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肚子和中醫講的胃腸溼熱有什麼關係?

很多找中醫看過病的朋友應該有過這樣的經歷:我胃脹,拉肚子了去看中醫,醫生告訴我說:“你這是胃腸有溼熱,注意要少吃油膩的,辣的東西啊。”那到底什麼是胃腸溼熱呢?怎麼判斷自己是不是胃腸有溼熱呢?

平時生活中我們應該注意些什麼呢?相信讀完本文,對這些問題會有所瞭解。

拉肚子和中醫講的胃腸溼熱有什麼關係?

什麼是溼熱?

溼熱,為中醫名詞術語,為致病因素,屬於六淫風、寒、暑、溼、燥、火(熱)中的兩邪。亦為中醫證候名,如溼熱證,是指溼熱蘊結體內,臟腑經絡運行受阻,可見全身溼熱症狀的病理變化。

所謂溼,即通常所說的水溼,它有外溼和內溼的區分。外溼屬於外邪,稱為溼邪,多由於氣候潮溼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溼,使外來水溼入侵人體而引起,其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特性。內溼是一種病理產物,與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熱,也是一種邪氣,致病具有炎熱升騰等特性,稱為火熱之邪。熱也可以因機體臟腑功能失調產生,稱內熱。火熱之邪侵犯人體或機體臟腑功能失調產生內熱時可導致熱證,熱證是感受外邪,或人體機能活動亢進,陽盛陰衰的證候。熱證的臨床表現:發熱,口渴喜冷飲,面紅目赤,小便短赤,大便燥結,舌紅苔黃幹,脈數。

溼熱,是熱與溼同時侵犯人體,或同時存在體內的病理變化,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溼重,溼與熱合併入侵人體,或可因溼久留不除而化熱。溼熱證的常見臨床表現:發熱、身熱不揚,頭痛而重、身重而痛,口苦,胸痞,尿黃而短,舌質紅,舌苔黃膩,脈濡數等。

上面是百度百科對溼熱的解釋,可能大家讀了之後還是一頭霧水?因為其中涉及到相當多的中醫專業知識,不明白也不妨礙我們閱讀下面的文章。後文我們將用現代醫學術語再稍加闡釋。

對於以上的內容我們只需要知道溼熱是一種致病因素,有外感(由外界環境影響所致)和內生(自身臟腑代謝功能失調所生)兩種產生途徑。當溼熱侵襲人體不同部位的時候,就會出現不同的表現。而我們所說的胃腸溼熱,即是溼熱侵襲胃腸致病所致的疾病狀態。

溼熱侵襲胃腸後人體會怎樣?

首當其衝的當然是胃腸道的病理表現。

若溼熱主要侵襲胃的時候屬於中醫的中焦溼熱證,患者常出現胃脘部痞滿脹痛,打嗝、反酸、燒心,食慾不振,噁心,厭油膩等症狀。這類患者通常西醫診斷為非萎縮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或伴有胃潰瘍。幽門螺桿菌檢查結果可見陽性。患者胃鏡下多可見粘膜充血紅腫。

拉肚子和中醫講的胃腸溼熱有什麼關係?

“紅”、“腫”、“熱”、“痛”這在中醫辨證體系下則屬熱象,是“火”邪致病的表現。且多伴有胃中粘液及胃酸分泌過多,這在中醫辨證體系下屬“溼”邪致病。

胃中的粘液和胃酸本來是人體正常分泌物,胃中的粘液有保護胃黏膜的作用,胃酸則在胃的消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是當這些分泌物過量後勢必成為致病因素對胃造成影響。

中醫的“溼”即是由人體正常水液因機體水液代謝功能失調,水液不能正常輸布到身體各部位,稽留所致。所以胃炎活動期的胃粘膜的充血,水腫,滲出等病理表現常可歸屬為中醫的中焦溼熱證。學中醫搜索 針推醫學網 而治療中焦溼熱的藥物中如黃芩,黃連,蒲公英等具有抗炎消腫的功效即中醫所說“清熱解毒”,同時具有抑制幽門螺桿菌的作用。藿香,佩蘭,茵陳等具有促進胃吸收排空胃腸道炎性滲出物的功效,即中醫所說“化溼”,且對胃液的分泌具有雙向調節作用。

當我們知道了溼熱在胃是怎麼一回事之後,再來理解溼熱在腸就容易多了。溼熱在腸屬於中醫的“下焦溼熱”,致病因素還是“溼”邪和“熱”邪。胃和腸同屬消化道,故溼熱侵襲胃腸粘膜後病理是相似的。患者的症狀多表現為腹痛下痢,裡急後重,或大便膿血,大便粘滯不爽,洩瀉後肛門灼熱等。包括西醫的炎症性腸病和痢疾等有上述腹瀉症狀的疾病。治療上以祛除溼熱邪氣為主,即在抗炎的基礎上排空腸道中的致病因素及病理產物。

