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學生朋友圈警醒無數家長這樣的孩子,成績越好,對世界越有害

前些天,刷到一條中學生的朋友圈,震驚之餘,倍感憂心和痛心。

一個學生朋友圈警醒無數家長這樣的孩子,成績越好,對世界越有害


看得出來,這個孩子非常努力,不能返校的日子裡,對學習絲毫沒放鬆。

可是,所有跟主課成績無關的事,都被視作絆腳石,無論文體課程、還是同學交流、甚至關乎生死、國計民生的疫情。

字裡行間那種自私冷酷,隔著屏幕都讓人不寒而慄。

這場疫情,國家經濟一度陷入停滯,大大小小的企業及個人損失慘重;

無數醫護、軍警日夜奮戰,拼盡全力佑護我們平安,殉職和病倒的消息時有傳來;

兩千多重疾患者,不幸離去,數萬在診患者,力爭活著,冰冷數字背後,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

一個學生朋友圈警醒無數家長這樣的孩子,成績越好,對世界越有害


可這一切,在這個孩子心裡,比不過擁有一個長假安靜學習、彎道超車。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可以在大海里獨踞,可以在災難中自全。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可以倖免,洪波里,沒有一滴水能置身事外。

思想家呂坤說:

一個學生朋友圈警醒無數家長這樣的孩子,成績越好,對世界越有害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達人之障。

自私自利的孩子,缺乏家國情懷、缺乏悲憫同情,他們越努力、越成功,對這個世界的傷害反而越大。

一個學生朋友圈警醒無數家長這樣的孩子,成績越好,對世界越有害


去年,某網友收到一封“請求改名”的信:

“我是清華大學博士,因為最近發論文才知道,您和我重名,為了減少誤會,不造成撞車與混淆,我請求和建議您能修改您的姓名。”

一個學生朋友圈警醒無數家長這樣的孩子,成績越好,對世界越有害


一開始,他以為誰搞惡作劇,反覆核實發現,確實有一個同名清華博士請他改名。

消息曝出,網友們都震驚了,紛紛評論道:

“真覺得有影響,為什麼不自己改名。真可惜優秀的只是成績,和品行無關。”

“冠冕堂皇,道貌岸然,也掩蓋不了那點醜陋的自私自利。”

作為頂尖人才,面對一點個人不便,就能理直氣壯要求別人改名,自私自利儼然已深入骨髓,成了習慣。

如果說成績決定孩子走得遠不遠,那麼,品行則決定他走的方向對不對。若方向錯了,走得越遠,後果越嚴重。

就像機場弒母的留學生,只因母親不能滿足他自私自利、大肆揮霍的願望,就對母親揮刀相向。

一個學生朋友圈警醒無數家長這樣的孩子,成績越好,對世界越有害


就像《人民的名義》中的祁同偉,政法系高材生,為個人利益不擇手段,最後落得逃亡自殺的下場。

一個學生朋友圈警醒無數家長這樣的孩子,成績越好,對世界越有害


▲祁同偉,電視劇 《人民的名義》截圖

就像震驚世界的“力拓案”,讓中國損失高達7000億的主角胡士泰,從小學習優異,16歲考上北大,卻因收受賄賂、盜取商業秘密,鋃鐺入獄,背上“漢奸”罵名。

一個學生朋友圈警醒無數家長這樣的孩子,成績越好,對世界越有害


有句話說:無知識的道德很可怕,無道德的知識更可怕。

成績很重要,但絕不是人生的前提和唯一。擁有知識,卻放縱自己的私慾,只會因其身居知識的高度和地位,給社會帶來更大的殺傷力,給不如他的人,帶來更惡劣的示範力。

一個學生朋友圈警醒無數家長這樣的孩子,成績越好,對世界越有害


如今,全民重視教育,我們為了孩子傾其所有,買最好的學區房,上最貴的補習班,做最含辛茹苦的父母。下足心力的智育同時,是否忽略了徳育的重要性?

北大教授錢理群說:我們正在培養一批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不禁思考,除了成績,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品行?

  • 身教:父母做品行端正的示範者


曾經看到一個新聞,遼寧王師傅拉著32噸橘子,路上不慎發生追尾事故,為避免橘子變質遭受更大損失,他無奈賤賣橘子,不料卻遭哄搶。

哄搶隊伍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帶著孩子的家長,他們爬在車箱上取橘子,孩子拿著塑料袋接。

家長或許沒有意識到,自己不良品德,正悄無聲息地複製給孩子,正在孩子潔白的人生幕布上,投下可恥的陰影。

教育家馬爾庫沙說:

一個學生朋友圈警醒無數家長這樣的孩子,成績越好,對世界越有害


孩子的目光就像永不休息的雷達一樣注視著你。

父母的品行,是孩子描摹人生藍圖的範本。

全民偶像鍾南山,84歲高齡,身先士卒,至今奮戰在一線;17年前“非典”,他一句“所有重病患者,都送到我這裡來!”至今令人動容。

這份無私無畏背後,是父母家風的真實呈現。

小時候,鍾南山的父親工作很忙,回到家,還有病人上門求診,父親總是不厭其煩,鍾南山說:“爸爸,你沒必要這樣啊!”爸爸說:“所謂醫者本分,就是治病救人。”

1955年,鍾南山的媽媽聽說他同學家庭貧困,上大學旅費都成問題,雖然自家也相當困難,她還想方設法擠出十塊錢,送給他的同學。

一個學生朋友圈警醒無數家長這樣的孩子,成績越好,對世界越有害


▲青年時期鍾南山一家合照

從小受到父母優質豐足的精神灌溉,鍾南山養成了高貴的品質,澤被眾人,為人敬重。

家庭教育最大的差距,是父母的品行格局。父母品行不端,才是孩子成長的天花板。

  • 言傳:父母做積極價值的傳遞者


有一次在學校聽講座,我被一位老師的講話戳中。

她說:

“我們都希望孩子好好學習,但要注意激勵方式。

有些家長常指著一個環衛工或外賣員說:‘你不好好學習,長大後就跟他一樣,一事無成!’

這樣的教育,暗含歧視,缺乏溫度,就算孩子因此努力學習,也可能成為一個傲慢自私的人。

正確的方式是,告訴孩子:‘他們的工作很有價值,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他們也很辛苦,你好好學習,可以用知識和技能,幫助他們改善處境,讓他們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一個學生朋友圈警醒無數家長這樣的孩子,成績越好,對世界越有害


語言是帶著能量的,日常教育,父母要注意用正能量的、飽含積極價值的語言進行表達。

經常帶孩子觀看內容積極的媒體及書籍,交流心得,傳遞價值。

前些天,跟兒子一起看紀錄片《有一個學校叫南開》,片中講了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如何遭受列強入侵、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而後,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們,是如何尋求救國之路、通過教育振興中華。

一個學生朋友圈警醒無數家長這樣的孩子,成績越好,對世界越有害


▲紀錄片《有一個學校叫南開》截圖

我們一邊看一邊交流,他理解了少年強則中國強的道理,懂得了讀書不僅讓自己有本領,更是為了社會和國家變得更好。

這是一粒埋入孩子內心的小小種子,隨著不斷澆灌,會生根發芽茁壯,時時提醒他走在正確的人生道路上。

孩子是一團沒有定型的橡皮泥,父母的塑造非常關鍵。我們要剋制無意識的負能量,用心傳遞正能量。

  • 智慧:教會孩子樂於付出、懂得感恩


這場疫情,許多普通人也在竭盡所能做貢獻。我朋友的孩子在其帶領下,也加入了志願者行列。

功課之餘,他幫助社區掛橫幅、貼通告、登記摸排信息、送菜……

孩子在朋友圈寫道:“當了幾天志願者,真的很辛苦,一直在社區義務工作的叔叔阿姨爺爺奶奶,真不容易。明天繼續站崗,盡一分力,發一點光。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一個學生朋友圈警醒無數家長這樣的孩子,成績越好,對世界越有害


這個孩子,平時常常幫父母分擔家務,熱心公益,在學校也樂於幫助同學,人緣極好。

父母寵愛孩子是本能,教養孩子卻需要智慧。

一味索取的孩子,學不會感恩。

還記得那個偽造煤氣毒殺父母騙保的新聞嗎?

楊某從小就是家裡的寶貝疙瘩,父母捨不得讓他做一點事情、受半點委屈,含辛茹苦供他讀完大學。

畢業後,他為了賺快錢,竟然精心設計了一場毒殺父母的騙局。為父母辦理了多份保險,查閱購買與煤氣中毒症狀相似的毒藥,把毒藥拌入牛肉,吃飯時,特意把牛肉夾入父母碗中。

他的父母太愛他了,一口肉都捨不得吃,他竟然沒有心生一絲愧疚或悔意,又把毒藥拌入開水,端給父母喝。然後眼睜睜看著父母痛苦死去。

一個學生朋友圈警醒無數家長這樣的孩子,成績越好,對世界越有害


李玫瑾教授說:

一個學生朋友圈警醒無數家長這樣的孩子,成績越好,對世界越有害


父母對孩子過分的愛不僅不能讓孩子學會愛,反而會使孩子覺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進而變得自私甚至冷酷、殘暴。

無度的付出,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利。

讓孩子學會分享、學會分擔、學會幫助別人,他們體會了付出的不易,收穫了付出的喜悅,才能破除自私狹隘,懂得珍惜感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