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養殖冰凍災後恢復生產技術措施要點

水產養殖冰凍災後恢復生產技術措施要點

一檢修養殖設施,保障生產正常進行

(一)檢查大棚等保溫設施和充氧、供暖設備,及時清除積雪和結冰,修補被損壞的薄膜,補充加溫所需的燃料和養殖飼料,保證溫室正常運行。特別是要及時做好繁殖場、工廠化養殖基地等養殖設施保溫防凍工作,嚴防“倒春寒”的危害。

(二)抓緊進行冰凍損壞的繁殖設施、電力設施、進排水渠道、漁船及柴油機、網箱、網衣和倒塌房屋等維修和重建工作,做好大水面“三網”養殖設施的防護工作,保障災後安全開展漁業生產。

二做好親本調配和繁殖,確保春季生產苗種供應


(一)查清親本存量。及時查清親本損失數量,根據親本標準及苗種生產計劃,及時補充、調運親本。

(二)強化親本培育。針對持續低溫導致魚蝦親本攝食不佳的情況,加強親本飼養管理,加強營養,補充能量,促進親本正常發育,確保用於春季繁育生產的親本數量和質量。

(三)做好苗種繁育。嚴格按照苗種生產技術操作規範開展苗種生產,保證苗種質量。

三加強疫病監測,做好疾病防治工作


(一)加強災後疫病監測。提高災後疫病防治意識,加大疫病監測力度,特別要做好大宗養殖品種的常規性、多發性疫病的監測工作。

(二)做好防疫物資儲備。預計今年春天水黴病、小瓜蟲病和細菌性疾病將加重發生,要做好水質改良調控、消毒和治療等疫病防治物資的儲備工作。

(三)落實防治措施。一是及時處理凍傷魚蝦,採取有效技術措施,恢復魚蝦體質,降低死亡率;二是及時清除水體和底泥中的死魚(蝦),可採用撒網檢查的辦法,發現後及時清除以免破壞水質,可用沸石粉等池底改良劑或採用生物方法清潔底質;三是進行水體消毒,當水溫回升到10℃以上時,要檢測、調節水質,預防病害發生;四是進行魚體消毒,預防凍害後水黴病等病害的發生,可在水溫升到5℃以上用4%的食鹽水或20ppm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魚體。越冬魚池要保持水溫相對穩定,有條件的應儘量提高水溫,減少小瓜蟲等寄生蟲病害發生。

請廣東、廣西、福建、海南水產技術推广部門儘快成立技術服務專家組,主動做好技術幫扶工作。一是根據本要點,結合生產實際,細化制定適合本地情況的災後恢復生產技術措施;二是將專家組成員名單、聯絡方法通過各種方式告之養殖戶,保證養殖戶得到及時的技術指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