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紅梅事件”的內在原因是什麼?怎樣避免此類事件再出現?

陽光成長與學習


與其說她是名師,不如說她是演員。拿著現成的劇本,到處演一個情節,藉此名利雙收。胡紅梅能走到今天的位置,應該是有一定水平的,但道路越走越歪,還不知悔改。


抄襲範圍從書到課程,從大陸到臺灣,從國內到國外,範圍之廣,時間之長,內容之多,都令人感到不可思議。

在申辯中,胡紅梅堅稱:我的書是自費的,我的東西是公益的,我沒有用這些賺一分錢,所以我沒錯。

一個真正的名師是立足於學生,紮根於課堂的,教育不需要包裝,更不需要明星。

名利的奴隸,教育制度的犧牲品

追名逐利是人性,但在教育界這條人性不適用,胡紅梅把弄虛作假用來博名利,也許她早已知道這樣做的後果是什麼,但錢落在自己口袋裡是真的,於是瘋狂地抄下去,做著欺世盜名之事。

前幾年教育推出了名師工作室制度,那些名師工作室出了幾個名師?所有名師都在課堂上,搞好教書育人工作。教師都是人梯,除非是教育理論名師,炒作名師是教育界浮躁的表現。

但教育恰恰不能浮躁,胡紅梅的行為更像是一個商人,一個賣假貨的商人。


比推名師更重要的是推優課

這樣做一是能避免再次出現此類事件,二是能夠促進教師紮實搞好教學。


胡紅梅事件令我想到艾.艾敏在《他要成為一名教師嗎?》中的一句話“任何企圖通過教育求取榮華富貴的人,都不適於從事教育”。


胖達學園


曉行答題,拋磚引玉,歡迎討論,感謝關注。


在深圳名師胡紅梅因為抄襲出書一事剛剛爆出來的時候,我就連著轉了兩條微頭條,表達了心中的憤怒,當時覺得胡的吃相真的太難看了。後來一直關注這件事的走向,最終胡紅梅被撤銷了職務,收回了榮譽,調離了工作崗位。正所謂20年風光無限,到頭來一切皆空,徒弄得身敗名裂。

其實,我相信胡老師剛走上工作崗位的時候,一定是有純真理想的,也一定有很棒的能力,否則也不會獲得令我等同行望其項背而不得的榮譽。只不過在人生的道路上,因為名利加身,漸漸偏離了自己的初心,最終被名利綁架,陷入泥潭,恍惚中已經不能明辨是非,才導致利令智昏,做出一字不改的抄書行為。

人,生於塵世,都無法擺脫名利的困擾,但最終能否衝出重圍,關鍵就在於兩點。

第一是初心。

這幾乎就是一種基因般的東西,決定著一個人最終的走向。如果胡老師的初心是為教育奉獻終身,那名和利在眼裡就很低級了,也就不會被名利所困擾和綁架。我們看到那麼多的名師大家,如陶行知、於漪等前輩,他們真正的是為教育而忙,這樣一顆純粹的初心在,塵俗的名利就會退避三舍。

很多老師為什麼晉上高級就退居二線,是因為他的初心就是晉高級,至於為教育奉獻,與他無關。

這次疫情之中,有的專家身居高位,掌握著第一手數據,卻發一篇論文了事,而人民的生死卻置之度外;鍾南山院士,84歲高齡卻衝到第一線,為國操勞,他的初心與某些人高下立判!如此,我們也就很明白為什麼鍾老家裡都能把獎盃當果盤使了——初心不在名利也!

所有表面上冠冕堂皇,背地裡齷齷齪齪的人,都是因為初心不良,比如我的初心如果是做名師,那很多即使是骯髒的機會也會受之不愧的。初心就像篩子,如果初心純潔,那所有不潔之物都會被過濾掉,也就不會受其所害。

胡老師的初心我們不知道是啥,就她出的書、講的課和發表的演講來看,倒是非常的正能量。至於後來是否忘了自己的初心就不得而知了。

第二是堅持。

有很多人初心倒也純粹,但是最終為什麼卻偏離了航向,那是因為他沒有堅持初心。為什麼沒有堅持?是因為他心中慾望太多,這慾望包括了嫉妒、攀比、畏難等,在塵世名利的誘惑之下,漸漸忘記了自己所要堅持的東西,越跑越偏。所以,初心純粹,還得能經得起名利的誘惑和艱險的打擊,只有這樣,才能一直向前。

