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中的星系為什麼會相撞?

科學邊緣


地月系是一個行星系,太陽系是一個恆星系,只有海量恆星組合成的天體系統,才能被稱為“星系”


上世紀初,天文學界兜兜轉轉終於確定了仙女座的星系身份,並且知道了宇宙中存在大量類似銀河系和仙女座的星系,於是乎星系天文學應運而生,而它的開創者,就是確定仙女座星系身份的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

1912年到1922年,美國天文學家斯里弗對41個河外星系的光譜進行了觀測分析,結果發現有36個星系的光譜都呈現紅移,1929年,同為美國天文學家的哈勃,對更多星系進行光譜分析後得出了一個結論


“宇宙中的絕大部分星系都在遠離地球,且距離越遠的星系,遠離速度越快

這個結論後來被稱為“哈勃定律”,而星系遠離地球的速度被稱為“哈勃常數”,2013年歐航局普朗克衛星在將宇宙年齡精確到138.2億年的同時,還將哈勃常數精確到了67.8km/s/Mpc,它表達的含義是,空間距離每增加326萬光年,膨脹速度就增加67.8km/s

儘管上世紀90年代,宇宙膨脹因為暗能量的發現,而被證明是一個加速膨脹,但254萬光年外的仙女座星系,並沒有因為宇宙加速膨脹而遠離銀河系,它仍然會和之前預測的一樣,在37.5億年後從側面撞上銀河系。

在四大基本作用力中,引力是最弱的一種力,但它卻能左右宇宙中所有天體系統的命運


銀河系與仙女座星系之間,僅有254萬光年的距離,這個距離對這兩個直徑數十萬光年的星系來說,實在算不上遙遠。

在空間距離每增加326萬光年,膨脹速度才增加67.8km/m的宇宙中,254萬光年尺度上的“宇宙膨脹之力”,強度遠遠不如兩個星系施加給彼此的引力,所以仙女座星系才能在加速膨脹的宇宙,繼續靠近銀河系。


除了37.5年後銀河系與仙女座星系的碰撞外,哈勃望遠鏡升空幾十年來,也在宇宙中目睹了一次次“車禍現場”

在距離地球一億光年的宇宙深處,哈勃拍到了一個形似玫瑰的星系,天文學編號為NGC 3256,根天文學家考證,該星系是由5億年前,兩個質量相仿且距離十分靠近的星系,在引力作用下碰撞融合形成的。


對目前偏安太陽系一隅的地球人類來說,時間跨度幾十億年,空間跨度數百萬年的星系碰撞,並不是什麼要緊的事,而且根據星系內的恆星密度來看,星系之間的碰撞,並不會導致恆星之間發生碰撞。

也就是說

37.5億年後,銀河系和仙女座星系的碰撞,只會讓兩個星系互相穿過,而不會讓數以億萬計的恆星,發生物理碰撞。

兩個星系最後的結局,也會和哈勃望遠鏡在宇宙中看到的案例一樣,在引力作用下形成一個新的星系。


宇宙觀察


在宇宙中,兩個星系通過引力彼此吸引是不可避免的,隨著歲月變遷,星系之間逐漸接近,它們之間的碰撞也是無法抑制的。那麼,宇宙中兩個星系碰撞將會發生什麼?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保羅· 薩特深度分析了星系碰撞的過程,指出當兩個星系抵達非常近的位置時,隨著卷鬚狀氣體和恆星穿過它們之間稀薄的介質,星系開始逐漸擁抱,之後發生碰撞。這樣的星系直徑在1 0萬光年,內部擁有數千億顆恆星,在碰撞合併過程中,大約相當於太陽質量1 0 0萬億倍的宇宙物質發生碰撞、混合和燃燒。

  薩特說:“星系碰撞煙花之後將殘留什麼呢?破損、昏暗的垂死星系將不再明亮發光、結構完整,這是一支悲情舞蹈,一則講述了數億年的故事,而我們直到近期才開始理解。”

  天文學家最初意識到有一些物質從銀河系中分離出來時,他們發現一些星系看上去比正常星系更散亂,但這並不是直接觀測到星系有趣的合併過程。畢竟星系合併過程需要數億年時間完成,短短几十年根本不可能實時觀察其真實狀況。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天文學家並不知道這是因為星系處於活躍的合併狀態,還是因為部分星系就是那樣怪異和細長。

  模擬實驗最終揭曉了神秘的星系紊亂過程,但令人驚奇的是,這項實驗是在1 9 4 1年進行的,既沒有計算機,也沒有數字模擬。埃裡克·霍爾姆伯格希望檢測星團合併的短暫過程,他聰明地設置了幾十盞燈代表一個星系,每盞燈代表著數萬億顆太陽質量的恆星、氣體、灰塵,以及其他星系環境物質。之後,他以每盞燈的亮度代表星系的引力強度,質量越大的星系,燈的亮度就越大。

  霍爾姆伯格測量了每盞燈接收到的光線數量,這與來自星系其他部分的引力作用成一定比例關係,這是因為光線和引力具有相同的平方反比關係。如果它們之間的距離成倍增大,其引力強度和光線亮度將下降至最初的1/4。之後,霍爾姆伯格測量了周圍燈的“引力牽引”,逐個重新排列每一盞燈。

