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子青春期叛逆的時候會有多叛逆?

安然若知殤


高中這會就是比較叛逆的最厲害 父母管多了 管不到點上 適得其反 不行換種方法 孩子不聽話 不好管 也不都孩子的錯 問題在大人 父母方面 我也是高中孩子的媽媽 深深的理解這種無奈 所以說方法錯了就 改變自己 不要一副我是家長 我最大 給你花錢讀書 撫養你長大 辛苦之類的話 不要在孩子面前叨叨 他們不愛聽 孩子大了 多瞭解 包容 做朋友 平等的談話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還是那句話 不都怨孩子子 大人的問題最大


wfy孩子他媽


孩子青春期的叛逆程度是跟爸爸媽媽的家庭教育的模式、方式方法有密切相關的。

爸爸媽媽不是合格優秀的爸爸媽媽,亂管孩子,孩子的叛逆就會嚴重。

爸爸媽媽是合格優秀的爸爸媽媽,擁有高智慧水平的管理孩子的方式方法,孩子的叛逆程度就會很低、甚至沒有。

孩子需要引領、引導,這才是正確的家庭教育。“管”孩子“亂管”孩子是錯誤的家庭教育模式。

諸城市羅桂田心理諮詢工作室分享:“10種不健康的家庭模式” 健康的家庭,分化得好,相互獨立,不需要對方也能夠活得下去。

不健康的家庭,就是彼此之間的關係沒有分化,在象徵層面的相互吞噬,沒有界限。

以下是10種中國家庭典型的界限不清的情況:

01

家庭中有一個過度嚴厲的父親

中國人常說,嚴父慈母,這實在是對父親功能的限制,因為父親也可以很溫柔的。

我理想化的一個父親,是這樣一個狀態,他跟他人有一個非常清晰的邊界,但是他也有溫柔的能力。

很多父親,他的人格沒有真正成長到一個男人的狀態,所以他需要用過度嚴厲來偽裝得像一個男人。實際上,是在拼命掩蓋自己沒有長大的這一部分。

如果大家想像一下,青春期的男孩,在他喜歡的女孩兒面前如何的裝模作樣,你就可以理解已經有了兒女的男人,在孩子們面前那麼嚴肅,是在幹什麼。

02

家庭中有一個過分嘮叨的媽媽

媽媽對家庭的事過分控制,有可能指責,有可能嘮叨,總是對孩子說很多話,這樣實際上就是在通過她的嘴巴滿足她的幸福。

——簡單說,這個媽媽還停留在“口欲期”。

一個到了媽媽級別的人,那麼多的攻擊性和情緒都是通過嘴巴說出來,這就說明她正在用她的嘴巴對她的老公和孩子施虐,這樣的現象在中國的家庭其實非常常見。

如果以上兩點畫面化一下,可以想象,一個家庭,爸爸是在裝模作樣地嚴肅,媽媽在嘮叨,孩子就在那備受虐待。

03

家庭話題被限制

在中國的家庭裡,最容易被談起,也最容易掩蓋事實真相的,就是孩子的學習。

爸爸媽媽跟孩子沒有任何的話題,只能夠談學習,這是被中國家庭被談論最多的事。

大家都躲在學習的後面,感覺比較安全。當父母開口談學習時,就是他們掩蓋他們內心的恐懼和不安,而他們自己也沒有能力處理,所以就拿學習這塊遮羞布來擋住。

還有家庭裡不能夠談什麼,比如說性,這個是話題被高度限定的一個。

如果爸媽,把自己內心修通好了,就不會有那麼多恐懼來限定孩子。

當父母在孩子說到某個話題時感到不安,不讓孩子討論,就需要先看看自己的那份不安,有可能那裡就是自己無意識在著急,有個需要解開的心結。

如果父母在此時,能夠不斷的清理自己的結,那麼孩子將獲得家族方式的解放,因為這個結,有可能是在自己童年被父母無意識地給植入的,

當然,我們畢竟是社會人,有時會有意識地迴避一些問題,這是可以的,但前提是做父母的要清楚,這個限制不是因為自己的某個情緒,是為孩子,是為了維持家庭之間必要的界限。這就需要兩個人,或,一家人共同約好的迴避。