不忘初心,是不忘記我們心中的目標。

砥礪前行,是要求我們堅持初心,在和名利與艱難的鬥爭中砥礪意志,保持航向。

中國有1600多萬老師,大部分都默默無聞,大部分都為教育奉獻著或大或小的力量。可能他們在水平、名望上都不如胡老師一類名師,但是他們內心裡很多純粹的東西卻高於某些追名逐利之人。

寒假裡遇到一位老師,因為晉級需要一篇論文,有人勸他找人代寫一篇,他說,代寫甚至買一篇的事都能做到,可是過不了心裡的坎,所以,還是回家老老實實寫吧,至於晉級,就再等一年。我很感動,這位老師的老實態度在很多聰明人眼裡可能有點愚,但是,我欣賞。

我們確實應該反思一下胡老師為什麼能夠走上這條“抄襲”的不歸路。

在胡紅梅事件裡,有一種聲音特別可怕,就是“倒黴論”。他們認為,抄襲的人多了去了,胡老師就是太倒黴了,趕上了,所以呢,我們該抄的還是繼續抄,只是以後小心點就是了。還有很多人去安慰胡老師,不要把這件事放在心上,要堅強云云。

真是令人驚詫!這種論調完全是顛倒是非、不論黑白的。如果胡老師周圍都是這樣的人,也就難怪她出事了。如果她整個的團隊或單位都享受這種“偷”來的榮譽而不以為恥,那這個集體已經是道德敗壞的一棵大樹了。

所以,我們的制度要避免這種“不以偷盜為恥,偷盜不被懲罰”的現象出現。

就像街上碰瓷的為什麼這麼多一樣,因為碰瓷的成本非常低,成功了有大把的錢進賬,失敗了頂多道個歉就完事了。如此一來,誰不喜歡碰瓷這個偉大的事業?

在抄襲這件事上,目前也有類似的境況。大家都抄,抄就能輕鬆獲利,被人揭發頂多道個歉就行了,而且被揭發的可能性很低,所以造成了如今狀況。所以,要加大懲罰力度,讓抄襲者恐懼抄襲的最壞後果,才是遏制抄襲的良策。

所幸正能量永不缺席,前有翟天臨,後有胡紅梅,都因為“假”而得到應有的懲罰,也算是天理昭昭,給我們一個明亮的希望!

希望所有為人師者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學生為教育而努力,示範他人!


曉行致良知


深圳龍崗區如意小學副校長鬍紅梅最近可謂是熱搜上的常客了,之所以如此被公眾關注,是源於她將“學術不端”現象一下子從高校拉到小學。可以說,如果以前人們還根本沒有意識到小學教師也會涉及到“學術不端”,現在終於讓人見識了名師是怎樣一步步包裝出來了。

“胡紅梅事件”內在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我想這與兩方面因素有關。

原因一:各種評選活動,助推個別教師不惜動用一切手段去獲得榮譽,反過來利用這些榮譽精心包裝自己,然後成為名師。

請看胡紅梅這些年所獲得的榮譽,幾乎很難讓人相信,她是怎樣一步步從普通教師群體中突圍而出。但是胡紅梅卻做到了,不能不說她特別擅長“公關”,或者確切點說,更像職業公關人。請大家想想看,如果一名小學教師兢兢業業在一線教學的話,她會有時間去頻繁參與各種評選活動嗎?

顯然她的心思根本沒有放在正常的工作上,而是醉心去鑽研如何讓自己獲得一個又一個榮譽或獎項上面。從胡紅梅所獲得的這些榮譽中,我們很難想像她是怎樣一項項拿到的,到底誰在力推她?或者說到底有哪些單位或部門在力推她?