所以當我們看到中醫用瀉下法治療洩瀉的時候也就不奇怪了。這在中醫學中叫“通因通用”,是一種反治法,見到實證性質的洩瀉非但不止瀉,反而用瀉下的方法祛除致病因素,洩瀉自止。

看舌苔,辨溼熱

最後再教大家一些實用的知識。對自身狀態的評估和防護。那麼我們平時如何自己評估自己有沒有胃腸溼熱呢?告訴大家一個簡易的具有中醫特色的方法。看舌苔。

舌診在中醫的診斷中佔據重要地位,通過對舌質和舌苔的觀察可以推測身體臟腑的生理病理情況。消化系統的病變在舌象反應尤其明顯,可以說舌象是一個簡易的,不花錢的胃鏡。

拉肚子和中醫講的胃腸溼熱有什麼關係?


胃腸溼熱的典型舌象表現為舌紅苔黃膩。對沒有中醫專業知識的朋友來說如何辨清舌象是一件較困難的事,下面教大家一個簡單的判斷方法。

我們正常人的舌頭上都會有少許舌苔,一般是薄白的,散狀,點狀分佈的。而當我們的舌苔成緊密聚集,成片分佈,遮蓋舌質的時候就叫苔膩了,這就提示有“溼”邪了。而舌苔發黃則是提示有“熱”象。苔黃膩當然就是溼熱之象了。

下一步我們再看看舌苔的厚薄,苔的厚薄表示溼邪的程度輕重。苔薄膩是說明溼邪較輕,苔厚膩,甚至能完全遮蓋住舌質的時候則是溼熱很重了,這時候就需要我們及時去就醫了。舌苔分佈的部位和溼熱侵襲的部位也有關係,胃腸對應中下二焦,反映在舌象上應該在舌的中部和根部。故典型的胃腸溼熱的舌象是舌質紅,中後部舌苔黃膩。

拉肚子和中醫講的胃腸溼熱有什麼關係?


當我們見到自己有膩苔的時候,我們再看看自己有沒有前面提到的胃腸溼熱的症狀?是否有胃脘部痞滿脹痛,食慾不振,噁心,厭油?飯後是否會打嗝,反酸水,胸骨後有燒灼感?口中是否有酸臭味,總感覺口苦口黏?舌苔黃膩加有上述症狀時這是溼熱犯胃了,此時應及早就醫。

如何檢查自己是否溼熱犯腸?看看自己是否最近有大便習慣改變?常見的病態表現為腹痛下痢一日數次;大便在腹內急迫,窘迫急痛,欲解下為爽;大便至肛門,有重滯欲下不下之感,總感覺排便不淨。洩瀉後肛門灼熱。或有大便膿血。當有上述症狀的時候我們都應該及時就醫了,防止病情演變。

健脾胃防溼熱

那麼我們在生活中如何預防胃腸溼熱呢?前面我們提到溼邪的產生主要是因為水液代謝障礙。而脾胃是水液代謝的重要環節。飲食進入人體首先經過脾胃的運化成為精微物質才能輸布到身體的各個臟腑。若脾胃運化這一環節出問題了飲食水谷不化則無法輸布,聚而生溼。所以我們首先應當保護我們的脾胃功能。

平時應當飲食有節律,不可過度飢飽。少食肥甘厚味,即油膩、甜膩的食物或者味道濃厚的食物,這些食物都會加重脾胃運化的負擔。可是現代社會大家生活富足了,誰都免不了有時會飽食美餐一頓。那怎麼辦呢?這裡給大家一個小貼士,家中可常備保和丸,這是幫助脾胃化食消積的藥。如果大家聚餐飽食之後不妨吃一到兩次保和丸,可減輕脾胃負擔。

那當我們發現自己已經有薄膩苔了,但胃腸道其他症狀還不明顯時我們有什麼辦法體內已經有的輕微的溼邪呢?下面給大家提供一個小方法。

陳皮薏仁茶:兩味藥,陳皮,薏苡仁等分,泡水喝。陳皮能開胃理氣健脾,燥溼化痰。薏苡仁能健脾理溼。這是國醫大師徐景藩自創的一個化溼的代茶飲的小方。兩味藥用的都是藥食同源的藥物,很安全。還有個藥叫藿香,芳香醒脾化溼。可以用鮮藿香來當調料,炒到菜裡面有一股芳香的味道,又能提味又能化溼,確是一味好藥啊。

拉肚子和中醫講的胃腸溼熱有什麼關係?

好了,相信大家讀完文章之後對胃腸溼熱也有一定了解了。希望大家在以後的生活中都能保護好自己的脾胃,祝大家都有一個好胃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