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之前沒有棉被,古人怎樣抵禦寒冬?老祖宗真是太有才

引言:

別看現在我國的土地佔有面積是世界上的第三大國,但在古代可以供人們生存和種植的土地並沒有那麼多。在當時北方地區就是蠻夷之地,生存著的都是一些少數民族,還有一些偏遠部落。

因為古代人民在技術設施還沒有那麼完善,他們很難在極為寒冷或是較為熱的地方生存,所以大部分人都生活在中原地區,氣候比較適宜。可就算是這樣的地區,到了冬天之後還是會非常的寒冷。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古人怎樣抵禦寒冬?老祖宗真是太有才

古代棉被

據孟郊的《苦寒吟》記載:“百泉凍皆咽,我吟寒更切。半夜倚喬松,不覺滿衣雪。”

面對寒冷,那個時候的古人可不像我們現在,有暖氣、地熱或者是空調,就算是經濟稍微差一點的家庭,也會有棉衣和棉被,冬天在家裡還是挺暖和的,但是那個時候古人的家裡,可能連一床棉被都沒有。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古人怎樣抵禦寒冬?老祖宗真是太有才

棉花種植

根據《宋史》之中的記載,在宋朝末年才有人開始種植棉花,而且也僅僅是當做相花一類的植物來種植,根本就沒有人能想到它還能用來抵抗寒冷,人們只覺得它外表雪白,長得比較好看罷了,這種情況也一直到了明朝,在《明史》的記載中這也是朱元璋將棉花製作成棉被的工藝傳入到了民間,這時人民才享受到了冬天有棉被禦寒的生活,而在明朝之前的朝代根本就沒有棉被或者是棉製品。



面對寒冷的冬天,各個階級都有對應的辦法

在禦寒方面,富貴家庭和普通農民有一定的區別,當時的達官貴族或者富裕人家,都會在冬天來臨之際購買一些木炭放在家中,等到天氣變冷時,就把木炭取出在家中架起火爐,一家人圍坐在爐火的旁邊進行取暖,很多貴族的家庭也會選擇在家中架起多個火爐,來保證室內的溫度,同時火爐上方還可以煮酒溫茶,通過飲用這些東西來進行驅寒。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古人怎樣抵禦寒冬?老祖宗真是太有才

而且雖然他們沒有棉花所製成的衣服,但他們會向以打獵為生的獵戶購買一些野生動物的毛皮,然後稍作加工,製作成精美的衣服或者是毛毯,在冬天時穿再或者是披在身上。而在當時相傳狐狸的腋下毛保暖效果最好,但本來一隻狐狸的腋下毛就極少,所以往往要捕獲上百隻才能製成一件衣服,而在當時這樣的衣服可不是普通人家能消費得起的,大部分都是皇宮內或是達官貴族才能用的到,而這樣的衣服也不易損壞,可以流傳好幾代人使用。

當然這也是一般窮人享受不到的生活,“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說的也是這種貧富差距了,畢竟在那個年代想要吃飽肚子都難,更不要說為了取暖而耗費如此之多的財力了。當時大部分的農民都過著自己種植糧食,自給自足的生活,等到冬天食物變少,他們還不得不上山砍柴,以賣柴為生。所以比起炭火而言,不少窮人都會在家裡生起柴火,但柴火併沒有辦法持續發熱,只能解決一時所需。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古人怎樣抵禦寒冬?老祖宗真是太有才

在這時人們就會收集平時家中一些牲畜的絨毛、羊毛、鵝毛等等,積少成多,以後他們就會將這些毛髮縫在自己的被褥裡面,要知道這些動物的容貌保暖性也是極高的,就像是鵝絨也是現在不少羽絨服裡的高檔材料,這樣被子蓋在身上,在冬天時就不會挨凍了,而且對於不少農民來說,冬天不用天天出去種地,就可以每日窩在被子裡,等到實在是有什麼需求時再出門。

在穿著上對於當時的平民階級來講,獸皮是買不起的,他們就會用粗布麻衣來縫製自己過冬時候的衣服,相對來說也會多縫製幾層,讓衣服變得更厚實一點,雖然從外形上來看,這種衣服並不好看,而且還是低等貧窮的象徵,但往往很多人家都會在冬天選擇穿上它,畢竟比起活被凍死,穿上它還是比較明智的選擇。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古人怎樣抵禦寒冬?老祖宗真是太有才

亞麻衣服

但要知道,在當時物資極其貧乏的年代,布料可是極為珍貴的,即使是粗布,一戶人家當中也不會有太多,想要做到人人都有衣服穿也是比較難的,而且就算第一種方法當中,動物的絨毛也是比較難獲得的,因為大部分家庭養雞養鵝,都是為了繁殖或者是下蛋賺錢的,在過節時都不會忍心殺了吃肉,而且大部分人的養殖面積都比較小,所以收集動物的絨毛也變得十分的困難。

結語

所以還是會有不少的窮人在冬天活活被凍死,而在朱元璋對棉花進行了推廣之後,也很大的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很多窮人也不必再為冬天而犯愁,因為棉花極易繁殖,所以價格也不高,有條件的農民甚至可以在家裡自行種植,而這種禦寒方法也流傳至今。

明朝之前沒有棉被,古人怎樣抵禦寒冬?老祖宗真是太有才

朱元璋

在看古代人民的悲慘遭遇之後,我們也不禁感嘆到我們現在生活的美好,起碼不用忍受飢餓和寒冷,而我們要做的就是珍惜身邊一切美好的事物。

《苦寒吟》

《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