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博士來回答:鈔票上有細菌嗎?

關於正常菌群,似乎每週都有些新發現,它們多到無以計數,遍佈人體內外。


細菌的數量要比人體的細胞總數還多,它們多數對人體有益,但也有些能導致疾病。在人體內,絕大多數有潛在危險的細菌都受到了抑制,而那些來自體外的細菌卻不同,我們對它們的防範有限,有失控並感染的風險。


感染性細菌是大瘟疫的元兇。1347到1351年間的黑死病,害死了歐洲近一半人口,超過一億人。許多菌類如今已被抗生素控制,但也有些頑固抵抗、拒絕就範。所以我們要對周圍的細菌格外留意。


細菌無處不在:

門把手、鍵盤、方向盤……你每天難免要不斷與細菌接觸。好比說你要從 ATM 機中取錢,它的鍵盤上有菌嗎?更鬧心的是,取出的錢上帶菌嗎?


人們對錢“髒”的擔憂由來已久。早在十九世紀晚期便有了相關的研究,其中的一項檢測了 1848 年出的匈牙利紙幣,上面的確有細菌。


在1972年的一篇論文中,貝雷爾·艾布拉姆斯(Berel Abrams)與諾頓·沃特曼(Norton Waterman)博士講述了他們在若干硬幣與一元、五元面值美鈔上尋找細菌的故事。


這二位挺有趣,還給出了防止細菌感染的建議,其中包括:把錢留在銀行、雙手別放兜裡、儘快用掉錢、不要使用存錢罐。如果你過於擔心被感染,他們可替你代管錢,保證存放安全。儘管是些笑談,但他倆還是在錢上識別出了六種細菌。他們對硬幣或鈔票的一角進行塗抹取樣,然後將樣本進行培養,使得細菌繁殖並可被辨別。

科學博士來回答:鈔票上有細菌嗎?


在 2002 年的一項後續試驗中,科學家收集了 68 張美元紙鈔,並進行細菌培養實驗。結果 64 張帶有細菌,其中包括許多與皮膚相關的細菌。儘管這些細菌對健康人的危險有限(只有 5 張鈔票有致病菌),但其餘 59 張鈔票所帶的細菌,對於住院病人或是免疫力低下者仍構成威脅。


所有這些研究都受制於技術手段。許多種類的細菌難以在培養基或培養皿中繁殖,這使得采用此類方法研究時,大量不同種類的細菌被嚴重低估(考慮到每次觸碰都可能傳遞數以百萬的細菌,所以偏差可能相當大)。更好的研究方法是蒐集活菌或死菌的 DNA,然後加以鑑定,以確定細菌的種類。以 DNA 法取代活菌培養法展現了光明的前景,它極大擴展了人類對細菌世界的認知。


舉個例子,紐約大學的科學家從遍佈紐約三個城區的 ATM 機鍵盤上收集了許多DNA 樣本,隨後將這些 DNA 與已知細菌基因圖譜進行比對,以確定留在 ATM 鍵盤上的是哪些種類的細菌。


科學博士來回答:鈔票上有細菌嗎?


該項研究發現了種類繁多的細菌,同時也發現了許多種類的單細胞生物,例如阿米巴蟲,還有人類食品殘餘。


鍵盤上儘管發現了一些致病菌,不過沒啥好擔心的。鍵盤上的許多細菌都是常見的類型,同廚房、浴室、枕頭或電視上的細菌有相同的菌落特徵。似乎人們留給鍵盤與從鍵盤上帶走的細菌數量相同。有些神秘的是,研究發現的最主要細菌卻來源不明。


還要提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在紐約不同地方,ATM 機上的 DNA 混有各不相同的物種。在唐人街,是魚和扇貝;在哈勒姆,是雞肉。唐人街有眾多海鮮館,客人可能才吃完海鮮大餐便在 ATM 機前駐足,同理也適用哈勒姆的雞肉。(此前有研究顯示,食物的 DNA 沿著地鐵在整個紐約散播。)


錢的情況如何呢?2017 發表了一篇最新的分析報告,在紙幣上竟然鑑別出了 549個物種的 DNA,其中許多處於存活狀態,並非破碎的 DNA 殘留。而且,紙幣上所攜帶的物種,冬季與夏季差別明顯。鑑別 DNA 時一定要格外仔細,這從研究中的疏漏之處可見一斑:紐約市的紙幣上“發現”了“狼”和“野熊”的 DNA,很難想象這些野生動物會出沒在曼哈頓街頭。這些 DNA 更可能來自與人密切接觸的豬或狗,它們與自己的野生表親共有許多相同的 DNA 序列。


下面要提到的僅供你參考。

美元紙幣(就是上述實驗使用的材料)由棉、麻混合製成,而澳元加元根本不是“紙幣”,完全由塑料製作。細菌在棉麻上要長命得多,如果你特別在意接觸細菌密佈的鈔票,最好還是待在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吧。可要是你不在乎揣著一口袋“髒款”,住在美國便是恰逢其地了。



現在各地預防新冠肺炎,大家都在講勤洗手殺滅細菌的重要性,甚至還有給鈔票消毒的新聞出現(當然操作不慎恐造成經濟損失)。讀了這篇科學博士的揭秘,大家是否會對洗手這件事更重視了呢?


科學博士來回答:鈔票上有細菌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