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需要增加一点信心,追随你的脚步,纵身一跃

一年一度的国际妇女节又如期而至、翩翩而行,估计这些天大家多少都收到了一些商家的促销信息吧,剁手战绩如何?

不管疫情如何发展,该做的促销活动还是有的,该来的节日还是有人提醒着的,日子总会继续。由于"妇女"这个词在中文语境里的含义通常指代的是上了点年纪的女性,似乎带着点贬义,所以现在的节日名称在国内已经慢慢演变成了女神节、女王节、女生节什么的,听起来好像比较友好。

第一次发现这个节日跟自己有关,是在大一的这一天学长们给女生寝室挨个送节日礼物的时候。当时瞬间就凌乱了:"怎么我们进了个大学就变成妇女了吗?!我们明明还不到20岁o(╥﹏╥)o"

然后就开始了年复一年、每年一次的被人提醒着过这个说不清道不明又没有什么福利的节日,一年一度的被人提醒着男女是有别的……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一样,越是缺什么就越会强调什么、炫耀什么……


当代女性的处境,跟因一系列的女权运动而设立这个节日的时代相比,并无实质性的改变,相反的,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女性在传统的相夫教子的责任以外,还多了一条——得跟男人一样赚钱养家,不然就是没用的家庭主妇,没有创造价值;而男人依然只用工作赚钱就好,家里的事不用操心。女人即使能顶半边天了,但在家庭的概念里,依然是属于从属地位的,这是几千年的传统文化造就的集体潜意识。


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家庭,或者是在生理需求上,当代女性依然需要站出来去勇敢争取属于自己的正当权利。远的不说,大的不提,来看看3月8日当天卫健委公布的数据,"在援鄂的4.2万医务人员中,女性医务人员数量达到了2.8万人,占总人数的2/3。"说她们是援鄂医务人员的中流砥柱,真的不为过。但是,在抗疫期间,当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用品的短缺上,终于有人提到一线医务人员缺卫生巾的问题时,居然有网友评论说"都这个时候了还有心思考虑裤裆下的那点事",而被采访的医生说缺卫生巾的片段也被剪掉了。关于奋战在一线的女性医务工作者生理期所遭遇的那些痛苦的细节描写,我都不忍卒读、不忍转述。

来月经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还是一种痛苦的生理磨难,但是,一直以来似乎都是一个不雅、不洁的词汇,就连女生之间提及都会自觉使用代号,遑论在社会上公开讨论了。更夸张一点的,还会把买卫生巾的男生当做变态。

来月经,是女性为了人类的繁衍而不得不承受的每月一次的折磨,那种痛苦,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不会懂……在人人都说社会进步、科学昌明的时代背景里,月经羞耻文化依然盛行,这不能说是尊重女性的一种表现。

就像有位网友说的那样,她身为女性的诉求是:"女性知道自己要吃多少饭、什么时候该打顺风车、找谁做伴侣、离婚时需不需要冷静,女性只需要一个法治社会和尊重女性意愿的共识。而不是以保护和体贴为名,剥夺女性的选择权。"


在我们的社会文化里,对男性普遍都有事业上的要求;但对于女性,更多的则是趁早嫁个好男人更为重要。在男多女少的人口现状之下,有剩女就更会有剩男,对吗?可是,为什么只有剩女这个带有贬义的称呼盛行呢?一个女孩,如果没有结婚,那简直就是一件不得了的丢人的大事了……凭什么?

社会文化里,还有另外一个性别暗示:对于男性来说,他们在为了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拼命工作的同时,还可以轻松拥有满意的个人生活;但对于大多数的女性来说,想要两者兼顾,实在是难上加难,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几乎每个人都期待着女性为了事业的成功而付出家庭的代价。还记得张泉宁在被记者问到"如何平衡事业与家庭"时,是怎么怼回去的吗?

"我要明确告诉你,我很讨厌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对女性的偏见。"

"我特别好奇,你们采访男性企业家的时候,会问平衡性的问题吗?"

"为什么我们问到一个女性不管家的时候,就会觉得她不成功?但得知男性不管家的时候,就不会觉得男性有缺失呢?"


对啊,为什么呢?其实,我们根本不需要这样的平衡,不是吗?在智能化的时代,早已不是过去那种要靠传统体力劳动来支撑的时代了,男女性别之差,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了。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很多女性在职场上的表现,丝毫不逊色于男性;而很多奶爸们,干起家务带起孩子来,也并不输于妈妈们。只是我们的性别文化,认同的依然是远古时代的传统分工。

其实,无论是想在职场冲锋陷阵的女性,还是想要回归家庭的男性,这都只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而已。但很显然,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依然是:把重心放在家庭;即便有工作,也得两边兼顾。

而且,这也已经内化为了很多女性对自己的期待,会主动在事业与家庭发生冲突时选择牺牲事业,照顾家庭。

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的《向前一步》里,就探讨了男女不平等现象的根本原因——女性之所以没有勇气跻身领导层,不敢放开脚步追求自己的梦想,更多是出于内在的恐惧与不自信。在很大程度上,这其实就是社会期待、传统社会文化对女性造成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疫情造成的这个超长假期里,与家人、与另一半长期的近距离相处,在加深了感情的同时,也有不少情况是加剧了家庭矛盾、破坏了家人之间的情感。最近这些天,就有好几个朋友分别跟我吐槽这方面的问题,因为疫情,两个人避无可避,实在糟心。核心的问题,还是在家庭里感觉不被尊重,不管大事小事都没有话语权,甚至是发言权;而且总是被打击,不断的被伤及自尊及信心。来自身边人的这种对于个人能力毫无理由的全方位打击,是最伤人的。


