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醫書,有哪些好書推薦?

最美的小豬公主


你想幹什麼?如果是為了要文憑,建議你看中醫學院的教材,按部就班,能當中醫博士。如果你是為了實際使用,建議你看《黃帝內經》原版的,不要看譯文。你可能看不懂,沒關係,慢慢看,一個月看一篇、或三個月看一篇,不要貪多,看懂、吃透。輔助教材《說文解字》《古漢語常用字典》。


大道至簡5895


1.黃帝內經

2.傷寒論 金匱要略

3.神農本草經

4.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5.醫心方

6.醫學衷中參西錄

7.醫宗金鑑

8.全國中草藥彙編

9.針灸學

10.辯證施治

11.詳談細論二十八脈

12.醫學傳心錄

13.中醫大詞典

14.中藥大辭典

15.中醫方劑大辭典

其中的醫心方,是宋太宗雍熙年間,丹波康賴收集我國隋唐以前醫籍內容加以整理彙編而成的綜合性醫書。其中引述了我國現已失存的古醫書的一些內容,彌足珍貴。當你看到“藥不入湯酒法”之時,基礎課中的化學、生物化學學的好的人,立即就會明白,為什麼一些循規蹈矩地從辯證、君臣佐使無可挑剔地遣藥組方並且使用了道地藥材卻治不了病的根本原因。

醫學傳心錄是中醫入門的捷徑類書,很有用的

張錫純老先生的醫學衷中參西錄大約是最早的中西醫結合類書吧!


新豐齋主


我以前自己有病,手腳冰涼。經常頭痛。光在北京同仁堂就一年化掉2萬多。生活和疾病的艱辛我自己看書給自己治。(簡單說自己)羅《羅大倫養生全集》《四聖心源》《人體經絡》使用手冊《不生病的智慧》《小兒藥證直訣》《扶養論壇》《易經》等書。現北京有一個溫病大家名字叫趙紹琴


薇微看花gqy3697


1.《黃帝內經》是一本綜合性醫書,是人體生理、病理、診斷以及治療的認識基礎。被稱為醫之始祖!

2.《神農本草經》秦漢時期眾多醫學家蒐集總結,整理當時藥物學經驗成果的專著。

3.《傷寒論》為東漢張仲景所著,是一部闡述外感病治療規律的專著。

4.《脈經》集漢以前的脈學大成,闡析脈理、脈法、詳辯脈象及其主病。

5《金匱要略》是中國最早一部診治雜病的中醫專著。以內科雜病為主。兼有部分外科婦產科等病症。

6.《難經》全書以基礎理論為主,分析病症,包含脈學、經絡、臟腑。

7.《藥性賦》按藥性分寒、熱、溫、平四類,言簡意賅,便於誦讀記憶。

8.《諸病原候論》我國第一部講述疾病病因,病機、和症候的專著。

9.《洗冤錄》我國第一部法醫學著作。

10.《本草綱目》有關藥物氣味、陰陽、五行、五味宜忌、升降沉浮、補洩、引經各種用藥禁忌等論述。

11.《湯頭歌訣》記載中醫常用方劑300多個,分為補益、發表、功裡、湧吐等20類。


未央末裔


如果想學習中醫的話,我認為應當是這麼個順序,先看藥性賦,為什麼看這個,而不是看本草,藥性賦全書涉藥五百餘味,皆有實際效用,其中常用藥只有一百五十餘味,本草簡本也有一萬餘,很多東西拿到現在根本不具操作性,令初學者不明所以。

二看中醫基礎理論,這個書是現在院校中醫專業必有的,看這個書對中醫有個大概瞭解,當然只能是個大概瞭解。

三看四柱預測學,這個可以是邵偉華的,在這裡需要解釋一下為什麼學習中醫要看這麼個命理書,國學五術乃山、醫、命、相、卜,醫與命同出自易經,不看這個命理書理解一下中醫的根本道理,中醫很難上層次。

