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的本質:痛苦與無聊

人生像鐘擺,在痛苦與無聊中來回搖擺。——叔本華

人由於內心不同“自我”之間的衝突,以及一生中在願望與現實、個人與社會、生與死之間不斷感受到的衝突,而處於可悲的境地:要麼在為過去的事傷心、難過、懊悔,要麼在為未來的事擔憂、緊張、害怕……

生活的痛苦與無聊無處不在。

痛苦是一種情緒驟然的襲擊,無聊是人與生俱來的細菌。人們沒有能力去探討痛苦本身,只知道痛苦而不知道品味痛苦。

創作的本質:痛苦與無聊

對於痛苦,人們大都選擇逃避,儘量不去觸碰。無聊更長久,更貼身。處於無聊之中的人總想擺脫無聊。而創作者卻選擇擁抱痛苦與無聊,細細品味它們。因為人一痛苦、一無聊,創作者的機會就來了。

判斷一部電影有沒有票房爆發的可能,一個簡單、粗暴但是有效的衡量標準,就是看這部電影中是否存在人們生活中的不滿或痛苦,這種不滿或痛苦又能否在電影中得到有效的解決和釋放。

創作大眾電影,在本質上與任何一種商業思維一樣——讓好的產品、好的服務、好的體驗更好地抵達人們的需求。

創作的本質:痛苦與無聊

大眾電影只有滿足觀眾的內在需求,才能獲得巨大成功。只有懂得了這一點,我們才有機會更精準地鎖定觀眾的需求,滿足觀眾的需求,甚至超越觀眾的需求。

這其中,擺脫痛苦與無聊,則是人長久以來的剛性需求——到電影院沉浸在富於激情的體驗與夢境中,暫時擺脫日常生活中的痛苦與無聊,不就是觀眾最想要的嗎?無論是在工業時代還是在網絡時代,這種需求從來都沒有變過。

回到觀眾這個本源,痛苦與無聊就是創作的出發點。

創作的本質:痛苦與無聊

每一位成功的大眾電影創作者,其所做的一切,無非以此為指導,要麼有效地顛覆痛苦,要麼有效地解決無聊。

許多成功的商業電影創意都是基於對人的痛苦或人內心深層的無聊的解決。可以這樣講,無聊是電影創作的驅動力,痛苦是電影創意誕生的精神土壤。

創作者就是要在人們的不滿與痛苦中,看到創作的可能。這種不滿與痛苦的指數越高,你發展一個有效的電影創意的機會也越大。

創作者在走向對人性鏈條考察的過程中,必然走向成熟。

創作的本質:痛苦與無聊

一直都有人在擔心,電影會被遊戲和VR或其他什麼新技術取代,因為許多行業都在新技術的脅迫下迅速沒落。但從痛苦與無聊這一角度來看,只要你能夠準確找到人們當下的痛苦與無聊之處,並且在電影中幫他們很好地解決了,那電影這個行業就不會沒落。

本文摘自劉立春著《在觀眾靈魂深處編碼——電影編劇實操手冊》第一部分:戲劇性前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