原因二:以抄書起家,以公益之名推廣,實則是為追逐商業價值,而這條“致富”之路卻沒有效監管。

胡紅梅這次遭遇滑鐵盧,起因是抄襲他人的作品,並且是大量抄襲,並以自己工作室名義出叢書。請看下面這張圖片,這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胡紅梅把自己包裝成名師後,再以公益閱讀之名去大肆推廣,而其背後隱性的商業贏利卻極容易被大家所忽略。

可以說,對於這種欺世盜名的行為,卻沒有引起監管部門的重視。包括深圳龍崗區教育局對胡紅梅做出處分時,也隻字未提是否交由有關行政執法部門追究其盜用版權和非法經營的法律責任。也就是說,雖然胡紅梅副校長當成不了,有些榮譽被剝奪了,但其非法贏利卻未受任何損失。

取消民間各種花樣的評選活動,增加對教育系統評選活動的公示透明度,才要能減少或避免類似的事件發生。

取消民間團體或協會的評選活動,讓那些虛假的榮譽失去炫耀的空間。

請看胡紅梅所獲得的各種榮譽獎項,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屬於民間團體舉辦的評選活動,另一種是教育系統所組織的評選或比賽活動。對於民間團體所舉辦的活動,公信力本身並不強。只要參與者人脈關係廣,且精於包裝自己,必要時做一些營銷公關,就可以輕鬆拿到所謂的獎項。如此說來,全面取消民間團體和協會所搞的評選活動,才能從一定程度上減少胡紅梅事件的發生。

對於教育系統所組織的各種評優評獎活動,要增加透明度,強化社會監督。

而對於教育系統所搞的評優評選先進,同樣也是靠人脈關係,直白點說,只要你成為系統內的熟臉,你獲得的榮譽越多,資本就越大。並且是從學校到區教育局,再到市教育局,皆成為炙手可熱的焦點人物,只要有評選活動,像胡紅梅這樣的“名氣”的人,基本上會成為獲獎的首選。而這背後暴露的則是評選活動的透明度,如果把公示、投訴和舉報也納入評選體系裡,再加上嚴把評選的監督流程,或許能遏制住此風。

結束語:胡紅梅事件揭開了教育系統學術造假的新篇章,從高校到中小學校,終於讓大眾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東西。如果說僅把胡紅梅做為個體去解決所謂的學術不端,恐怕很難根除,最為根本的所在,是必須要健全一套學術管理機制,還有規範評選活動,絕不能讓這些影響教師功利心的東西,再去誘惑個別意志不堅定,功利心極強的個別教師。同時還可加強打擊的力度,才能遏制住這種不良的風氣。


寒石冷月


胡紅梅!過去有多風光,現在就有多可恥。

雖然我是一名老師,但是我也要說,她暴露了我們老師隊伍的陰暗面,我們需要深刻反省。

說到內部原因:無非是一個“名”字和一個“利”字。

在申辯中,胡紅梅堅稱:我的書是自費的,我的東西是公益的,我沒有用這些賺一分錢,所以我沒錯。

但是,忍不住要唾棄她。自費的書,內容全是抄的,還拿出來出售,錢都在自己腰包,這光明正大在哪裡?

而且如果沒有這麼多抄來的書,哪裡能堆得起她那麼高的榮譽之塔?

柔美的外表之下,潛藏的是一個骯髒的、不知錯的心。

那些圍繞在她身邊,讓人最為不齒的人!

在這個事件中,最為人所不齒的,是圍繞她身邊的那些深圳教育界人士們,東窗事發了,還幫助她安慰、遮羞,以為這是一種禮貌。

但其實呢,作為一名老師,是非不分,這已經是一條大罪。相互包庇,則枉為老師了。

我們更加可以大膽的猜測一下,胡紅梅為了利,可以抄襲,難道原來的時候她身邊的人不知道麼?難道這麼多人也,也就只有胡紅梅一個人抄麼?無非是大抄和小抄罷了。胡紅梅抄得驚天動地、膽大妄為、有恃無恐一些,而他們呢?只不過抄得小心翼翼、膽小如鼠一些罷了。

那麼,怎麼樣才能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呢?

