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資助了11名貧困學生

<table>

他,資助了11名貧困學生

吻紙龍

他,資助了11名貧困學生

吻紙龍喜歡中國傳統的龍舟文化。

他,資助了11名貧困學生

吻紙龍夫婦到他們資助的孩子家走訪。

/<table>

文、圖/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葛宇飛

吻紙龍在很小的時候就買過一隻熊貓公仔,熊貓是他對於中國的第一認知。如今,這隻熊貓公仔在歲月的侵蝕下已經變得破舊,還經過了縫補,但依舊保存在他身邊。54歲的吻紙龍成了中國女婿,獲得了在中國永久居住的“綠卡”,對中國的瞭解也從熊貓擴展到了社會的各個層面。

這兩年,吻紙龍還熱衷於公益助學事業,成為東莞千分一公益服務中心的理事,到相對貧困落後的地方走訪,先後資助了11名貧困學生,成為孩子們心中有愛心的“外國佬”。

從小嚮往中國 12年前首來東莞

吻紙龍出生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上初中的時候,讀過幾遍《馬可波羅遊記》後,他就覺得中國是一個神秘的、充滿異國情調的國度。佛羅里達州曾有一個名為“錦繡中華”的中國元素旅遊景點,由於經營不善進行破產拍賣。吻紙龍知道消息後,專門跑過去“淘貨”,買了跳孔雀舞的衣服、中國畫和耍雜技的椅子。

吻紙龍在大學期間讀的是物理學和地質學,大學畢業後,他曾留在學校的實驗室工作。實驗室裡有一位中國教授,在和這位中國教授的日常接觸中,吻紙龍對中國有了更多的瞭解,產生了嚮往,開始有了到中國去的想法。他不僅僅想來中國旅遊,而且想長期留在中國工作和生活。

2006年,在朋友的鼓勵和幫助下,吻紙龍開始在網上投簡歷,尋找來中國做翻譯或英語培訓的機會。這個時候,恰巧東莞的一家翻譯機構招人,吻紙龍成功應聘。2006年12月6日,是吻紙龍銘記很深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命運的列車把他帶到了東莞,真正讓他觸摸到了中國的土地。

每年12月6日的這一天,吻紙龍都要叫上自己剛來東莞時認識的一些朋友聚餐。到達東莞的第一天,吻紙龍是在莞城的一個小店吃的雲吞,湯汁鮮嫩的雲吞讓他第一次體驗到了地道的東方味道。因此,每年聚餐的地點也設在那家雲吞麵店。

重返東莞邂逅愛情火花

雖然很喜歡待在中國,但在東莞工作了8個月後,由於簽證到期,吻紙龍只好返鄉。回到美國後,他對中國依舊念念不忘,經常找中國留學生聊天。2009年,吻紙龍又一次來了東莞。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次他不僅長久地留在了中國,還收穫了愛情,組建了家庭。

重返東莞後,在申請工作簽證的過程中,經朋友介紹,吻紙龍認識了江西女孩阿慧。阿慧不僅僅協助他申請到了工作簽證,兩個人還在頻繁的接觸中擦出了愛的火花。

阿慧是一個單親媽媽,吻紙龍不僅僅不在乎這一點,相反,他對阿慧的女兒小妍反倒疼愛有加。“感覺她女兒就是我女兒。”吻紙龍第一次見到小妍時就視若己出。吻紙龍喜歡動物,他的這一喜好還“傳授”給了小妍。

2011年4月,吻紙龍正式成為中國女婿,和阿慧在東莞舉行了中西合璧的婚禮。談到這場跨越不同國別和文化的戀情時,雙方都覺得是相同的性格讓兩人走到了一起。吻紙龍覺得阿慧為人非常的和善親切,特別好相處。阿慧則覺得吻紙龍為人非常的真實,做事認真,很值得人信任。

