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不會幸福’,這是毒雞湯”你怎麼看?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怎麼會是毒雞湯呢?有儀式感的家庭幸福感更強,對愛的表達也更強烈!比如我從小家裡父母很注重每個節日,還有我們的生日,我們老家是逢重要節日就吃餃子,所以從小每到我和妹妹、爸爸的生日,媽媽就會根據每個人的口味不同包各種餃子,然後再做一桌菜一家人一起熱熱鬧鬧的吃飯;長大之後每逢父母生日或者父親節、母親節我都會給父母準備紅包、禮物,打電話祝他們節日快樂,非常自然的事情;我老公他們家三個孩子,我們老家是同一個縣的,離的不是很遠,他們家沒有任何儀式感,除了中秋節、春節,他們小時候父母沒有認真地給他們過過生日,父母也沒有過過,我公公大男子主義特別厲害,孩子們在他面前都不敢講話,導致現在過節都是我給他們打電話祝他們生日快樂,節日快樂,我老公、他哥、他妹都不好意思說祝爸媽生日快樂的話,他們覺得難以啟齒,好像說這種話很矯情很刻意;但是我跟老公之間還有我兒子之間,是有儀式感的,情人節、生日、結婚紀念日我老公都會送禮物給我,也會說祝親愛的老婆生日快樂,你看,他們不是真正的不在乎儀式感,而是原生家庭沒有讓他們感受到。

去年結婚紀念日,我們都沒支聲,我給老公買了一件他喜歡很久卻沒捨得買的衣服,他給我買了一個我很喜歡也還沒買的包包,收到禮物都很開心。

儀式感絕對不是毒雞湯,而是讓你生活更加幸福,夫妻更加恩愛的潤滑劑!

日子過的那麼平淡,沒有絲毫的波瀾,就會越來越平淡無味








卡卡貓882


我覺得不是毒雞湯!

我們家儀式感很強,所以一家人都是那種很快樂的!也許我說的不太清楚,但是那種感覺不一樣!

我晚上睡覺前,突然想喝水,孩子給我端來水後,我會特別正式的說謝謝!孩子也很開心!

我們家每天的飯菜都是特別正式的去吃,反正咋說呢,幸福感吧!我孩子經常說她覺得她很幸福!

還有很多外人看起來沒必要的儀式感,但是對我來說已經融入是我的生活,合適最好!









蝸牛姐就是我


說真的孩子幸福不幸福,跟家庭教育,和睦程度都有關,像我家,我們是和婆婆一直住在村子裡,離街也就六七分摩托車能到,村子裡大多數都是種果樹,娃爸和娃爺爺在石頭廠上班,經常是上大半個月班,然後和婆婆兼顧家裡果園,我負責帶娃做家務,果園忙罷婆婆就幫忙帶娃,一家一直很和諧,幾乎沒有爭吵,互相體諒,然後孩子就很乖,懂事,偶爾鬧,還會幫忙做家務,這大概就是家庭環境影響的


心悅隨怡


沒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不會幸福,這是毒雞湯。我贊同這句話,那麼下面讓我們共同研究一下。

什麼是儀式感?儀式感是指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別的日子不同,是某時刻與其它時刻不同。比如,孩子過生日,買他買生日蛋糕,唱生日歌,或者我們第一天上班,穿著得體,打扮的乾乾淨淨。這都是儀式感的具體表現。過生日有儀式感,為了讓孩子體會到又長大了一歲,第一天上班穿著得體,為了給同事留下一個好印象,也為自己營造一個好的工作開端。

儀式感不是追求形式,華而不實的東西。評判儀式感最重要的標準時能不能讓人感到內心的富足,偶爾的儀式感可以帶給孩子不一樣的感覺。父母給予孩子的儀式感最常見的是每天上學去的擁抱,還有睡覺前的一句晚安。這樣既可以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關愛,還可以有幸福感。

儀式感可以提升孩子的幸福感,留給孩子一份美好的回憶。家庭中充滿儀式感,亦可以提升家庭的幸福感。不僅孩子需要儀式感,大人一樣需要,對孩子影響同樣重要。父母恩愛有加,儀式感的促進作用可以更加讓孩子知道家庭幸福。

這是我的個人想法,大家可以進行補充。


櫻艾琳


如果幸福需要儀式感來提醒,那還是真正的幸福嗎?我是一個不太注重儀式感的人,在我們家除了家人的生日及國家傳統節日,其他像情人節,聖誕節或是結婚紀念日什麼的都是不過的。