你只需要增加一点信心,追随你的脚步,纵身一跃

写到这里,想跟大家推荐一部剧情老套的英国电影——《追随你脚步》,即使是看到开头就知道了结尾,但依然能吸引人想去了解过程如何进行的一部电影。它讲述的就是一群老人,在生命的长河里,如何应对身份及性别认同,如何应对爱情、婚姻、责任、疾病、衰老,还有死亡,它传达出来的人生态度,颇具参考意义。着墨点主要是2位女性。

姐姐碧芙,是一位特立独行、反传统的独立女性。她这一生所追求的,都是如何真实、自由地活出自我,而不是成功的事业美满的家庭什么的。世俗的标准在她这里没有意义,她有自己的一套处事原则,极具个人魅力和感染力。

你只需要增加一点信心,追随你的脚步,纵身一跃

年少时深爱之人因车祸去世,打击了她再次追逐爱情的信心,但并未影响她对生活的乐观和热情。她有着一颗年轻的心,如火般燃烧,绚烂且温暖,有着众多独特的兴趣爱好,活到老学到老,并一直在践行环保,为推动环保而努力。

对于衰老和死亡,她很豁达,是敢于直视骄阳的人。对她来说,变老的好处之一就是什么都不在乎~~~在得知自己已是肺癌四期的时候,坦然地说,"到了说再见的时候了,""我最需要的是值得期待的未来,"所以在完成了他们老年舞蹈团在罗马的演出以后,无憾地走了。但她留下的涟漪,一直都在,一直都在不断扩散,影响着更多的人……

你只需要增加一点信心,追随你的脚步,纵身一跃


她的妹妹珊卓拉,电影的女主,出场时的设置则是一位传统的贤惠的女性,以家庭和丈夫为重,放弃了自己的事业,甚至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为了碧芙口中的"不是她自己"的某某夫人。她原以为终于可以退休了与丈夫一起安享天年了,等来的却是在六十岁的年纪,抓到丈夫在授勋退休典礼上,与自己的闺蜜偷情,而且时间已经持续了五年之久……这对她来说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啊。

你只需要增加一点信心,追随你的脚步,纵身一跃

万念俱灰的珊卓拉,心灰意冷地拖着行李投奔已十年未见的姐姐。价值观看似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初初一见面就如火星撞地球般,碰撞出了无数的火花。此时的珊卓拉还以为她的离家出走可以换来丈夫的回心转意,结果等来的却是一纸离婚协议书,于是她发出了灵魂拷问:"三十五年的婚姻只值这样?"

你只需要增加一点信心,追随你的脚步,纵身一跃

是啊,把婚姻当做人生的全部,将生活的重心完全放在家庭和他人的身上,真的是没有什么抗风险能力的,一点风吹草动就有可能是毁灭性的打击。这个时候,传统道德文化并不会来保护你的。

慢慢地,与姐姐相处时的小打小闹,让妹妹想起了曾经的自己:多才多艺且风趣;芭蕾舞跳得很好,还进入了电视节目的第二轮比赛,结果因为怀孕而退赛;婚后随时都大方得体,以符合丈夫想要的"一个体面的妻子"。渐渐地,那些激情和快乐都消失了,她变成了一部家庭机器。

所幸,碧芙的智慧和爱,重新唤起了珊卓拉年轻时的爱好,点燃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热情,开始展现出她的魅力和活力,既可以刻薄撕逼小三,也可以恣意舞动、破茧重生,不再是刚经历婚变时那个惶恐无助、傲慢无礼、焦虑愤怒、悲痛无趣的女人。


你只需要增加一点信心,追随你的脚步,纵身一跃

姐姐碧芙走了,但她成功的唤醒了妹妹珊卓拉,让她找回了自己,要重新开始为自己好好地享受生活,追寻自己的梦想,并没有拘泥于自己老年人、离异女性的身份,而是重新开启人生精彩的大幕。

这个部分,其实就是内在力量的觉醒,开始认同自我、实现自我,而非社会期待认同的那个角色形象。

碧芙和珊卓拉,都是用心地生活、充满活力地老去、优雅而通透的女人。

你只需要增加一点信心,追随你的脚步,纵身一跃

我们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有了性别、年龄、身份……的区别。

不管男人女人也好,年少年老也好,愿我们都能慢慢打破世俗成见、社会文化、性别期待等等的束缚与桎梏,遵从本心,遵从自身兴趣、爱好、能力和意愿的指引,做出自己负责任的选择。

正如是枝裕和所说,"生活本身就是奇迹。"有时候也许只需要增加一点信心,踏出勇敢的第一步,纵身一跃,便能走出一片新天地,创造奇迹。

你只需要增加一点信心,追随你的脚步,纵身一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