04

過度象徵化

現在很多國家對中國的一個印象是,全世界華人的孩子都在學鋼琴:鋼琴是一個高度象徵化的代表,中國人給它賦予了很多的意義,比如,高貴,優雅,階層等等。家長希望靠鋼琴,來滿足自己的一些需要。

另一方面,學鋼琴也隱含著一些攻擊性的需要。比如,家長帶著孩子去考級,看自己的孩子把別人打敗了。

現在孩子參加很多藝術、其他的培訓班,這是我們那時候都沒有的,反過來想,他們應該羨慕我們,因為我們那時候玩的是更加原始的東西。比如說,象徵化低的東西,如泥巴、棍子,或一些小動物。

大家知道,現在的孩子沒有機會如此的親近大自然,這也是現在孩子們比較悲哀的一面。

過度象徵化會導致虛偽,導致一個人實際的生活能力的降低,還會導致過度的情感隔離。

在可以直接對一個人說我愛你時,他不說,反而說,我給你彈一首曲子。

這也可以看到,心與心之間遙遠的距離。這裡麵包含著害怕,害怕跟另一個人親近。

諸城市羅桂田心理諮詢工作室分享:“10種不健康的家庭模式” 05

過度背景化

現在社會上,很常見的一個詞“拼爹”,無論是大學還是中學。入學前,老師先要調查,孩子父母是做什麼工作的。孩子們之間,談論的也是,我爹是做什麼的,我媽是做什麼的。

這種言論的心理動機是什麼,一個人的背景把這個人本身給掩蓋,對於父母來說,過度在孩子面前證明自己的社會背景,說明他心裡很虛。

父母害怕自己在孩子心中不是一個好父母,所以需要這些背景來擋住前面,來隔離孩子跟真實的自己靠近。說到底,就是父母自己心裡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父母,而他們又害怕孩子們看到這一點,所以,就努力地編制了一副宏偉的背景,來擋住孩子的視線。

很遺憾,孩子天生就是父母的讀心器,孩子心中非常清楚,他們的父母在做什麼。

每個大人都當過孩子,仔細回味一下,應該不難體會到這點。

只是孩子們很善良,所以,也就配合父母做了一個好觀眾,為了顯得逼真,一開始,他們往往也會複製父母的言行,在學校或社會上來宣傳父母的社會背景。代價是,孩子會在這個過程中失去真實的自我價值,因為在虛假中呆得太久了,就忘記了原本的真實。

同時,社會中,老師和某些同學,會迎合這樣一種行為,被華麗的背景所吸引,而忽視真實的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的內在潛能和特點是什麼。

在表面上的社會迎合和讚歎下,孩子就會慢慢地離真實的自己越來越遠,回應式地對父母的背景為榮為傲。

相反,家庭背景也成為另一些家庭發展自卑的土壤。

孩子們在父母過度的遮掩中,聽到父母心中認為自己不好的聲音。善良的孩子也會呼應父母的心聲,將自卑的種子種在自己心裡,在學校羞於談及父母。

大家常常看見在學校中,有這樣一些可憐的人被欺負,而這種羞愧,是一種在人群中非常注目的攻擊靶,它彌散著一種信息,解碼出來就是,我是一個不夠好的人,不值得別人尊重。

周圍的孩子敏感地捕捉到了這個信息,就回應式地來欺負他,讓他重複體驗到,我不夠好,從而加深這樣一種畸形的心理動力。

這樣的孩子以後在社會上常常會不平凡,要麼成人後,憤怒地來力爭更大的社會背景(汪峰的一首歌中所唱,保持憤怒);或者破壞社會背景(極端的例子是恐怖分子);要麼自怨自恨,來吸取周圍人的能量,他會無意識地製造出很多事件,讓身邊的人捲入悲傷的大海,或者帶入憤怒的火山。所以,在他身邊的人,常常會被動感受到一種無能的感覺。就如當年,體驗到父母背景來壓低自己,不讓真實的自己得到發育。