四看頻湖脈學,中醫望聞問切,先學會這個切。

五看傷寒論,看完傷寒論,可以實驗著開方了,當然初開方必須有人在旁監督。

六看金匱要略,醫宗金鑑,為的是擴寬知識面。

七看內經,此時看內經,才能領會貫通中醫精髓,醫術精進。

後面可以有針對性的看看針灸、溫病條辨等,我的建議是看書別看多,看多嚼不爛。這是我學習的順序,歡迎提出不同意見,隨時改進提高。


慕雨小慕


如果想學中醫就得從基礎理論開始學習領悟,中醫藥學為起點,方劑學,在結合百家所長,開始分析病案做模擬配方。再以自己小病做基礎治療和有經驗的中醫師作技術討論。醫書醫案吸取精華不要照搬,只要診病準確藥物性味功效基本算可以臨床了,幫你們介紹幾本書。千家妙方上下冊上面有醫案用藥心得解放軍出版,傷寒論對外感發熱和最近新冠都有很好的指導和治療作用不懂醫理請別亂用藥,常用中藥不良反應與防範用藥指導書挺不錯的雖然裡面有些說的可怕煎劑對症基本可以忽略,但是開處方一定得配伍恰當病因不明,最好不開方,難經也得研究還有王叔和的脈經也得認真學習因為脈經被人借了,還是我不在家被人拿了!






宇宙用心聆聽


很高興可以回答你的問題,我是雲夢。

中醫是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之一,許多老百姓都喜歡中醫,因為中醫和西醫講究的診療方法不一樣,中醫注重的是望聞問切四個字,而西醫注重的是各種輔助檢查來診斷疾病,可以說各有各的好處。對於想要了解中醫的小夥伴,雲夢推薦以下幾本筆記適合新人看的中醫書籍。

《中醫基礎理論》

這本《中醫基礎理論》主要介紹了我國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還講解了中醫裡的精氣、陰陽、五行等學說,想要學好中醫,必須先了解何為精氣,何為陰陽,何為五行。此外書中還描述了血、津液、氣以及五臟六腑、十二經脈、奇經八脈等關於人體內各種中醫學的基礎知識,由於內容較多就不一一列舉了。

《中醫診斷學》

想要學好中醫,給自己或者病人看病,自然少不了如何去診斷疾病,這本《中醫診斷學》在基礎理論理解後,講述瞭如何通過望聞問切來診斷一個人得的是什麼病,這對於中醫學來說必不可少。同時還介紹了八綱辨證、病性辨證、臟腑辨證等辯證方法,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來慢慢理解。

《傷寒論》

提到《傷寒論》大家都會想到一個人—— 張仲景。最為漢代著名醫學家的他創立了這本書,後被世人改編。書中講述了許多傷寒病的辯脈法以及如何治療,還附有一些食材治療的方子。

總之,中醫學博大精深,還有許多尚未被人們發現的東西,希望以上推薦的書籍能夠幫助到你,我是雲夢,歡迎關注我!





醫學僧小馬vlog


中醫古籍很多:《靈樞》 《素問》 《脈經》

《難經》 《脈確》 《穴位》

中醫古籍二

《溫熱論》 《血證論》 《藥性賦》

《辨證錄》 《脾胃論》 《方劑學》

中醫古籍三

《中藥學》 《針灸學》 《醫經讀》

《三消論》 《血證論》 《傷寒論》

中醫古籍四

《金匱要略》 《古方八陣》 《中藥大全》

《痧脹玉衡》 《神農本草》 《本草綱目》

中醫古籍五

《方劑索引》 《靈藥秘方》 《醫學入門》

《四聖心源》 《針灸神書》 《醫方集解》

中醫古籍六

《醫林改錯》 《瀕湖脈學》 《針灸歌賦》

《溫病條辨》 《黃帝內經》 《更多古籍》 中醫學習的基礎醫書有:《醫學三字經》、《瀕湖脈學》、《藥性歌括四百味》、《湯頭歌訣》、《筆花醫鏡》、《中醫學基礎理論》等等。


