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習錄》哪個版本好?

蔡四二


其實看傳習錄我認為是不需要看講本的(研究性質除外),各個篇章基本都是王陽明先生與弟子的書信或者日常對話,我的閱讀經驗是:上卷略微難懂,從中卷《答顧東橋書》這篇開始可以一路順暢地讀下來,其中的一些概念比如“精一”,“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等略微知道《大學》《中庸》裡相關概念即可,有不懂得地方可以翻閱參考即可(《大學》《中庸》就是兩篇文章,才數千字),王陽明自己已經解釋地非常清晰精到了。相信我,看一遍你就會發現根本沒有想象的難,比《論語》《孟子》這些先秦經典要簡單許多之前我也以為很難懂的,所以讀上卷的時候還停留了很久,後來發現其實抓住了核心概念,整本書其實說的就是一件事,讀起來是相當輕鬆愉快的。正如錢穆先生評價《傳習錄》時所說的“這本書也是人人能讀的...至於王陽明自己是一個大學者,但他講的道理,卻說不讀書人也能懂,他的話不一定是講給讀書人聽,不讀書人也能聽”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 (豆瓣),陳榮捷著,這本書的作者陳榮捷是國外研究宋明理學的權威,長於考證,詳於介紹歷代各主要《傳習錄》的評註,這本書可以作為《傳習錄》的權威版本和評註研究,相當嚴謹傳習錄註疏 (豆瓣),鄧艾民著,鄧艾民是陳來(《有無之境》的作者,國內宋明理學權威)的老師,這本註疏最大特色在於將《傳習錄》與《陽明全書》作了嚴密的對照比勘,同時將《傳習錄》上中下三卷打通,對其中互有思想關聯的條目作了統一之觀察和考辨,這就為從整體上把握陽明思想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這本書可以作為義理闡發的補充讀物陳著長於考證,詳於介紹歷代各主要《傳習錄》的評註,但對《陽明全書》所收的陽明其他文字與《傳習錄》中的思想觀點有何關聯,卻未免有所疏略,即陳著的著力點在評註而不在於義理闡發。鄧著在《傳習錄》版本的把握以及在文字出典的註釋方面雖然稍遜於陳著,但最大特色在於將《傳習錄》與《陽明全書》作了嚴密的對照比勘,同時將《傳習錄》上中下三卷打通,對其中互有思想關聯的條目作了統一之觀察和考辨,這就為從整體上把握陽明思想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Mr張先森說


問題:《傳習錄》哪個版本好?

我推薦的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傳習錄》。我看過這本書,全書是彩繪全注、全譯,先品原文,再看註釋、譯文,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言論,通透易懂多了,能讓讀者從中學習到很多智慧和明白許多道理。一本書即可以瞭解王陽明頗為傳奇的一生,亦可以瞭解他流傳千古、響徹中外的心學思想,還可以品讀儒學經典《傳習錄》。

全書共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是王陽明的人生傳記,詳細介紹了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中篇——選取了王陽明箴言並加以解析,從"持純粹心,做至誠人"、"立志由心,量力而行"、"靜察已過,不論他人是非"、"入世心做事,出世心做人"等,闡述了王陽明在立志、修心、仁愛、至誠等方面修身處世的人生智慧。下篇——就是著名《傳習錄》。大概是一些王陽明的問答名言語錄和書信。《傳習錄》又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主要講了知行合一、心外無物等觀點;中卷——主要是對有關"知行合一"等問題回答,下卷——主要講了"致良知",王陽明晚年的一些思想,其中他提出的四句:"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讀完此書真的是身心受益,感觸頗深!"為天地立心,為民生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宋代大學者張載提出的儒家最高道德理想,以此來形容王陽明的一生亦不為過。想想看在那個動盪的社會,政治腐敗的時代,他懷著成為聖賢的抱負,以天下蒼生為己任,創下了令人曙目的世功和學說 ; 一個普通人是怎樣練就成大神的,用他自己話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是"千古聖賢相傳的一點真骨血"。


夏小柒


今天看到一個問題,有人問:“最近王陽明這麼火,是不是有點吹噓過頭了?”在沒讀王陽明之前,我對他並不瞭解,興許也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但讀完度陰山寫的《知行合一王陽明》,覺得一點沒有過頭,他確實很厲害。但《知行合一王陽明2》,卻有畫蛇添足之感。一是內容重複,與第一部相比,重複度高達50%!二是說教內容太多,少了趣味性,所以不建議浪費時間和金錢在《知行合一王陽明2》上,看看《知行合一王陽明》就夠了。



十王超度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號陽明)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匯集。王守仁(1472-1538),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因築室於會稽陽明洞,而自號陽明子,世稱'陽明先生'。

'傳習'一詞,源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傳習錄》一書,包括了王守仁的主要哲學思想,系統地闡述了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心物合一、天人合一、與天地萬物為一體等個人見解,在傳播王守仁的思想方面起了主要的作用!《傳習錄》自明穆宗隆慶六年(1572)收入謝廷傑刻錄《王文成公全書》起,迄今問世已逾四百四十年,傳本數量當已不勝枚舉,並以收入《四部叢刊》之《王文成公全書》本流傳最廣,而《四部叢刊》同時收入明崇禎八年(1635)施邦曜另行分類輯評之《陽明先生集要》亦影響不菲!