我常跟我老公說的是,我要平平坦坦,細水長流的幸福。當然也不是說儀式感不好,它是個錦上添花的東西,到如果這個儀式感跟我們想要的簡單隨意產生衝突,我就會選擇簡單。

我們家每天一家人聚在一起最多的時候就是在餐廳吃飯,我們也沒有說一定大人動筷小孩才能吃的規矩,就是這麼簡單隨意的吃,說說笑笑,我很享受這樣的一段時光。它不是特殊的儀式,而是每天都要經歷的煙火人生。

聽過一個又禪意得小故事,說一位大師得道前是“挑水,砍柴,燒水”,得道後依舊是“挑水,砍柴,燒水”,不同的是,得道前他挑水時想著砍柴的事,砍柴時又想著燒水,燒水時又想著挑水。到得道後,他挑水就挑水,砍柴就砍柴,燒水就燒水。就是享受並做好當下就好了。

所以我覺得無所謂儀式感,就是感受當下內心真實感受,享受並珍惜正在經歷的每一刻就好。不用刻意追求,幸福自然來到。

就像說媽媽如何平衡事業與家庭?我覺得吧,就是全職帶娃的時候,就好好帶娃,如或有閒暇時間,可以用來做些力所能及的兼職或是學點感興趣的知識。如果是忙於事業,就專注於事業,把孩子交給值得信賴的人,然後抽空給予孩子高質量的陪伴。

無論選擇什麼,都聽從於內心,如果你覺得哪一天哪一刻很重要,就去享受它,不用刻意追求儀式。

幸福來自於內心,當然外在的鮮花或是其它禮物或是用心的準備,確實夢錦上添花。但如果沒有,也不必糾結,只要心到了,幸福也一定會到。


可優咪


還真是個毒雞湯,家庭沒有儀式感,小孩就不會幸福啦!

幸福是一種心境而已!而不是儀式感搞出來的幸福。

生活不過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有儀式感只是為生活增加點小樂趣而已。天天都是儀式感,感覺在裝啊!

儀式感還是應該有的,儀式感是對某人的尊重,對生活的一種態度,其實儀式感每個人家庭都有!

過節日,過生日,遇上高興的事吃一頓等等!

小孩要的是父母的關愛和理解,多站在她的面前為她想一想,多一些尊重,多些瞭解,而不是搞什麼形式主義。

對待生活有儀式感,這只不過是各人的感覺而已,沒有也無所謂,這個只是個人對生活的一種態度而已,這無關大雅的。


關注歷史詩歌的蓉兒


幸福感和儀式感,有關聯也沒有關聯。

對於一個窮困家庭來說,溫飽是主要的。解決不了溫飽,就不要談什麼儀式感幸福感。對於貧苦人家的孩子,一個新書包,一本新課外書,就足以讓他們感到幸福。

但對於一個富裕人家的孩子,新書包新課外書,對於他們來說,已經失去了吸引力。他們會覺得我出國旅遊一次,見到喜歡的明星會更讓他覺得有幸福感。

幸福是內在的,儀式是表面的。很多時候,孩子們得到你的一句誇獎,就會有滿滿的幸福感。

我本人比較傾向於內在。當然偶爾有那麼一兩次形式也可以。



半兩禪心


心理學家說,孩子的童年需要“四種營養”:安全感、存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其實,還有一種重要的“營養”在孩子的成長中必不可少,那就是儀式感。

有儀式感的家庭,養出的孩子才會更自信、有力量,更有讓自己快樂和幸福的能量



指尖COCO


不同意這句話。隨意批判別人的生活方式,是一種不尊重人的表現。愛不愛儀式感,是個人喜好和自由,不必強求統一。我家就不在意儀式感,一切高興就好。心情好,就細緻擺弄,穿起旗袍,鋪上桌布,擺上鮮花,做全套牛排大餐。忙起來,就湊合一下,管它什麼節日,先休息好再說。恰好長輩有喜歡的東西,又想表示心意,就隨時贈,不必等節日。不知道送什麼,也無需太費心,就發個紅包就行,哪怕是過年。說起過年,我爸媽也不強求回老家聚聚什麼的,大家各自趁年假休息透,高興就好。


裳裳而華


這也不全是毒雞湯吧,沒有儀式感確實像缺少了一些什麼。生活寡淡無味。童年樂趣也少了一部分。什麼節都跟平時一樣過?就像去掃墓也不放鮮花,也不打掃墓地?過生日也不吃碗麵?過春節家人也不聚在一起整點好吃的,晚上一起看節目或者放煙火?儀式又不用特別複雜,在特定節日做一點簡單溫馨的符合節日氛圍的舉動就行了。365天,天天一樣過,煩不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