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不管登錄什麼東東,都要求看你的通訊錄,像冊,照相機,短微信等等?

老畢168813985


看來兩個手機很重要,一臺只接打電話接收信息,另一臺上網,手機內不存儲任何信息!


看多了toutiao


這個問題涉及到系統權限的管理。這個現象確實也是令人很頭疼,目前我們常用的一些APP,總是以用戶使用協議為擋箭牌,在我們登陸的時候,就要求獲取查看手機的通訊錄,相冊,使用相機等等權限。

這些APP獲取這些信息和權限,主要是為了進行更加精確的用戶畫像,從而有針對性的推送你感興趣的內容。

APP通過獲取通訊錄可以做的事情

通過獲取你通訊錄裡的聯繫人,一方面是可以在他自己系統內部進行匹配,查找和挖掘你的好友關係。然後在APP裡提示你可能有以下某某好友,推薦你在APP裡面和你的通訊錄好友加為好友。這樣一來就可以通過 你的好友也在看,你的好友也在讀 這樣的功能,進行推廣自己的內容。另一方面是通過你聯繫人的手機號碼,可以將自己APP的下載方式,通過廣告短信的方式推送給他,挖掘潛在的用戶。

APP通過相冊可以做的事情

一般來說,APP獲取相冊讀取權限,主要是為了方便你上傳用戶頭像,或者在交流溝通時,使用本地存儲中的圖片。但是很多APP也會在後臺偷偷掃描你手機中的照片。通過你手機中的照片來分析你所在的地方,你喜歡的事情,甚至你家裡成員的情況。根據這些信息,再有針對的向你投放一些廣告。比如你的手機裡有一天忽然出現了很多嬰兒的照片,說明你最近可能當了爸爸,那麼在APP裡面推送廣告可能就會給你推送一些嬰兒用品相關的廣告。


APP通過照相機可以做的事情

一般來說,APP需要取得相機使用權限的時候,主要是想使用相機來拍攝照片。但是不排除一些APP,會通過你的相機來獲取你周邊的環境。這同樣也是一種侵犯個人隱私的做法。不過這種做法想要監管起來,或者是被發現簡直是太難了。

APP通過你的短信可以做的事情

很多APP,想要獲取讀取你手機上短信的權限。理由是要讀取你手機接收的短信驗證碼。但實際上這種權限可能也就寥寥使用幾次。我們自然而然的也會想到某些不良APP會通過讀取你的短信,獲取你私人的一些情況。比如你的銀行賬戶餘額變動信息,通過分析這種信息,從而推斷你最近資金週轉是不是緊張。當然還有其他更加神仙的操作,我是想都不敢想了。

關於APP侵犯隱私,還有其他更可怕的事情

就說一個最近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吧。有一次在微信裡面用語音聊天,和別人談起了自行車。後來在第二天我登錄京東的時候,發現京東的首頁給我推送了自行車的推薦商品……


總的來說,現在的APP,獲取個人信息的程度已經大大越過了我們隱私的紅線。當我們真的對這種事情較真的時候,這些APP還會振振有詞:“你不同意獲取這些權限,可以不用我們的軟件……”真的是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有完善的法律,能夠保護我們個人的隱私。


如果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希望順手點個贊,加個關注,我會更加努力貢獻更多有趣的科技知識,謝謝!


產品經理老胡


目前只要我們隨便下載個APP,無論是微信、支付寶這些大企業的,還是很多不常用的小企業的APP,大部分無一例外都要求讀取你手機的各類權限(包括但不限於通訊錄、照片、短信、機器識別碼、照相機、位置信息、多媒體信息等等),如果你不同意,那麼就無法使用這個APP,這裡面的讀取的權限,只有一個我認為是必要的,其餘的都是為了獲取用戶個人隱私信息而已。

機器識別碼

如果有下載過手機銀行APP的(或者現在也可以去下載一個試試看),有的銀行(比如農行)只要求讀取你機器的識別碼而已,其餘的權限就沒有要求(有的銀行會在多一個位置信息),讀取機器識別碼是應該的,因為銀行要預防你的賬戶在不同的手機上登錄,比如你長期以來賬戶都是在某手機上登錄,一旦你更換另一臺手機登錄,識別碼不一樣,銀行一般會要求驗證信息,所以說讀取識別碼是對用戶的一種保護措施,位置信息勉強也可以(比如你長期在A地登陸,短期間內卻頻繁變更其餘地址登錄)。因此這兩個權限我認為是可以放開的。