在家庭中瀰漫著中藥的味道,父母覺得孩子永遠需要吃藥,比如吃一些維生素之類的,這就暗示著孩子,你有病。

還有就是,家庭裡有一個嚴重的軀體疾病、或心生疾病,比如高血壓、牛皮癬、眩暈症、偏頭痛,而他本身是沒有器官性病變的。

這種情況,往往揭示的是這個家庭有被掩蓋的問題,要麼是跟上一代,要麼是跟下一代,而這個人有很敏銳的感覺,他發現了,但同時很真實的表現出來時,被集體指責,所以,他往往悲哀地選擇了犧牲自己,來維繫家庭的表面平衡。

我想呼喚每個家庭成員,承擔起本應自己承擔的責任,用心去感受備受指責的人,感受他們的內心世界,藉由他們的勇敢來看看自己的可能迴避的問題。這些問題裡面往往是被壓抑的真實自我,有的時候,人們會很恐懼看到這一點,這常常涉及到一個人自我價值感和自尊,是真實的強大,還是虛張的強大。

06

過度工作化

我遇到很多的家庭,父母都在拼命的工作,把孩子忽略了。

他們為什麼要拼命地工作呢?

家庭裡是一個少講理、多用情的地方,是一個很容易接近真實自我的地方。如果家長有很多時間在家,他就沒有辦法控制自己,會在家庭情感裡卷出自己的脆弱。

所以,在外面跟別人玩,要安全得多。

很多孩子被父母的過度勤奮工作給毀了,孩子被極大地忽略了。這樣的父母對國家、民族的確做了很大的貢獻,但實在是虧欠伴侶和孩子太多了。。。

諸城市羅桂田心理諮詢工作室分享:“10種不健康的家庭模式” 07

限制孩子的某一個興趣特長

比如說有的孩子人際關係好,但是學習一塌糊塗。孩子是想用成績不好的方式來跟父母進行病理性的連接,意思是告訴父母,如果我有缺陷的話,你就可以乘虛而入靠近我。

這就是家庭成員之間沒有界限的表現。

簡單說,孩子如果有某項能力上的缺憾,就說明父母離他過近,是父母的攻擊性行為把孩子給無能化了。

08

家庭角色

這種在中國家庭中也比較常見。

比如說,爸爸在家庭一直處於一種去勢的狀態,而媽媽擁有這個家庭過多的權力。

這個一方面是性別的認同感;一方面,也是用這種方式防止父親在這個家庭中失控。

爸爸的攻擊性和侵略性要強一些,而媽媽呢,就算它再兇悍,也是具有母性的,所以,對家庭的傷害就會少很多。

09

隔代捲入

就是一個沒有分化好的男人,跟一個沒有分化好的女人結婚,然後有了一個孩子,這個家庭就有可能是一種很黏糊的關係。

因為他們怕這種黏糊的關係帶來的錯亂,所以他們有意無意的邀請孩子的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來進入家庭,這就是關係入侵。

這樣子呢,就稀釋家庭中父母跟孩子的關係,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家庭的特徵,三代人像一鍋粥那樣的在煮著。

有一次,我問了劉丹博士一個問題,我說能不能一句話說明結構式家庭治療和系統式家庭治療有什麼區別。

結構式家庭治療非常強調,夫妻作為一個家庭的核心軸,不管怎麼樣,要把這個軸守穩、守清楚,只要是這個軸在,這個家庭的根基就沒有問題。

在中國的家庭,有很多是將這個軸的權力,拱手出讓給孩子的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這樣就可能導致孩子的很多內心衝突。

