外衣越僵硬,忙碌的外科醫生越自豪”。

當時大多數歐洲醫院,非常的髒亂差,是各種感染的溫床,死亡率很高,尤其是產婦死亡率奇高。

賽麥爾維斯任職於維也納大學醫學院的產科,這個產科分成兩個科:第一科是由男性的產科醫生和醫學院學生負責接生;第二科是由中年女性助產士接生。

按說由醫生接生,應該比較好。但事實卻是,每1000次接生當中,第一科產婦死亡的個案是98.4個,第二科只有36.2宗死亡,少了三分之二。這個奇怪的現象讓年輕的賽麥爾醫生百思不得其解。


洗手歷史:鼻祖賽麥爾維斯被當作神經病打死,傷寒瑪麗終身被隔離


民眾更是不理解,於是有了很多坊間傳言,比如說男醫生接生使孕婦過於羞愧而死亡,男性醫生在處理病人時,比中年婦女粗糙等等說法。

後來賽麥爾維斯的一名同事在解剖屍體時不慎被割傷,引發了傷口敗血症而亡。賽麥爾維斯研究了同事的死亡症狀,發現和產婦有很多相似之處。醫生都沒有意識到消毒的重要性,當時第一科的醫生,甚至是在接觸屍體後,直接為孕婦接生,而第二科的助產士就不會接觸屍體。

當時並沒有微生物的觀念,不知道細菌感染這回事。但賽麥爾維斯醫生大膽假設屍體上存在某種微粒,是讓孕婦死亡率比較高的主要原因。

於是,他自己和助理醫生在解剖屍體後,做手術之前都用氯仿溶液洗手。數個月後,第一科產婦的死亡率掉到1%以下,這是驚人的進步。


洗手推廣惹眾怒,鼻祖被打死


洗手歷史:鼻祖賽麥爾維斯被當作神經病打死,傷寒瑪麗終身被隔離


現在看,這是多麼科學的事情,可惜在當時他卻敗的很慘。

在1850年維也納醫生工會上的演講臺上,塞麥爾維斯宣佈“是醫生們受汙染的雙手和器械,把災難帶給了產婦”,會場秩序頓時大亂。

大部分醫生無法接受這個打臉的事實。那個年代的人們還不懂得細菌、感染等原理,塞麥爾維斯也無法解釋他發現的現象。醫生們紛紛指責他是“叛徒”,更不會理會他的建議。

1850年,飽受非議和排擠的塞麥爾維斯被迫離開維也納總醫院,回到了祖國匈牙利。

他在當地的森特羅庫斯醫院工作,繼續推行自己的洗手消毒法,然而他依然受到保守的醫學界的排斥,於是他被權威人士驅逐出醫院,甚至被騙進了精神病院。

1865年,當塞麥爾維斯發現真相後試圖逃跑,保安卻對他施以毒打,用縛住袖子的緊身衣套在他身上,將他關進小黑屋。

兩週後,塞麥爾維斯死於嚴重感染,年僅47歲。

塞麥爾維憑著專業認真的精神發現洗手的重要性,讓人類第一次意識到洗手可以預防疾病的發生,把歐洲醫學從暗黑帶到現代。然後他卻為此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這個年輕、有天分、充滿想像力、熱誠、對醫學做出巨大貢獻的年輕醫生,就這樣被扼殺了。


科學成果終證實,醫生洗手成慣例


洗手歷史:鼻祖賽麥爾維斯被當作神經病打死,傷寒瑪麗終身被隔離


同年法國微生物學家路易·巴斯德證實了傳染病都是微生物在生物體內孳生引起(鮮牛奶的巴氏消毒法就是來源於此),也證實了賽麥爾醫生所謂的”死屍微粒”。

1867年,英國醫生約瑟夫·李斯特在巴斯德的醫學成果基礎上,首次闡明瞭細菌與感染的關係,並提出了手術後切口感染與醫生的手、患者的皮膚消毒不嚴有關的論斷。

通過使用石碳酸溶液消毒醫務人員的手,使截肢手術的病死率從45.7%下降到15%

但直到1880年代,使用殺菌劑洗手才成為產房的慣例。


廚師不洗手,感染多人


洗手歷史:鼻祖賽麥爾維斯被當作神經病打死,傷寒瑪麗終身被隔離


19世紀末,歐洲的主要城市衛生環境都非常糟糕,這讓流行病蔓延的特別快。

喬治·索珀博士專門研究傷寒,他組織清理了骯髒但公共廁所,阻斷了水井汙染,對醫院進行大規模消毒,建議用新的過濾系統處理城市飲用水。從而解決了伊薩卡整個城鎮的疫情大爆發問題。

瑪麗·梅倫,1869年生於愛爾蘭,15歲時移民美國。起初,她給人當女傭。後來,她發現自己很有烹調才能,於是轉行當了廚師,也賺的更多。

1906年8月4日,瑪麗換了新僱主,一位富有的紐約銀行家亨利,並隨之從紐約去了牡蠣灣,在這裡,僅僅一週時間,亨利全家11人中有6人患上了傷寒。

傷寒當時在牡蠣灣是非常少見,因為這裡是富人區,衛生設施相對好很多。但瑪麗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如廁以後不愛洗手。

