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邊軍,京軍為何不許相互調換?

酒中故交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自己人保護安全更放心一些。

士兵只認將令、不認皇命根深蒂固,歷史上手握兵權的將領自立為王的情況比比皆是,五代十國時期尤其突出,連宋太祖趙匡胤都是禁軍統領,從而奪得後周江山。

也正因為將領兵權對皇帝威脅巨大,從宋朝開始就逐漸削弱將領的兵權,比如調兵權和統兵權就分開管理。同時朝廷正規軍實力強盛,地方基本沒有正規部隊,這些做法都是為了保證兵權始終掌握在君主手中。

到了明朝,皇室對兵權的控制更加嚴格,所有精銳部隊都歸屬皇帝統領,將領也由皇室成員或者親信擔任。而地方部隊雖然人數眾多,但無論裝備、待遇、實力跟精銳都無法相提並論。

所以從皇帝的角度來說,自身的安全遠比其他威脅重要,精銳還是掌控在自己手中比較放心,邊軍就不那麼讓人安心了。


史知今


明朝邊軍和京軍為何不能調換?

最主要的原因是為了對抗強大的蒙古軍,確保邊軍戰鬥力。

首先,我們得了解明朝的駐兵政策。明朝主要有邊軍、京軍和地方駐軍三種類型。

先說邊軍,即守衛邊境、保衛國土安全的部隊,當時主要有遼東、薊州、宜府、大同、偏頭、固原、延綏、寧夏、甘肅9支鎮邊軍隊。

再說京軍,即守衛皇城、保衛皇宮固若金湯的部隊,當時分京營和親軍,前則相當於皇城的機動軍隊,後者相當於直接服務於皇帝的皇城守衛軍。

還有地方駐軍,即守衛和地區的省衛所軍和鎮戌軍,也包括民軍、治安兵、少數民族土司兵,等等。

明朝的祖制規定,京軍和邊軍絕對不可以調換,主要原因是當時明朝的對手在邊疆,就是蒙古,一旦戰鬥力最強的邊軍被削弱,蒙古騎兵會大誓入侵,是非常危險的舉動。

但在明朝歷史上,是有人違反這個祖制的,就是以隨心所欲、貪玩為名的明武宗朱厚照,他把邊軍調入京城換防。



孤本集


明朝的軍事體制組織主要有三類衛所軍、京軍、邊軍。這三種軍種各有特點,各司其職,絕對是不能任意調換,這事放在現在也是一樣,你的兵中屬性是做什麼,就是做什麼,隨意調換,只能會帶來各種隱患,下面我們就具體聊一聊這三個兵種的區別與特點。



衛所軍,這類似於現在的各地主要君區,一衛是五千六百人,下屬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和小旗。各個衛所隸屬於五軍都督府,同時也屬於兵部,類似於我們現在的多(國)放(芳)醋(步)。而且是隨時待命,戰時隨時聽候命令,非戰時原地待命。

邊軍,顧名思義,就是指戍守邊疆的軍隊,這些都是從各個地方選拔出來的精銳部隊,類似於現在的野戰軍,而且邊境叛亂騷亂多是遊牧民族興事,那夥人可都是馬背上的民族,身高力猛。邊軍不僅要有強健的體魄,更要有訓練有素的紀律和裝備精良的武器。明建國時為九大塞王,至永樂後,為九邊重鎮。



京軍,保衛京都,主要有三大陣營,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五軍營主要是駐守在京師的衛所軍和山東、河南、大寧三地衛所精銳軍,沒事就輪流到京城演練。又稱班軍。此外,還有十二營、馬隊軍和京衛步軍。三千營則主要為三千蒙古騎兵為中堅力量,實際人數肯定不止這三千人,因為全部配備戰馬,這就是明朝京師的機動部隊,速度快、力量猛。神機營則為京師禁衛軍,這夥人也不能小瞧,雖然類似於京城的保安,但是卻有火器的部隊,而且負責火器的開發與研究,諸如掌銃、大炮等火器。



以至於後來又有戚家軍、關寧鐵騎等部隊,但是無論是哪一個兵種,都是因其職責而安置,根本沒有隨意調換的可能。這種軍紀放在任何朝代都是如此,而且受制於當時交通不發達的情境下,調換也沒有如此簡單。


蘭陵不算黑


明朝祖制規定邊軍京軍不許相互調換,這是因為如果邊軍虛弱,蒙古就會趁機入侵。如果京軍虛弱邊軍就會成為朝廷的禍患,這是為加強皇權而制定的制度


紫霄塵浮


明朝的祖制明確規定,邊軍就是邊軍,京軍就是京軍,嚴禁互相調換。因為兩軍調換會直接影響到皇權,邊軍的實力強弱直接關係到外敵會不會入侵,京軍的實力強弱則會關係到朝廷的威懾力大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