其實答案也簡單,把教育裡的名與利分開。

1、讓教育名家自然成名,而不是通過論文、著作、一兩節公開課,由教育部門評選出來。

那些所謂的名師,到底有幾斤幾兩,論文裡看不出、著作裡看不出,一兩節公開課更是看不出,教育部門的評選如果僅以這些為依據,難免有失公允。只有同行才知道同行到底是什麼水準。就如這個胡紅梅,難道她的書是抄的,同行看不出麼?當然看得出,但因為沒有評判權,同行們也只能視而不見、或豔羨之,選擇同流合汙罷了。你說影響有多差?

2、讓職稱與論文、著作等內容分開。

教師職稱一直是讓人詬病的東西。你說,一個老師有沒有教學能力,看得最應該是什麼?其實是學生教的怎麼樣。但是,現在很多時候不看學生,卻看這些論文、著作。導致出現在很多老師眼裡,追求論文、著作,各種榮譽,比教好學生還重要,這就本末倒置了。

3、淡化教師榮譽。

對於教師來講,普普通通才是大多數,教育好學生,靠的也是這些普普通通的大多數,而不是那些少數名師們。既然如此,我們不能給個別善於鑽營的老師等身的榮譽,藉此來鞭策其他的老師。這種做法的出發點是好的,讓老師們向先進看齊嘛。但是實際效果呢?卻無形中寒了大部分老師的心。

結束語;

我總的觀點是,教育,哪裡需要那麼多名師?哪裡需要那麼多專家?

讓教師埋頭於學生教育,在學生身上做最微小的正能量引領,那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特別鄙視那些著作等身,每天只會飛來飛去,一節公開課、一個講座走天下的教育專家們。

為民,培養不了幾個人才;為國,只知道整天欺世盜名。


君山老師


一、“胡紅梅事件”的內在原因:

1.略有才情,不專不研

胡老師年紀輕輕能走向職業生涯的巔峰,名利雙收。不能否認其早期個人的學識。但是後期的知識補給未跟進,在自我領域不專不研,原地踏步,被外在的光環矇蔽眼界,沒有終身學習的堅持,也就支撐不起日後的頭銜。就像頭條創作者一樣,沒有持續的原創意志力,沒有用積極的學習態度去彌補現實的不足,只能是“拿來主義”。根本原因還是對自身定位不準,又過度虛榮造成今日的後果。

2.利益驅使,騎虎難下

胡老師工作室,在名師光環的利益驅動下,得拿出工作室工作的成績單啊!否則是會被問責的吧!在這個資源共享的時代,拿來可以,但是出處要標明。就像寫畢業論文,參考文獻得要公示。但是都說學識不夠,德行彌補。可就是這個外表詩書文藝女青年,德不配才,才不根深,在利益的驅使下,騎虎難下。都說“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她吃的是蜜糖,怎麼可能甘願吐出來呢?一步步將自己推向深淵,也是過分看重名利,丟了面子,也失了裡子。

3.光環耀眼,評審不嚴

此光環不但社會經濟效應豐厚,行政效應也極為光彩。扣著這樣一頂高帽子,沒有點成績也難辭其咎。於是帶著假面具,演好一齣戲。哪知舞臺的戲還可以落幕,迴歸現實。可人生這部戲,一旦走上了,就沒有回頭路。於是鋌而走險,繼續扮演專家、學者、名師的角色。不知這教育部門是怎麼評判此人的名師身份的?依據什麼標準判定此人為名師的?評審不嚴,讓其一次次順利通過,最終害人害己。

4.德不配才,令人唏噓

德才兼備才能更好的服務社會,有德無才也能在自己的領域上服務社會,無德無才或是德不配才,只能給社會造成危害,結果令人唏噓。這也是社會從事腦力勞動者的一個普遍現象,都說天下文章一大抄,當今這個浮躁的社會,能潛心學習搞科研的人能有幾個?理工界科研實實在在應用於生活,看得見摸得著,創新顯而易見。那麼文史類的科研,對於精神層面的理論指導,又有幾人是創新的,教育還是那個教育,理論還是那個理論,方法還是那個方法,只不過換了一個人,換了一種說法而已。有誰敢大言不慚的說,我是文史專家?不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模仿實踐來的嗎?這個專家含金量不高。

二、怎麼避免類似事件的發生

1.嚴格名師考核機制

目前名師的判定沒有統一標準,講幾堂優質課,寫幾篇論文,為自己出書立傳就是名師了嗎?名師的真實水平怎麼去考量?我認為應該去一線,真正的摸根刨底,探知名師成績的真實性。

