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故事,从龟壳到蓍草铜钱

学习传统文化有啥用呢?至少你可以生活的很好。


认识很多人,靠着传统文化活着。


比如有哥们,原来是做传统批发生意的,有一天对玄学产生了兴趣,发奋读书,终有所成。


我眼睁睁看着他从开着面包车下乡各个小卖店批发百货的小老板,变成现在穿着汉服,在家里喝喝茶,聊聊天的大师,一人一网一手机日入数百到千元。


他的崛起完全因为互联网的方便,运用了互联网的几个工具,早几年互联网基础建设没有完成时,他不可能如此快捷的发家致富。


现在发扬传统文化,已经成了他的正职业,原来那个批发业务早就停了,批发虽然赚钱,但是现在他的身份变了,已经不适合了。


你见过那个大师卖酸菜老干妈的。


况且能在家办公谁还爱出去四处跑呢,到跑一天累的臭死,不如在家一个小时挣得多。


学习传统文化,是一个越老越吃香的职业,前两年去世的曾仕强老师,南怀瑾老师都是越老越被尊重。


易经的故事,从龟壳到蓍草铜钱


我有个朋友在某位大师的公司工作,这位大师现在年纪很大了,主讲佛学,汉传佛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在那位大师的公司,他总能偶遇一些来随喜的明星,大多已经过气,但是也不乏当红明星。


明星是个光鲜亮丽的职业,其实也是一个充满焦虑的行业,今天众星捧月明天可能就无人问津,因为焦虑他们会找一些心灵寄托。


这些传统的东西能安抚他们焦虑的情绪。


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学问,一学能学一串,一通百通,因为根基是一样的,比如我们能从论语中领悟易经。


中国传统的五术叫山医命卜,这些东西根基是相通的,思想都是来自易经。


易经中的阴阳思想,以及源自河图洛书的五行理论构成了五术的基础。


这就像计算机的底层逻辑一样,计算机千变万化,但是归结到底层不过是0和1的关系,中国文化中叫,一阴一阳之谓道。


古代读书人读书不成,可以去当医生,不为良相,就为良医。


古代读书人读书不成,可以去街头摆个卦摊。


为啥选择这俩职业呢?


因为古人读易经,就像我们小学学习拼音表一样,根基打得很牢。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是所有的学问的源头,古代很多人都对易经进行过深入研究,从孔子到朱熹,从刘歆到纪晓岚都是此中好手,而山医命卜五术的源头也是易经。


易经的故事,从龟壳到蓍草铜钱


占卜是易经数术的部分,曾仕强老师讲的《易经》是易经理的部分,易经原来有三部的分别是:连山,归藏和周易。


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周易,其实是周文王的周易。


易的意思是:变易,变化。


周易讲的是人和世界的关系,人在这个世界的各种变化。


最早的易的其实就是用来占卜的,他们把占卜的结果写下来,这就是爻辞。


所以有人猜测现在我们看到的周易,可能是古人的占卜笔记。


猜测而已。


商朝人文化是鬼神文化,他们酷爱占卜,商朝人的占卜用的是骨头,比如龟甲鹿板之类的。把骨头放到火里烧,看骨头的纹路断吉凶。


商朝人还把断卦的结果刻在骨头上,这就是甲骨文。


商朝人玩的叫归藏易。


商朝以后,周人占卜不再烧龟甲,毕竟乌龟很难捉,而且只能用一次烧完就没了,浪费挺严重的,周人生活在陕西,内陆地方乌龟很少,就越显珍贵,所以周人发明了更简便的占卜方法,用蓍草。


易经的故事,从龟壳到蓍草铜钱


草棍比乌龟环保,而且能重复利用,不像乌龟壳那样浪费严重。


烧乌龟的商人看不起玩草棍的周人,觉得他们不正宗,草棍不如龟甲隆重,他们视蓍草为异端。


不过由于蓍草简便易行,很快替代了龟甲。


这也间接救了乌龟一命,不然,古代占卜活动很多,乌龟能给烧灭绝了。


古代的占卜很广泛,农事,人事,军事无事不占,在《左传》等古书中, 记录了很多占卜的故事。


能记载在历史书上的占卜案例,都是百分之一百的被应验了,大约没被应验的占卜,也就不被记载了吧。


比如春秋战国时,一位占卜师为晋景公姬獳占卜,说他吃不上新年的麦子,姬獳不信,第二年麦子丰收,他煮了一碗新的麦饭,请来占卜师说:看见了吗?看见了吗?麦子,今年新收的,我马上就吃上了,你算的不准,你才吃不上今年的新麦呢。


然后晋景公命人把占卜师拉下去砍了。


姬獳砍完占卜师,心情舒畅了不少,坐下来刚想吃饭,忽然肚子疼,要去趟厕所清空一下内存,他起身去厕所,再也没回来。


春秋时候时候的厕所,都是挖一个大坑,下面有水,坑上面有块木板,晋景公就是在木板上方便,没站稳,掉下去淹死了。


他和占卜师都没吃上新年的麦子。


古代的占卜师都很耿直,有一说一绝不敷衍。


蓍草占卜,还是很麻烦,随身常得带着五十根草棍,丢一根就不能玩了。所以有人又发明了更加简单的铜钱摇卦。


大约周人看到用铜钱摇卦的会很轻蔑的说一句:


你这,不正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