解決中國家庭問題的一個核心就是,鞏固夫妻聯盟,一起抵禦“外敵”。單從這個角度來做,一個家庭也不會出太大的問題。

我知道這樣說,也會引起很多人的反感,因為很多老人退休後,他們的全部心思都砸在了孫子身上,如果我把他們這樣做的潛意識用心給說破的話,我估計我會跟很多人形成不共戴天的關係,但是想一想,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我覺得還是值得的。

10

功利化的關係

無條件的愛是,我愛你,不是因為你是誰,而是你擁有了什麼。

功利化的愛,是你必須會彈鋼琴我才愛你,或者說,你必須在社會上取得很多成就我才愛你。

這種有條件的愛,反映在親情裡,尤其變得悲哀。

如果家庭中的血緣之愛、親情之愛被加入了這些功利性的東西的話,就很不知道生活還有什麼意思。

籠統的說,我對某個人功利性的愛、有條件的愛,是為了隔離我對他無條件的愛。

人格沒有成長好的人,在原生家庭沒有分化好的人,這種無條件的愛會讓他覺得恐慌,會讓他覺得失去自己,所以,他需要用這種有條件的、可以外化的方式,來隔離跟另一個人親密的關係。

分化好的家庭和分化不好的家庭,有什麼區別?

舉個例子,你住在集體宿舍裡,你在凌晨兩點鐘時,突然想放肆地唱一首歌,結果是你快樂的程度,跟別人痛苦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說,你有多快樂,別人就有多痛苦。

在沒有分化的關係中,某一個人的快樂,就是另一個人的噩夢。

如果你住的是一個獨立的房間,隔音效果還比較好,那就是你晚上隨便想唱什麼,就唱什麼,你快樂的程度對他們沒有什麼影響。

這就喻指分化得比較好的。

在家庭中的關係,如果爸爸媽媽在人格上有依賴,沒有分化和獨立的能力,孩子的離開就註定損害了父母的利益,所以孩子就會生各種各樣的身心疾病,最嚴重的就是精神分裂症,因為精神分裂症永遠都無法走出家庭。

我相信,好的狀態是相望於江湖。


羅桂田心理諮詢


逆反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叛逆也是在爭取自己的空間。理解孩子,讀懂孩子,才能更好地引導孩子。


範老師家教智慧


什麼是南風效應?

南風和北風比威力,看誰能先讓路上的行人把外套脫掉。北風首先發力,頓時寒風凜冽,人們紛紛裹緊了外套,以此來抵禦突然的寒冷。而南風則徐徐的吹起,一時間人們感到非常溫暖,於是紛紛解開了衣釦,把外套脫掉拿在了手中。

嚴厲批評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傷害?

1、內向、自卑

孩子犯錯有時候並不是故意為之,而是不小心,有一次孩子在玩玩具,不小心把我的東西摔壞了,他爸看到後就氣急敗壞地罵孩子,說他不愛惜東西,這點小事也搞不好。

但孩子只是無意之舉,爸爸卻認定了他是故意為之,而我當時也沒有重視這件事,現在孩子變得越來越內向,也不願意和我們交流了,我非常後悔這件事。

其實孩子的內向自卑是積少成多堆積出來的,很多時候和父母太過嚴厲有很大的關係,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講話,不要傷及孩子的自尊心。

2、叛逆

孩子叛逆不要把所有的原因都歸咎在孩子身上,家長自己也要反省,是不是對待孩子的方式有問題,不要一味否定孩子,要學會肯定孩子這樣才能避免他們產生逆反心。

3、厭學

孩子學習成績好家長要教育孩子不要驕傲,要繼續努力,孩子學習不好,家長不要一直否定孩子,可能孩子對學習已經盡力了,只不過在學習方面是真的不通,那麼不妨發揮孩子其他的優勢,去學一些特長這樣能避免孩子厭學甚至自暴自棄。

嚴厲的批評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性格,也會影響他們的學習,這對於他們的一生都是非常不利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