  在這個非常簡單的模擬實驗中,霍爾姆伯格在宇宙時間變遷中逐步測試,觀察了兩個星系在引力作用下混合和合並時的相互影響。同時,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星系之間彼此接近時,一個“恆星臂”延伸出來,在每個星系對面出現一個“指針”。雖然這一結果非常有趣,但他並未更深入地計算分析。

  直到2 0世紀7 0年代,圖姆爾兄弟使用計算機模擬星系合併過程時,才發現了確鑿證據:當兩個星系合併時,引力相互作用將產生氣體和恆星構成的“潮汐尾”,從緊密的旋臂中向外延伸。他們模擬的“潮汐尾”的結構看上去非常像有趣的觸鬚星系。該實驗非常清晰地呈現了星系合併、碰撞和融合的過程,伴隨著這一過程,它們將逐漸被撕碎。

  圖中是美國航空航天局觀測兩個星系碰撞時的美麗合成圖像,該碰撞出現在觸鬚星系之間,距離地球大約6 2 0 0 萬光年。

  薩特指出,當星系彼此接近時,引力作用足以扭曲星系外形。通常情況下,星系的大部分區域是真空,與星系龐大的體積相比,恆星僅是較小的斑點。當兩個星系發生碰撞時,你不要認為這與汽車碰撞相仿,實際上這一過程更接近於兩群蜜蜂混合在一起。

  但是星系碰撞過程仍可能是一場“美麗的煙花”。星系包含著難以計算的氣體和灰塵,它們飄浮在星系周圍,以星雲的形式存在。星雲能夠存在很長時間, 但如果遭受“撞擊”(例如鄰近超新星的衝擊波或兩個星系碰撞時產生的複雜引力作用),星雲自身將崩潰,分裂並凝結成一批新的恆星。

  當兩個星系合併時,恆星形成速度是正常速度的1 0倍以上,在短暫的天文時間裡,會有數十億顆恆星誕生。天文學家指出,星系合併過程相對短暫,在這一過程中,它們會比之前更加明亮。但是美麗的瞬間是需要付出代價的。如果兩個星系不發生碰撞,它們將平穩地逐年製造新的恆星,慢慢消耗珍貴的氣體儲量;但是如果發生碰撞,它們的珍貴氣體儲量將快速消耗,數十億顆恆星誕生,其中多數都是質量較大的。

  星系碰撞的最終結果會是怎樣的呢?在壯觀的螺旋結構下,星系結構被撕裂,簡單的平盤結構扭曲形成畸形結構,大量古老和年輕的恆星混合在一起,同時少量恆星會燃燒成灰燼,形成不規則星系,殘留一些垂死、寒冷的紅矮星。


依家的阿默


星系碰撞在宇宙中相當普遍,也是星系演化的關鍵。但星系碰撞帶來的不是隻有毀滅,還有新生。

星系碰撞的一種可能的結果,就是星系的合併。當兩個星系發生碰撞,並缺乏足夠動能來讓自己在碰撞之後繼續旅行時,它們就會彼此“墜”向對方,在無數次擦肩而過之後最終合併成一個星系。另一方面,假如參與碰撞的一個星系比另一個大得多,那麼前者在碰撞後基本上能保持原樣,而後者則被撕裂,成為前者的組成部分。顯然,星系合併對原先兩個星系的形狀的影響比“大碰小”或“小碰大”要大一些。

在大多數情況下,星系碰撞不會直接發生,且只是損失一些星系外部的恆星,它們被強大的引力牽扯走,然後被拋擲到太空,留下星系內部的恆星浸淫在星系間的星海里。若碰撞直接發生,結果會很戲劇化:兩個旋渦星系相撞,氣體圓盤被強烈的震撼力驅逐到空間裡,然後合併成更大更亮的星系,即形成一個不具氣體物質的橢圓星系。宇宙中的棒漩星系、不規則星系都是幾個星系碰撞或相互影響的產物。小星系呈旋渦狀逐漸墜向最大的星系,直到被大星系“吞噬”掉為止,這些大星系則變得愈來愈大,繼續吞食比它們小很多的星系。


遠古印跡


靜止是相對的,運動是絕對的,物質總是不能與運動相隔離,星系是由物質構成的整體系統,就像一塊石頭,其內部的物質也在不停地運動,石頭會受自然環境的影響,被腐蝕等,星系也會受宇宙環境的影響,或凝聚,或解散,星系與星系之間,由於質量和距離的存在,由牛頓萬有引力定律,它們會相互吸引,直至相撞。據近年來的觀測,暗物質在星系運動之間或許也起到神秘的作用。


宇宙中的一束光


宇宙的自然規律。


金羊83940586


星系在運動的過程中一旦相互靠近就會被對方的引力所捕獲,就會相互靠近,就有可能碰撞


仙Game


因為萬有引力和核聚變


有意思看點


因為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誠1288562


因為引力。


青雲之上991


酒駕了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