其餘信息

讀取通訊錄、照片、短信、照相機、多媒體信息等等,在我看來就是耍流氓,不讀取用戶的通訊錄APP就無法正常使用了?不讀取照片就無法正常使用了?顯然不是,之所以要讀取這些信息,都是為了窺探用戶畫象,進行推廣。

讀取通訊錄其餘的不多說,你會發現每次你在使用某APP時會有提示,某某好友也在使用這個APP之類的,這個就是讀取通訊錄的後果,為的是讓你們互關,增加你對這個APP的黏性(現在那麼多垃圾電話,說不定也有這個關係)。

讀取照片的話,具體的功能不知道,但是很直觀的一個感受就是,我如果某個時間段收藏了幾張同類型的照片,馬上各類APP就會給我推薦相關的產品,比如收藏了寶寶的照片,就推薦奶粉、紙尿布之類的,所以說手機上不能放重要信息的照片。

至於說短信,我認為這個是最為過分的,讀取多媒體信息(比如微信、QQ的聊天信息或者百度的搜索信息),我都可以理解,畢竟可以從我們的聊天或者搜索裡知道我們目前在找什麼東西,然後推薦相關的產品。但是短信信息是為何?現在還有人用短信聊天嗎?目前短信除了垃圾信息,基本上就是銀行的轉賬匯款都需要用到短信驗證碼或者個人賬戶的變動信息。如果讀取個人的賬戶變動信息還好,最多就是知道你的目前缺不缺錢,要不要給你推薦各類網貸之類的,如果是讀取短信驗證碼,那後果真的是難以預料,因此不知名,不清楚來歷的APP,不要隨意亂下載並授權。

總結

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我們基本屬於裸奔,各類你自己認為是秘密的,在各個APP眼裡,你就是透明的,因為你已經授權它讀取你整個手機上所有的信息了,但是不授權你根本無法使用,因此為了自身的安全,我們只能儘量少安裝不明來源的APP。


鯉行者


他想獲取更多你的信息,從而瞭解你的興趣,你的收入,除了給你推薦你比較喜歡的內容。看你用的什麼樣的手機,就知道你的收入是啥樣的。然後你經常在網上搜索什麼東西,他就會給你推薦什麼東西,推薦類似的廣告商品讓你購買。這樣更準確,更有方向。要想獲取這些信息,就必須得獲取你的各種硬件信息。盜取個人信息屬於一方面。




小段說科技


這個可以用一個比喻來形容。 一個搶劫犯亮出刀子告訴你我需要你的錢財,然後經過你的同意你的錢財順利的給了對方,當然你不給對方也不會用刀子捅你,你可以選擇離開,或者與對方和平相處(基於對方強大的淫威,軟件不得不用)。大公司起了個壞的開頭!

2018年曾經發生過用戶投訴百度到江蘇省消保委的情況,涉嫌監聽用戶隱私,而江蘇消保委就此約談了百度相關部門兩次無果,之後對百度進行起訴,而百度回應為:我們的各項權限要求你是要經過用戶授權後才可以獲得信息,不存在監聽。

關於app權限控制與電腦應用的權限控制,大部分都是不對等的,比如你一個公司為什麼要了解用戶的短信,撥打電話,用戶的通訊錄這些隱私,是何居心,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啊。 建議立法解決這個問題,除了必須要獲得的授權之外,比如麥克和攝像頭,應用其它權限不得詢問。


七色慧


就國內的大環境而言對人隱私的保護還不是很重視,但在做國際版產品的時候,災後收集奔潰系統的時候,被老外追蹤到有數據上傳到國內服務器了,於是舉報這個應用監聽用戶的隱私數據,於是租借了亞馬遜的雲服務做同樣的事情就繞過去了,而在國內這方面管控幾乎沒有。

為什麼國內很多應用喜歡要越來越多的權限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前,關於安全層面東西做了很多,像市場佔有率80%的安卓手機,底層就是linux內核在安全上做了很多的防護,但如果應用強制要求獲取某些權限,即使再安全的系統打開了大門安全性也不強。很多人喜歡用某些應用的國際版就是因為功能相對純粹單一,沒有那麼強制的權限和繁雜的廣告。

國內很多應用喜歡收集用戶的數據。有了用戶的數據就可以做所謂的智能推動,其實在平常使用應用的過程中,搜索的一些數據以及查看新聞的一些行為都會被記錄下來,然後再給你推動一些相關的內容以及廣告,要做到這些用戶的數據信息就顯得至關重要了,用戶的通訊錄,相冊,照相機,微信信息等都是重要的參考來源,但獲取這些需要用戶授權,於是在新安裝應用的時候都是在要求授權,有些霸道的應用如果不授權直接使用不了。