經驗豐富的索珀,排除了其他所有因素後,推測瑪麗是爆發的源頭。但瑪麗在這家疫情爆發後三週就離開了。

隨後索珀又發現瑪麗曾先後為八個家庭工作過。其中7個家庭出現了傷寒病例暴發,共有22例。

索珀找到瑪麗,告訴她代表紐約市衛生局後,解釋了她可能正在傳染別人,要求她提供尿液,糞便和血液樣本。

那個年代並沒有“無症狀帶菌者”這個概念,瑪麗覺得是在侮辱她,生氣極了,拒絕合作,並蒼狂逃走。

直到後來出動了5名警察,才講瑪麗強制送進了醫院。血檢、尿檢、糞檢都證實了她就是傷寒攜帶者。

在1908年,出版的“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瑪麗被稱為“傷寒瑪麗”。

瑪麗被轉移到河濱醫院進行隔離,期間,一百六十三份檢體裡,一百二十份發現了傷寒桿菌,還得繼續被隔離。


人道主義釋放,瑪麗未能守規矩


洗手歷史:鼻祖賽麥爾維斯被當作神經病打死,傷寒瑪麗終身被隔離


洗手歷史:鼻祖賽麥爾維斯被當作神經病打死,傷寒瑪麗終身被隔離


索珀博士提議,如果她願意切除被細菌感染的膽囊,就可以不再對她隔離。被瑪麗拒絕了。

醫生嘗試用藥物給瑪麗除菌,然而都是徒勞。

1910年2月,紐約市的衛生主管又給瑪麗一個選擇,如果她放棄做廚師,並且每個月向衛生部們報告和體檢,就可以釋放她。

瑪麗這次同意了,並宣誓釋放後也會採取對應的衛生防禦措施,以防止傳染給別人。

瑪麗釋放後,一年內,還是很守規矩的。但一年後,她停止了衛生報告,並改了名字,重回廚房工作,不洗手的習慣還是沒有改變。

結果自然是,她去到哪裡,哪裡就會爆發傷寒。但她一直換工作,讓人無法找到她。


引起公憤,終身被隔離


洗手歷史:鼻祖賽麥爾維斯被當作神經病打死,傷寒瑪麗終身被隔離


到了1915年,在曼哈頓斯隆婦女醫院發生了傷寒。二十五人被診斷出患有這種疾病,其中兩人死亡。經調查,又是瑪麗乾的,這次民眾們都怒了。

衛生局不得不逮捕了她,送到醫院繼續隔離,直到最終死亡,她的膽囊裡仍然有傷寒病菌。

洗手歷史:鼻祖賽麥爾維斯被當作神經病打死,傷寒瑪麗終身被隔離

傷寒瑪麗的時代,是前抗生素時代,雖然當時人們意識到了傳染病的本質和傳播途徑,也採取了一定的措施。但還沒有開發出能殺滅病毒的藥物。

當時,每年在紐約市發生多達4,500例新的傷寒病例。據信約有3%的患者成為攜帶者。結果,每年出現多達135個新的傷寒攜帶者。瑪麗·梅倫可能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處於隔離狀態,但她遠非唯一的一名傷寒的帶菌者。

“傷寒瑪麗”的故事已經過去一百多年,從現在的視角來看她的一生,讓人不禁唏噓。對周圍的人來說,傷寒瑪麗是一場災難。更讓人氣憤但是,她無法做好個人衛生管理。

但考古學家發現人類歷史上曾經多次被超級細菌、病毒等微生物逼到滅絕的邊緣,也許正是靠著極其偶然的基因突變,出現“傷寒瑪麗”這樣的個體,才最終讓人類繁衍至今。


洗手普及,各地狀況仍不同

1961年,美國公共衛生部,對醫務人員進行洗手技術,操作規範等教育,要求在接待患者前後用肥皂和水洗手。

1968年,匈牙利共和國於發行面值為50、100福林的銀幣和金幣各兩枚,為的是紀念一位150年前去世的這位產科醫生,塞麥爾維斯。


洗手歷史:鼻祖賽麥爾維斯被當作神經病打死,傷寒瑪麗終身被隔離


2008年,“全球洗手日”誕生,號召人們每年10月15日開展用肥皂洗手的活動,以此讓全球人民重視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改善世界億萬人的健康。


洗手歷史:鼻祖賽麥爾維斯被當作神經病打死,傷寒瑪麗終身被隔離


洗手歷史:鼻祖賽麥爾維斯被當作神經病打死,傷寒瑪麗終身被隔離


2015年,英國《獨立報》報道,歐洲民調公司蓋普洛想弄清楚有多少人上完廁所不洗手,又有多少是用肥皂洗手的。他們為此調查了63個國家,問同一個問題:上完廁所,您有沒有用肥皂或水洗手?


洗手歷史:鼻祖賽麥爾維斯被當作神經病打死,傷寒瑪麗終身被隔離


調查結果顯示荷蘭最"髒",只有50%上完廁所會洗手。波斯尼亞(96%)最乾淨,其次是土耳其人(94%)。這可能和這些國家大多數人信奉伊斯蘭教有關,而伊斯蘭教尤其注重清潔。

之前有調查發現,儘管95%的英國人自稱便後洗手,但只有不到1/10的人真正做到了。蓋普洛公司但調查的準確性還有待檢驗。


洗手歷史:鼻祖賽麥爾維斯被當作神經病打死,傷寒瑪麗終身被隔離


如今在維也納的中心廣場上,豎立著一個人像,下面環繞著天真可愛的孩子和抱著孩子的婦女,這座雕像就是被尊稱為“savior of mothers(母親們的救星)”的醫生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

時至今日,醫生都嚴格的執行洗手消毒,越來越多人也懂得洗手的重要性。

感謝這些科學界的先驅們,正是他們孜孜不倦的努力探索和不遺餘力的發聲,乃至付出生命代價,才有了今天醫學領域多學科的發展,正義不應該被埋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