投身公益助學 先後投入公益20多萬元

在美國時,吻紙龍的父母特別有愛心,喜歡做義工。受父母的影響,吻紙龍從小就熱衷公益,他曾長期在一個為非洲貧困人口贈送太陽能灶的公益組織做義工。

在東莞長期定居後,為了與社會能有更深入的接近,吻紙龍便重拾愛心,開始瞭解東莞的公益組織。後來有朋友向他推薦了東莞千分一公益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千分一”),認識了發起人張坤,外界人稱坤叔。在瞭解了“千分一”的助學模式後,吻紙龍很是讚賞。在來中國之前,他就知道雷鋒的故事, 在他眼中,坤叔就是“雷鋒式”的人物。

吻紙龍第一筆捐助就很有故事:他想捐一萬元給“千分一”,結果坤叔告訴他雖不接受直接捐款,但可以為他破例一次,不過錢要直接拿去給孩子們買鞋,廣西寧明山裡的孩子急需穿好一點的鞋。吻紙龍同意後,坤叔親自帶著他到厚街的鞋廠裡去買鞋,硬是把一萬元變成了450雙鞋子和900雙襪子後送到了孩子的手裡。

後來,在“千分一”的牽線下,吻紙龍先後資助了11個名學生,有兩個已經完成了學業。阿慧在丈夫的影響下,也投入到公益助學中來,兩人都成了“千分一”的理事。幾年下來,吻紙龍在千分一的公益投入已經達到20多萬元。

在工作之餘,吻紙龍和愛人還經常到捐助對象所在的家鄉走訪。在廣西、湖南的一些偏遠山區,孩子們一看到長頭髮、大鬍子、高個子、藍眼睛的外國人來到身邊就會特別的興奮,每到這個時候,吻紙龍就會主動和孩子們交流,甚至和一些膽子比較大的中學生進行口語練習。

接受過吻紙龍資助的孩子都很懂得感恩,逢年過節的時候,他們會通過寫信或者QQ、微信發節日問候。來自湖南鳳凰縣禾庫鎮的龍滿紅曾接受過吻紙龍兩年半的資助,高職畢業後,她在家鄉做了一名導遊。前兩年,吻紙龍和妻子到鳳凰旅遊時,龍滿紅充當導遊,帶領他們逛苗寨。

拿到“中國綠卡” 喜歡吃餃子

“我來自東莞市寮步鎮橫坑村。”吻紙龍現在每次自我介紹都會把自己的住址詳細地說出來,從鎮到村,一個字都不落。在東莞居住了這麼久,他已經把自己當成了一箇中國人。雖然在一家外企工作,他更喜歡別人稱呼自己的中文名字。

吻紙龍特別喜歡中國許多城市隨時都能時空轉換的感覺,既能感受到大城市的車水馬龍,又能看到小鄉村的市井氣息,人始終有一種新鮮感。這兩年,他嘗試瞭解中國近年發生的巨大變化。

吻紙龍喜歡吃中國的餃子,尤其喜歡吃白菜豬肉餡兒的。他愛看中國的電視劇,還專門買了《還珠格格》的碟子。

吻紙龍還特別喜歡東莞水鄉的划龍舟,每年端午節前後的龍舟季,他都是村裡比較積極的一員,尤其喜歡站在船頭吶喊。“划龍舟時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尤其需要齊心協力的合作精神。”這是他最痴迷於這項運動的主要原因。

當然,中西文化的不同差異還是會難到吻紙龍。到朋友家做客吃飯時,吃飽了,他都會用英語說“I am full”,但朋友還會不斷地催他多吃點,有幾次,他都吃撐了。後來他才知道,應該用中文說“我吃飽了”。因為好多中國人覺得吃飽了用英語說出來是一種禮貌性的客氣,而用中文說出來才是實在的。

剛舉辦完婚禮後,岳父岳母就催著他外出買傢俱,中國人覺得應該先把家收拾好,讓一家人在一起其樂融融有大團聚的感覺。

最困惑吻紙龍的還是語言。吻紙龍初學中文時,經常鬧笑話,因為他說一句話,身邊的湖南人告訴他應該這樣讀,而四川人又告訴他應該那樣讀,不同的方言的摻雜讓他的中文口語很不標準,甚至在學中文時有了心理陰影,一講中文就膽怯。

現在,吻紙龍還在努力地學習中文。今年5月31日,他已經在東莞公安局拿到了可以在中國永久居住的“綠卡”。未來,他希望能夠把國籍也改過來,讓自己成為一箇中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