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雲鵬:我與榮春社的難忘情緣

朱雲鵬:我與榮春社的難忘情緣

這是在2011年歲末2012年年初,由朱雲鵬先生口述,我代為整理的一篇回憶他榮春社學習生活的短文。整理成文後,我將文稿寄給朱老,朱老經人讀後,認為“內容空洞”,故這篇文章便沒有寄出發表,而是保存在我的電腦中,成為了名副其實的“硬盤文學”。孰料2012年12月23日朱老棄世遠行。一年後,由我和南昊兄合寫的懷念先生的文章在《中國京劇》上發表,作為受到朱老教授指點過的學生,我們的心中感到些許的安慰。近日整理電腦,意外發現了這篇文稿,使我回想起很多。朱老已經故去,這篇他回憶在榮春社生活點滴的文章已不可能再進行修改和發表了,於是,我想到把它在自己的博客上公佈,以此懷念令人愛戴的朱雲鵬先生。

2013年歲杪樂之記於盛京南郊無塵軒北窗


(口述:朱雲鵬 記錄:劉新陽)

回憶八十多年走過的人生,在我的從藝生涯中曾經遇到過很多前輩、名家和大師的提攜與幫助。進入老年後,常常回憶前塵,不能使我忘懷的其中之一就是我在北京榮春社深造、演出的日子。

最初,我只是一個在上海天蟾舞臺搭班唱唱《黃金臺》、《跑城》、《賣馬》一類“帽兒戲”的青年演員,因在程硯秋先生天蟾演出《鎖麟囊》中“鑽鍋”演出了趙祿寒一個角色救了場,得到了程先生的提攜。在得知我有志到北平繼續深造後,程先生把我從上海帶到北平,之後又同尚小云先生聯繫,把我安插在尚先生的榮春社科班繼續深造。

1946年農曆五月十五,經程硯秋先生與尚小云先生打電話,我在李春林、我的義父閻世祥二位先生的帶領下,第一次來到椿樹上二條衚衕的榮春社,也第一次見到大名鼎鼎的尚小云先生。當時是五月天,尚先生身穿紡綢褲褂,手提兩個棒槌,渾身是汗。李五爺見狀忙問尚先生:“您這是幹嘛呢?”尚先生一面招呼我們進屋落座,一面解釋說:“盛章、少春要演《巴駱和》,我的巴九奶奶,所以得練練。這功夫一個禮拜不練,就讓你自己知道……”說話間,我隨同李、閻二位先生被讓到尚先生的客廳,尚先生的客廳是兩間正房,屋內有兩面立地的大鏡子,還有多寶閣,上面擺放著很多古董。落座後,義父和李五爺向尚先生引薦了我,尚先生問我:“開蒙學的什麼?”

“武生。”

“為什麼學武生?”

“我從小跟我姐夫黃寶巖學戲,所以開蒙是武生。”

也許是尚先生也是武生開蒙的緣故,老人家聽了我的回答很是高興,在問了我都學過哪些戲後,尚先生便請來榮春社的耿明義先生,對我進行了帶有摸底性質的入科考試——先讓我素身連唱帶做的表演了《夜奔》的頭一場,之後又讓我走了《定軍山》和《戰太平》裡的一些身段,還聽了我吊嗓。義父閻世祥見尚先生和耿先生對我的表現還算滿意,便向尚先生提出“要不要給雲鵬按社裡排字?”尚先生說:“按理應該叫雲鵬在‘長’字科,可是‘長鵬’又不響亮;先不急著改名,容以後再慢慢琢磨”,又說“先登報,就寫本社上海新到青年餘派老生朱雲鵬參加演出《紅鬃烈馬》。”就這樣,我得到了尚先生的首肯,給師父行了禮,就算進入了榮春社。


在《紅鬃烈馬》裡我演薛平貴,長麟師哥飾演王寶釧、田榮芬飾演代戰公主。長春師哥在《紅鬃烈馬》的前面演《水淹七軍》。因為第一次與榮春社合作,所以師父親自排戲和把場。經過排戲,我加入榮春社後的首次登臺在華北戲院,演出反映很好,之後除了《紅鬃烈馬》,我又相繼在榮春社排演了《碰碑》、《四郎探母》、《打嚴嵩》等戲,都是在華北、華樂戲院演出,其中反映最好的是《碰碑》,後來楊寶森先生也是在華樂聽了我的《碰碑》才同意收我做徒弟的,那時我還在京城最有名的大北照相館拍了《碰碑》老令公的劇照。在師父的提攜下,我還在師父的《漢明妃》《墨黛》中配演過角色。