開發者對於權限本身並不清楚。有些開發者壓根沒有解讀好授權的信息,就直接全部一股腦的給獲取了,特別是現在應用中集成很多的功能,如果混合起來幾乎把所有的權限能獲取了,這點表面上是開發者的不負責任,其實內在是因為國內對這方面管控的模糊。也不能抱怨法律的不健全,因為新型的事物必然有一個野蠻的生長期,在進入成熟區之後就會有各種規則出來,起碼到目前為止還是一個空白期,至少管理的規則還不是很明晰。

用戶數據已經是很多企業估值一個重要指標。這也是企業要做的一個重要事情。所以收集數據也是很重要的一個功能,這些數據包括用戶平均點擊某些點擊率,以及進入首頁等等數據,拿到這些數據就為後邊的產品改進提供依據,所以用戶數據就是互聯網企業的命根子。

互聯網發展在國內發展的時間還不是很長,從開始到去年一直是高速增長期,最近才可以進入洗牌期,在洗牌過程中以及監管的進入都會讓互聯網在一段時間內成為穩定期,很多互聯網的規則也會慢慢的建立,畢竟互聯網也不是法外之地。未來在國內關於個人隱私的一些法律規則也會慢慢出臺,一個行業想要健康的發展離不開正常的約束規則,不僅僅在個人數據隱私,還會有反壟斷法之類的規則都要相應的出臺。無規矩不成方圓,像最近爆發51信用卡催收事件都是後續監管市場要輻射的範圍,興業被破壞最受傷害的還是普通的老百姓想,希望能幫到你


大學生編程指南


還是那句話,人們在獲取便利性的同時,其實也在不知不覺地一點一點把自己的隱私範圍縮小。

各種APP,比如微信,要求看你的通訊錄、相機、相冊這些功能,你可以拒絕,但是拒絕之後,微信這個APP的功能還剩下的也就寥寥無幾了,而拍照這些功能就沒有了。

至於為什麼要這些權限,可能不在互聯網工作的朋友不知道這些。

而做了幾年App開發的我,恰好知道一些。

獲取通訊錄權限,其實不同App的需求是不一樣的,比如借貸類App,一般都會要求必須獲取通訊錄,因為他們需要你的通訊錄信息來進行前期的風險評估和後期要賬的途徑。

而其他社交類App獲取你通訊錄權限其實並不是必需的,不知道你們有沒有收到過一些信息,說誰誰誰在某個App裡,快去找他吧!這也算是通訊錄的一種使用方法。

而拍照權限很多人都能理解,比如二維碼這類的,都需要你的攝像頭來完成。

當然,很多人都在想如果App獲取了這些權限,那自己的隱私不就洩露了?

確實,只要你授權了,那你的手機上的信息肯定是被對應App獲取了。

但是否會被洩露,這個不得而知,所以在授權的時候,自己應該做些判斷,比如這個App你是否信任?網絡上App的口碑怎麼樣?

人們在獲取便利性的同時,其實也在不知不覺地一點一點把自己的隱私範圍縮小,在目前的網絡環境下,用戶只能做出取捨,希望以後會有更好的規則來約束使用用戶的隱私。


月半程序員見聞


現在社會進入了大數據時代,就像以前的市場調研調查的升級版,通過一個巨大的雲計算數據庫,通過看你的通訊錄、相冊、照相機、短微信瞭解你的喜好,你的過往經歷,又能直接知道你的手機,判斷你的收入你會對什麼感興趣,現在很多應用都是綁定電話的通過這再瞭解你經常使用的軟件,你在網上搜索什麼,然後根據大數據庫中儲存的推薦給你你需要的答案和同時推薦一些廣告商品,一般大的有信譽的公司都是很保密的隱私都是保護的,一些不正規公司可能會採取不正當手段獲利。-----萬老頭筋骨奉獻


穀子君


從商業角度看獲取它人信息,除了進行盜竊,詐騙出賣它人信息謀利犯罪以外似乎毫無用處。如果從商業銷售角度看,騷擾型廣告,推銷只能讓消費者反感,並無益處。任何產品都是僅限於需要的消費者才會購買。消費者需要的產品,你不推銷他也會主動購買,不需要,你推銷也沒有用。商家不妨可以站在消費者角度換位思考一下。這麼簡單的問題商家能不明白?那麼商家以各種方式獲取它人信息的目的是什麼?我想,除了犯罪,再難找出其它的答案。


寅午戍金


這個非要搞得這麼複雜嗎?人家設計的軟件給你免費用,相應的條件是你授權它獲取你的一些信息,公平啊!!!你不願意就換個軟件咯,再不願意乾脆換成蘋果系統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