粉紅色山茶花


國家應大力發揚中醫,納入中小學教學,大學要設置中醫專攻的研究課程和哲學課程,社會要設置中華醫學高薪職業體系,讓中醫成為高薪職業,甚至是主打職業,中醫讓中國疫情瞬間滅亡,中醫本身是身體哲學,也是最高的人體科學系統,絕對不是幾副中藥而已,人只要掌握哲學就不會生病,大多數人都去研究西醫,把老祖宗留下的東西都丟了,這是我們的寶庫,國家早點用中醫,武漢不會死那麼多人,黑中醫的要負責,那些黑中醫的,你們是在殺人,國家應該大力弘揚中醫,研究中醫的精髓而非表面,培養中醫人員,還有《黃帝內經》是中醫寶庫。《黃帝內經》引《上經.尚時》曰:“ 瘟之至也,非江海鱗甲之類而不生。疫之至也,非蟲獸毛羽而不存。”據古代文獻記載,古代修行者都活到一兩百歲,據我所知的古代名人都有七八十歲,黃帝內經裡也是說上古之人,壽命都超過百歲,哪裡來的平均30歲,讀的書越多明白的越多。上古,上天留給中國人太多東西,中國人不珍惜,準備先把黃帝內經啃下來,中醫必須加入學校課程,如把從小學英語變成從小學中醫,中國現在的醫學水平全世界都要來學,來仰慕


漢唐之音


「內經」、「傷寒」、「金匱」、「難經」、「神農本草經」是必看的,而且意義重大,若能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記得越多功力越猛,誰背誰知道。

但有個順序。個人經驗。 先看「傷寒」、「金匱」,「神農本草經」夾雜其中,因為它非常有趣,幾乎可以當睡前讀物,讀起來不怎麼費勁。如果你有很多不能理解,那可以找一些注家的書來看;但對於細節的理解,不必太放在心上,大可大段背誦,之後在生活中去觀察,觀察身邊的人和病,會有非常美好的體驗。 這三本讀完,可以開始看「內經」,「難經」作為參考,兩本一同看。對於「內經」,有很多人只看中「素問」,卻不怎麼看「靈樞」,個人體會,「靈樞」中的很多章節可以幫助理解「素問」中的內容,且「靈樞」中對於針灸的論述是非常重要的。 之所以先讀「傷寒」後讀「內經」,是因為「傷寒」類似手冊,非常直接地指導實踐,容易保持讀者的興趣;再者,讀書貴在有疑,「內經」論述的理論龐大繁雜,很多人讀了之後覺得全是問題,無處下手解決,於是放棄,而「傷寒」更具體直接,有了問題,可以在「內經」中尋找答案,樂趣頗多。

以上的書籍,學習中醫的諸位,大概都明白其重要性,也並非在下所要推薦,但由於非常重要,也是基礎,所以還是提一下。中醫書籍汗牛充棟,有很多經典都是圍繞以上幾本展開的,所以我認為,應當從這幾本讀起,而且要反覆讀。

還有一點,在下以為非常重要。時代原因,吾輩易受某些風氣影響,持「批判的眼光」讀書,對於經典更是如此。無論您學習哪家哪派,請先儘可能去做到“全面瞭解”,切忌一本書都沒有讀完,就開始批判,什麼糟粕,什麼不科學。治學,一要謙虛,二要求實。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繼承都談不上,如何發展。切記,否則必自誤。

對於中醫書,在下並不喜歡“不求甚解”式的讀法,畢竟很多功力的體現,就在於細節;且中醫經典大多歷史久遠,傳承之中難免遺誤,所以應當讀一些小學方面的書籍,校勘諸家的書應當讀,但醫學畢竟不是語言學,又不可鑽牛角尖,陷於考證訓詁,心中要有數。以「內經」為例,校勘過的有林億、俞樾、胡澍、顧觀光、於鬯、馮承熙、張文虎等人,這之中除了林億、顧觀光、馮承熙等知醫外,其他雖然校勘精彩,但都不是醫生,對於經文的某些細節的理解,可能會有些偏差,所以讀以上諸位的書時,心中應有如此概念。 現在有很多“白話解”的書籍,作者本身水平有限,所選底本中的某些錯誤根本識別不出,偏要勉強去解,奇奇怪怪;有些作者又只懂語文,不懂中醫,解釋就很難反應原文的本義。 對於無心看諸家校勘的有緣人,我推薦郭靄春老先生的「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黃帝內經靈樞校注語譯」。先生早年求學於樸學大師章式之、史學大師盧慎之,後隨名醫趙鎔軒研習醫書,稱得上“醫”、“文”兩通。先生的校釋,引用明確細緻,亦可作為了解校勘諸家的捷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