朱雲鵬:我與榮春社的難忘情緣

在榮春社的時候,我吃住都在義父閻世祥的家裡。義父的家在窯臺附近的紅土廟,有戲的時候,科班會事先讓“水鍋”到義父家通知我什麼時間到椿樹上二條排戲。沒戲時,我就在義父的安排下,起早到陶然亭喊嗓子,之後請朱家夔、楊寶忠先生給我吊嗓說唱,還向莫敬一先生請教。另外,我還向陳少五先生學了汪派的《文昭關》、《下河東》、《江東橋》等扎基礎的老戲,《江東橋》又叫《擋諒》,是京劇“三擋”之一,可惜現在已經沒人演這戲了。因排戲的原因,有時我也在榮春社吃飯,而且非但吃,我還是與師父一起吃。我是南方人,平時愛吃豆製品,最喜歡吃的是豆皮兒,所以榮春社的師兄弟們還給我起了個綽號,叫“豆腐皮兒”。當時在榮春社演出的老生還有徐榮奎和徐榮春。


在榮春社的深造和鍛鍊,使我的技藝也有了提高,開始嶄露頭角。在1948年8月,經李春林、閻世祥的介紹,拜“四大鬚生”之一楊寶森先生門下專研“楊派”藝術。1948年底,民國政府的反動統治,米貴如珠,師父儘量想盡了一切辦法,甚至不惜變賣家產來維持榮春社,但最終還是抵不過昏聵的世道,無奈榮春社“報散”。離開榮春社後,我先後搭過張云溪、張春華、雲燕銘、趙蘊秋的班兒,都是掛二牌老生,在北平的各大劇院演出。後來,因老母隻身在滬,我才不得不離開北平回到上海。

朱雲鵬:我與榮春社的難忘情緣

全國解放後,我流動演出于山東各地。1955年在煙臺演出時,我與尚劇團不期而遇。我在看了師父的《漢明妃》後去後臺拜見他,因多年不見,倍感親切。在詢問了我離開北京後的情況後,師父問我:“看我現在演出怎麼樣?還行嗎?”我說:“您那三個像蝴蝶飛的大圓場,腳底下比我在北平看您戲的時候還要‘溜’!”聽了我的回答,生性豪爽、從不遮掩的師父顯得有些不滿意,對我說:“你這個孩子滑頭!不老實,說瞎話捧我開心!”我笑著對師父說:“您別生氣,您看我說的有沒有道理:過去您在北平的時候,有時一個月也演不上一兩回,像《漢明妃》這樣的戲更是一個月也不露一回。現在全國解放了,您的‘尚劇團’全國跑,十天一個碼頭,每到一個碼頭,必貼您的《漢明妃》。算下來,現在您的《漢明妃》一個月差不多就要演兩次。過去您對我說‘功夫不練,一個禮拜就讓自己知道’,可是您現在就當練功吧,一個月還得在臺上練兩回《漢明妃》呢,您腳底下怎麼可能不比過去‘溜’呢?您說我說的有沒有道理?”師父聽我這麼說,立時變得開心起來,笑著說:“好小子!說的有點道理!人啊,越老越不能歇,要出來演出,老了不能閒著……”這是解放後我見到師父見面時一次有趣的對話。

朱雲鵬:我與榮春社的難忘情緣

1979年,我在導演黔劇《奢香夫人》中因車禍造成腿傷,養病期間應荀夫人張偉君師母(從我愛人李妙春那裡論)之邀,從貴州架雙柺到北京住在宣外山西街13號的荀宅,與徐凌雲一起協助師母起草《荀慧生傳略》的初稿。期間恰逢長春師哥從齊齊哈爾回北京,經常去荀府做客,只要我與長春師哥在荀府碰面,知道我們都喜小酌的荀師母就會主動拿出一瓶董酒,笑著對我和長春說:“今天這瓶董酒就是你們倆的了!”我和長春就在荀府對酌,彼此都是劫後餘生,撫今追昔,好不痛快。長春師哥不僅教戲嚴格,而且快人快語,從不遮掩,還很較真,為人頗似尚先生。針對當時有個天津武生演員說“現在北京沒有武生”的話,長春師哥不僅不認同,而且還專門找到武生名家高盛麟去評理,當然盛麟對“北京沒有武生”這個說法也不認同。為此,長春師哥曾依然不平地和我說“你說!這叫什麼話?”

朱雲鵬:我與榮春社的難忘情緣

就在幾年前,我與長榮師弟在上海相逢,已經是全國劇協主席的長榮師弟還特地請我和老伴兒吃飯。席間,長榮師弟對我說,他清楚地記得師父給我排戲、把場的事,並說“當時,老爺子給您排戲,我們都去看了……”然而,當我們對坐歷數當年在榮春社共同學戲、演出的師兄弟如今都有哪些位尚在世上時,彼此又都充滿著對往日的無限懷念和對生者的祝福。

2012年1月9日整理

點擊查看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