2.削弱名師的社會經濟效應

名師就在一線當老師好了,是名師說明你水平高,多影響影響自己的學生,比四處遊學,講座,提高知名度來得實在。真想擴大社會效應,影響帶動更多的人,喚醒大家的思維,公益性的活動可以參加,但還是少參加。這樣的名不要也罷。

3.鼓勵名師與行政待遇等同,但不建議名師從政

有一部分人適合當名師,愛生如子,喜歡在一線跟著學生一同成長,不脫離教育本職工作。他們不善於從政,也不屑於帶著領導的帽子,假面的生活。這部分名師就適合搞教研。那就給他們跟校長一樣的待遇,不必從政,掛著名不做事。我認為脫離學生的名師,都是假冒偽劣產品,名不副實,不能稱其為名師。一個真正的名師,就看他是不是依舊從事教學活動,是不是在一線工作。

望有關部門能重新考量名師標準,嚴格評審制度。也希望有志青年都能實事求是,專注本職工作。勵志當有名有實的名師。胡老師事件就當是一次鐵的教訓,大家引以為鑑吧!


高小陽與語文那點事兒


我來簡單說幾句,胡紅梅這件事情我關注很多天了,但一直沒有寫任何一句話,因為教師隊伍發生這樣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去評論?因為我自己也是教師隊伍的一員,說的越多,總感覺在打自己的臉,每個人都說自己是清白的,總是說別人身上汙點,但我想說如果某人是一坨屎,我們為何還不停地去踩呢?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追名逐利,心浮氣燥是現在每一個行業都在面臨的挑戰,如果非要把胡紅梅這件事情抓住不放,喋喋不休,我反而認為胡紅梅很冤枉,很委屈,大家都這樣幹為何非要抓住她不放?

我仔細想一想,估計還是因為胡紅梅在這個行業太高調了,高調到讓很多人自卑,我們可以想象一下,一個老師如果除了可以教書育人,還可以著書立作,還可以成為眾人的焦點,這種飄飄然的感覺有多少人在躍躍欲試?但事實就很殘酷,99%的老師做不到,於是全國的教師隊伍裡偶爾出現一個負面人物,總是被這99%的人抓住不放,然後將之前所有隱藏的羨慕嫉妒恨一股腦兒的發洩出來,而且還是字正腔圓,滿滿的正能量。

我覺得不管是教師行業還是其他行業,如果誰犯了錯誤,那就按規矩辦事,該處罰的處罰,該退出的退出,大家也無需指指點點,太多的指責只會傷及這個行業本身。社會的正能量是靠正面的榜樣帶動起來的,不是靠罵負面的例子罵出來的,但願此事就此打住,一切歸於平靜,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事情才是對社會該有的貢獻。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美蛙英語


早上起來打開頭條,上邊方框內,第一條內容就是對胡紅梅的處理結果,不用打開我就能猜到,副校長保不住了,接下來涉及的職稱、工資也會受影響,因為人們習慣於痛打落水狗。

胡紅梅,何許人也,怎麼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胡紅梅,深圳龍崗區如意小學的副校長,是個地地道道的小學老師。但看看她的榮譽,你就會知道她不簡單了:

如果不是因為學術抄襲被告跌下神壇,她的前途無可限量。給她惹事的就是後邊這個編著,基本原文抄襲,換個署名,而且成書發表,獲取榮譽和利益。她的行為太過大膽,達到有恃無恐的地步,但是我還要給她叫冤,原因是哪一個名師,不是這麼包裝出來的!