進入新世紀後尤其近十年來,本人所見出自今人整理之《傳習錄》注本則又有五種,並依據初版時間先後羅列如下:

1. 《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年11月

2009年11月,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陳榮捷著《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全書編次,以《概說》冠於書首,正文則主要分《傳習錄捲上》、《傳習錄卷中》、《傳習錄卷下》、《傳習錄拾遺》四部分,而書末仍附印王陽明《朱子晚年定論》,其後又以陳氏自撰《從朱子晚年定論看陽明之於朱子》一文殿後。正文之四部分,前三者即王氏《傳習錄》之全部,而《拾遺》另行收入《傳習錄》諸本輾轉流傳過程中所各自溢出者共五十一條,內中三十七條系日本學者佐藤一齋《傳習錄欄外書》校輯所得, '今又從全書、卷目,錢德洪之刻文錄敘說抄出四條為第三十八條至四十一條,從年譜抄出十條為第四十二條至五十一條'。按:陳氏《詳註集評》,初版於1983年12月之臺灣學生書局,並收入《中國哲學叢刊》。

2. 《傳習錄校釋》

出版社:嶽麓書社2012年4月

2012年4月,嶽麓書社出版蕭無陂著《傳習錄校釋》。全書編次,以《前言》冠於書首,然後以正文與附錄分類編排,正文即《傳習錄捲上》、《傳習錄卷中》、《傳習錄卷下》三部分;而附錄亦共有三項:其一為《傳習錄拾遺》,其二為《朱子晚年定論》,其三則收入《初刻﹤傳習錄﹥徐愛序》、《續刻﹤傳習錄﹥南大吉序》,而書末另以《參考文獻》殿後。具體而言,於正文之上卷和下卷,則又分別加註'徐愛錄'、'陸澄錄'、'薛侃錄'、'陳九川錄'、'黃直錄'等標題以示各自來由,而相關注釋文字亦採用頁下注形式,以保持文字連貫,而與其他版本異文之對校亦包含其中。

3. 《傳習錄註疏》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2月

2012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鄧艾民遺稿《傳習錄註疏》。全書編次,因《註疏》於鄧氏生前並未公開出版,故以《鄧艾民先生簡歷》冠於書首,其後依次收入陳來、楊祖漢《序》各一篇。至於正文,則以徐愛《傳習錄序》起首,而後又依次收入《傳習錄捲上》、《傳習錄卷中》、《傳習錄卷下》等三部分相關文字。與此同時,《傳習錄》上、中兩卷分別以楷體字首錄徐愛識語、錢德洪識語,而全部正文中又先以宋體字按條編錄,每條正文之後再以小一號的宋體字羅列相關注釋,並或校異文、或證出處、或引他書、或述己見,言簡意賅卻又勝義迭現,其中於王陽明思想之闡釋或以《傳習錄》之相關文字互證,令人不禁有豁然開朗之悅,或引錄前賢著述成說不止一家,並在相互比較之餘附以個人按語,而得失自見;或不憚於文字繁瑣而抄取王氏其他著作,令人於研習《傳習錄》之同時眼界大開,真大家學者手筆也。書末則另以鄧氏遺孀左啟華女士所撰《後記》殿之。2015年5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版了《傳習錄註疏》的簡體本。按:鄧氏《註疏》,初版於2000年11月之臺灣法嚴出版社。

4. 《傳習錄欄外書》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2月

2017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日】佐藤一齋撰、黎業明整理《傳習錄欄外書》。《傳習錄欄外書》雖系首次在國內出版,但在日本卻早已廣為流傳。本書系日本學者佐藤一齋所撰。一齋名坦,字大道,號惟一齋,日本德川后期著名儒者。為學貴自得,於程朱陸王,主張兼取並容,而尤屬意於陽明,《傳習錄欄外書》便是他閱讀《傳習錄》時的批註文字。他讀書時每有所得,輒記於書頁烏絲欄外,後取之別錄成冊,故稱'欄外書'。該書精於校勘,評語得當,徵引前賢評論豐富,又錄有不少《傳習錄》所不載的陽明語錄。成書以來,流傳不衰,至今仍是一部詮釋《傳習錄》的經典名著。除此之外,整理者對底稿詳加校勘,修正了不少底本的錯誤、缺漏,也為研究者提供了便利。同時,整理者還為本書撰寫了導言,介紹了佐藤一齋的生平,以及《欄外書》的特點與不足。


萃採園


傳習錄註疏

作者 明王陽明 鄧愛民 注

理由:1.有注有疏,除了註釋,還有對註釋的分析理解。2.注的來源,除原典之外,也輻射了宋明理學文獻,也有陽明《全集》中的觀點,以互訓、圓成。3.陽明後學源流,註釋也引用了陽明後學的文獻,乃至日本學者文獻,粗略看見源流演變。4.精當無誤,陳來說過,鄧先生的工夫。5.簡體本,為更多人入門便利。不過,註疏並不淺白,需要一點點基礎。


建成文化


上海古籍出版社《王陽明全集》繁體豎排,無註釋

(我讀古籍不喜歡簡體加白話註釋的,不知道你的喜好是否和我一樣。《傳習錄》是語錄體的(中有六封信件)。閱讀起來應該不是很困難。個人感覺,像《傳習錄》這樣的好書,又是古代的書,已經比較成熟,隨便拿到一本便可以先看,看了再說。無所謂哪個版本好壞,自己能夠接受,體會閱讀的樂趣,感悟書中的內容,即是好的。


去到今天


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由於自力、孔薇、楊驊驍註譯的《傳習錄》。此書是以四部叢刊影印隆慶六年《王文成公全集》本為底本進行註釋和翻譯的,共分上、中、下三卷,從註釋的出處到白話的譯文,應都相對準確的展衍了陽明先生的思想,是一本入門的好書。


荊州人在北京北漂


餘以為越早越好。另,船山文集是較全面的。


叢影崖柏


中華書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