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活不過三個月的社群,80%都是沒做好這4點.......

建群不難,一開始社群活躍也不難,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社群慢慢沉寂。

一 開始每個人都很積極,活躍,感覺自己交到了五湖四海的網友,經常聽群裡分享的乾貨,感覺好極了。

一次、兩次、三次聽了分享後,很多群成員發現,聽了這麼多,自己還是沒有改變,很快就失去了動力。群也慢慢沉寂

要理解社群作為一個服務模式,也是有生命週期的。有的社群,如考研打卡群,在考研期間,大家凝聚力很高,等考研結束,各奔東西,維繫社群的生命力難度就變大。這時大部分曾經活躍的社群就會自然沉寂,除非在考研打卡期間群裡人發現了新的共同愛好,延長了杜群的生命週期。

那些活不過三個月的社群,80%都是沒做好這4點.......

要延長社群的生命週期,有4種辦法。

第一,定期進行人員淘汰。和組織一樣,必須有新陳代謝,社群才能生生不息,如果一個社群老成員沒有退出壓力,沒有定比例的新成員進入,這個社群很可能因為新鮮感消失而沉寂。

第二,不斷創新運營形式。社群可以是一一個小生態,要想一群人自動自發通過社群平臺長期活躍,就得讓大家通過社群產生各種有趣的連接。連接的機制要不斷推陳出新,好的形式要保留,新的運營形式要創新,這樣刺激大家在不同連接環境下產生新的化學反應,從而讓大家感恩這個社群的存在,主動為這個社群回饋福利。這樣社群就進入良性生態循環,每個人都主動為社群奉獻自己的能量,社群因為能量的壯大又可以幫助更多人加速成長,每個人都願意社群繼續存在下去,這就延長了社群的生命週期。

那些活不過三個月的社群,80%都是沒做好這4點.......

第三,建立線上線下連接。鼓勵社群成員經常線下見面會更快讓社群的成員產生情感認同,延長社群生命力,社群成員主動曬線下活動照片也會增加線上社群的歸屬感和活躍度,形成一個良性循環。人和人一旦有了線下連接,這種真實感帶來的認同感比虛擬的點贊要強烈得多。在線上連接建立的熟悉感,又可以讓線下交往不多的人第一-次見面就打開拘謹感,這對社交文化比較保守的中國人而言,更容易感謝社群裡的線上交流形成的氛圍。

那些活不過三個月的社群,80%都是沒做好這4點.......

第四,推出社群福利產品。在一個建立互信的社群裡,受到大家信任的人可以推出大家真正需要的好產品,並且享受外面顯然得不到的福利價格。能夠這樣做是因為很多產品價格包含了渠道的流量費用,在社群裡大家因為信任,節約了推薦和渠道成本,因而可以讓利給社群核心成員。社群核心成員因為得到了在外面得不到福利回饋,也因此更加認同社群。

今天的內容分享到這結束啦,歡迎下方交流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