前一段有幸參加一個名師宣講團送教下鄉活動,都是做好的課件,照本宣科,有教學經驗的舉例說明,來證明自己的結論,大家認可,獲得陣陣掌聲,而有的就是甘巴理論,一看就是空談主義者,沒有過實際的教學經驗,兩個小時下來,有的在會場就打起了呼嚕。聽的課能記住多少,有多少經驗能運用到實踐中去,不得而知。

論文抄襲不是什麼新鮮事,我們單位年年搞課題研究,老師都拼命進課題小組,沒有結題證書,不給晉級。中間的過程都是組長下達任務,課題組成員每人完成三篇心得,三篇教學設計,都是上網下載打印上交,完活。三年結題拿證,下一個課題繼續。

所以,我要說的是,明明是一坨屎了,就不要去踩了,而是好好反思,需要怎麼樣遏制,讓老師迴歸課堂專心教書。


元氣女神


很多發表論文的往往都是頭上一句,腳上一句,相互抄襲而成。

胡紅梅不過是撞槍口上了,事實上別的老師也有這種行為。

老師一面講課,每天要關注學生,關注家長,備課、處理班級事務,哪裡再有那麼多的時間去寫論文。

如何去避免相應的事件?還是希望不以論文比較高低,還是靠本人的實力,在生活中踏踏實實幹工作。

但願學校評優秀老師的時候,不要每天總在論文上較勁,看看老師在實際教學的功夫,看看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只要學生贊成,家長認可,教學有成績不就好了嗎?


李治亞文史博客


你這個問題問得很有水平,值得深思。“胡紅梅事件”網絡上炒得沸沸揚揚,來龍去脈我就不再贅述了。

作為奮鬥在教育一線的老教師,我認為“胡紅梅事件”的內在原因是教育界的名利導向——教師職稱評定、名師培養政策導致的。職稱評定和名師培養工程影響著每一位老師。像胡紅梅抄襲這樣的行為在教育界絕不止胡老師一人。只是有的人抄得好看,蓋上遮羞布;有的人抄得不好看,毫無遮掩。而胡老師就屬於後者。下面是某名師收穫的部分名利榮譽:

一.職稱評定決定了老師們必須去追求論文、課題、榮譽、表彰。

有了高的職稱,工資比同教齡要高很多,而且退休了也享受高的職稱待遇,所以評上高的職稱成為老師們的終生追求。

職稱評定要求老師必須有獲獎或者發表論文幾篇,課題幾個,表彰加分,優秀加分。即使上級文件要求不高,多數老師夠得上,但名額有限,到了基層,你必須橫掃千軍,殺出重圍,才能獨佔鰲頭,怎樣殺出重圍麼呢?那就得比別人擁有更多的優秀、表彰、論文、課題等等,那作為想評上職稱的老師,你必須削尖了頭往這裡面鑽。

於是,課也撈不著上了,得去外面賽課,班也沒時間管了,得去整理材料。有的老師為了得獎,私下少不了花心思,拉關係,拜師,滋生不正之風。

你想想,中小學老師,理論水平到底有多高呢?每年都產出,哪來的那麼多思想?像胡紅梅老師這樣的,還要出書,那只有去抄別人的了。抄多簡單啊,拿過來改頭換面就用,有的名師名聲很大,交到上級,都混得臉熟,誰也不會去看看這位名師有沒有抄襲,時間一長,連改頭換面也懶得改了。

二.評職稱的同時,也收穫了名師培養需要的條件,注意,是培養名師。

評上名師,有名利啊!而且利很大!可以到處走穴,一場講座多少錢,一篇論文多少錢,賣一本書多少錢,編一本教輔多少錢,都是錢啊!所以職稱有了,還想走走名師的紅地毯。

名師培養是教育界每年都有的政策,從上到下都有名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圍繞了一群等待培養的準名師。如何才能把名師培養出來呢?繼續賽課、發論文、整課題、得表彰,繼續抄襲,繼續造假。

三.怎樣避免此類事件再次出現?我認為要改變職稱評定標準,或者改變教師激勵政策,取締所謂名師培養工程。

1.改變職稱評定標準,那就需要上級多聽聽普通老師的意見,俗話說“沉下去”。我不知道別的地區什麼樣子,我所在的地區,很多評上中教高級的都不在一線上課,難道職稱不該給認真在教育教學一線的老師嗎?

2.名師培養工程真的沒有必要存在,沉下心讀書教學做學問,就不會去挖空心思抄襲。

不是我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縱觀我國教育史,哪個名師是培養出來的?

孔子、陶行知、李吉林,他們燦若繁星,都是自己真正腳踏實地幹出來的,他們點燃了自己也照耀了別人,你聽過他們抄襲文章嗎?聽過他們造假嗎?

就讓老師們好好努力地幹工作吧!不要讓名利牽著他們走,讓學生說話,讓時間說話,讓歲月說話,大浪淘沙,是名師,自然會橫空出世!

如此,沒有名利誘惑,自然就沒有不擇手段的抄襲和造假;如此,受益的是千千萬萬學生!

今天借您的問題,一抒胸臆,歡迎交流!


您好!我是敏學,一線教師,喜歡評說教育教學現象,樂於分享語文學習方法,歡迎關注敏學課堂!


敏學課堂


對於胡紅梅事件我有點不太一樣的看法,當然,同情是說不上的,事實上這僅僅只是教育系統內的處分,後續是否還會有被抄襲的作者以及認為自己被欺騙了的讀者、聽眾等等會追求其責任這就是另外一回事兒了。

我這裡要說的是“一個巴掌拍不響”的問題。

為什麼要說這個問題呢?

因為我覺得在大家一面倒地去“破鼓萬人捶”的時候,我們還是應該分析一下是什麼讓其“走紅”的。

是因為“抄襲”嗎?

在曝光之前,顯然絕大多數人恐怕並不清楚這些事情。

她之所以走紅,除了宣傳的問題之外,最重要的是因為她的的確確在一些事情上做得非常突出,我們絕對相信在她的諸多分享(包括書籍)中不但幫助一些學生,也幫助了一些學生的父母甚至是一些教師!

這也是客觀存在的吧?

她之所以曾經受到過如此眾多的歡迎、認可甚至是新人,無疑是因為她本身也是有一定的能力,而且還是比較強的能力,而最關鍵的是很多人在她哪裡得到了很多他們認為很有價值的東西。

而即便是如此,當下的胡紅梅也依舊能夠給很多人帶來非常直接的利益,比如我舉一個非常直接的例子——就是題主的這個題目,本身“胡紅梅”就是最近的熱詞,而很多回答者(也包括我個人)開通了悟空問答受益之後,就會因為回答了這個問題而獲得收益——事實上很多人在此之前對胡紅梅是誰一點也不清楚,但是並不妨礙為了能夠更好地參(獲)與(得)這(收)類(益)話題而集中突擊去了解一下。

站在這個“風口”上,差不多的回答都可能會“飛”起來……

而廣大自媒體就更是如此了,最近關於胡紅梅的自媒體文章相信很多人在查相關資料的時候也都見識過了,不得不說大家為了避免“雷同”所以嘗試通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這一熱點話題。

“胡紅梅事件”的內在原因是什麼?

真的只是因為人們憎惡抄襲嗎?我並不這麼認為,我雖說不上比例來,但是我認為絕大多數的文章(包括回答)不過都是在蹭熱度罷了,而這一行為無疑也使得這一事件越來越熱。

說到底,還是教育圈最近的各種能夠吸引眼球的事件太少了,而比如網課問題、開學問題等等這些話題由於翻過來覆過去能寫得也就那麼多了,能吐槽的也就那些,所以多了之後無論是看的人還是寫得人的多少都會有些“麻木”了。

除此之外,我們還能想到有什麼比較熱點的話題呢?
當然了,我顯然是在混淆視聽——因為這裡的“內在”原因肯定應該是往事件本身或者說胡紅梅本身去引才對。

但是這類分析已經太多了,無論是從榮譽、職稱、抄襲還是其他什麼方面很多人已經解析的足夠全面了。

這類的觀點我這裡就不再拾人牙慧了。

我所說的“一個巴掌拍不響”,一方是胡紅梅本身的輸出(這裡之抄襲之前的)是有市場的,而市場就是另外一隻巴掌;而事件爆發之後,又有一隻“媒體(含自媒體)”巴掌伸了過來……

至於如何避免未來這種事情發生,我想經此一役,很多“胡紅梅”們應該會收斂一些的吧。


但是我還是要說,市場需求是客觀的,今天失去了一個“胡紅梅校長”,但是人們不會失去對這方面內容的需求,那麼接下來如果“胡紅梅”以另外一種形式重新進入教育領域,那些真的有需求的家長們,有多少人會拒絕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