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有35子,為什麼雍正能在“九王奪嫡”的鬥爭中勝出?

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69歲的康熙大帝愛新覺羅.玄燁在暢春園駕崩,而那個喧鬧了大清十年的終極秘密也終於揭曉,到底誰能成為康熙皇帝的繼承人,大清朝的下一代天子?


康熙有35子,為什麼雍正能在“九王奪嫡”的鬥爭中勝出?

老年康熙

步軍統領隆科多宣佈康熙遺囑:四皇子胤禛繼承皇位,是為雍正皇帝。

自從十年前皇太子被廢后,對於皇位的爭奪之戰就打響了。幾個當打之年的阿哥對於皇位垂涎欲滴,滿朝文武紛紛站隊,而一生英明的康熙帝,始終沒有好的手段完美解決。

也許,選擇對儲君之位秘而不宣,一直到殯天時才公之於眾,是康熙想到的最好方法了。


康熙有35子,為什麼雍正能在“九王奪嫡”的鬥爭中勝出?

雍正畫像

那麼,在奪嫡之戰中一向低調的皇四子胤禛,是如何在康熙的35個兒子中脫穎而出,又是如何一一擊敗競爭對手成為下一代君王的?

四十年的皇太子,兩次被廢,史上最慘

皇太子胤礽是二阿哥,生母是皇后,而大阿哥的生母僅僅是一般嬪妃,所以胤礽是實實在在的嫡長子。康熙對他寵愛有加,特別是對他死去的母后非常喜愛,所以1歲的時候就已經立他為皇太子

康熙有35子,為什麼雍正能在“九王奪嫡”的鬥爭中勝出?

《雍正王朝》胤礽

康熙皇帝本人幼年時就失去父母,只有祖母孝莊皇后悉心照顧,所以他十分看重父子之情,並把這種感情全部用在了胤礽身上。

可是,所謂愛之越深,害之越深,康熙的一味溺愛讓這位皇太子恃寵而驕,越來越放縱自己,或許是當了太久的皇太子,或許是受不了這種被人妒忌卻又沒有實權的身份地位,胤礽的行為越來越出格。


康熙有35子,為什麼雍正能在“九王奪嫡”的鬥爭中勝出?

康熙與太子

康熙29年,康熙御駕親征出征噶爾丹,先前為了安撫噶爾丹,皇帝已經把自己最心愛的女兒遠嫁,沒想到最後還是未能壓制住噶爾丹的野心,康熙的心裡面可以說是悲痛又疲憊,生了病,他叫皇太子來陪自己,哪想到16歲的皇太子胤礽對於父親的傷感和倦怠根本無動於衷,毫不關心父皇病容,這無疑讓康熙更加難過和失望。

幾十年後康熙還曾提及此事,說自己包容太子已經快20年了,他還對皇太子的越位行事非常不滿,評價他的行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康熙有35子,為什麼雍正能在“九王奪嫡”的鬥爭中勝出?

康熙巡獵圖

康熙47年,康熙帝帶著太子和幾位皇子以及諸位大臣一起到塞外打獵,在這時發生的一些事讓康熙對胤礽徹底失望了。

巡幸途中,康熙剛滿七歲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康熙用盡各種方法,也沒阻擋胤祄死亡的腳步,老來喪子,一向對兒子們非常慈愛的老皇帝悲痛欲絕。

而其他皇子對於皇十八子的逝去似乎不太關心,特別是皇太子,更加是不管不問,依然我行我素。這讓康熙非常氣憤,他把皇子召集起來,對他們大發雷霆,特別是對他最期待的皇太子,罵的最狠。

皇太子胤礽心中惶恐不安,他此時做出了一件埋葬自己命運前途的事:夜間,他竟然偷偷摸摸到康熙的帳篷前,從縫隙裡窺視康熙的動靜,這事很快被康熙得知,他迅速召集所有皇子大臣,聲淚俱下的歷數胤礽的忤逆之處,宣佈廢除他的皇太子身份,將他圈禁起來,並昭告天下。

這雖然只是胤礽的第一次被廢太子之位,但他在康熙心中造成的裂痕是不可磨滅的,他的未來基本上已經與皇位無緣了。

康熙有35子,為什麼雍正能在“九王奪嫡”的鬥爭中勝出?

皇太子被廢之後,朝局更加複雜,大阿哥和八阿哥又開始對太子之位發起衝擊。或許是考慮到對政局的穩定,康熙決定復立二阿哥胤礽為太子。

按照常理,以康熙的英明果斷,他不會做出這樣的反覆之舉,主要原因是在大阿哥府裡發現了詛咒皇太子的巫術,讓康熙認為皇太子的行為是被詛咒所致,所以疼愛了太子四十年的康熙還是決定原諒太子,而做出這等卑鄙之事的大阿哥自然永遠退出了儲君之爭,被圈禁終身。

然而,太子被廢而復立後,行為更加瘋癲,甚至有謀逆篡位之舉。當然,這些都是清史所寫,此時的太子早已喪失了曾經的支持和威信,或許受到了各方勢力的攻擊和誣陷,也未嘗沒有可能。

僅僅半年之後,太子再次被廢,被軟禁在紫禁城鹹安宮,直到雍正二年,51歲的胤礽去世。


康熙有35子,為什麼雍正能在“九王奪嫡”的鬥爭中勝出?

皇太子胤礽這一生,是極其不幸的,他能當四十年的太子,說明本身德行、能力不會有太大的問題,之所以後面生出這麼多是非,把他說的如此不堪,以筆者愚見,他不過是奪嫡戰爭中的犧牲品罷了。成者為王敗者為寇,史書畢竟是獲勝者留下來的。

八賢王胤禩,康熙眼裡他的仁德都是假象

八阿哥胤禩自幼就受到康熙的喜愛,他自幼聰慧,待人親切隨和,精於人情世故。17歲那年胤禩就被封為貝勒,同時被封的皇四子、皇五子、皇七子中他最年輕。


康熙有35子,為什麼雍正能在“九王奪嫡”的鬥爭中勝出?

《宮鎖心玉》八阿哥胤禩

八阿哥的出身比較卑微,他的母親甚至沒有資格親自撫養皇子,所以他從小被過繼到大阿哥的母親惠妃那裡長大,因此,胤禩少了很多皇子身上常有的飛揚跋扈之氣,而是更加懂得忍辱負重,就連康熙的哥哥裕親王也經常誇他“心地好,不務矜誇”。

胤禩的人源極好,不但皇長子、皇九子、十子是他的親信,就連四阿哥胤禛的同母弟弟皇十四子胤禵都和他交好,滿朝文武中也有很多都是他的粉絲。沒想到,這好人緣反倒成了胤禩的失敗之源

皇太子第一次被廢之後,皇長子看自己沒什麼希望了,開始舉薦八阿哥胤禩,還說有個會看相的老神仙張明德說胤禩有帝王之相,這位“豬隊友”的行為惹得康熙勃然大怒,對於胤禩也有了防範之心。

而且太子被廢后,康熙安排八阿哥胤禩當主審人,或許就是看中他一向仁德,希望給皇太子留條活路。沒想到胤禩在審理時完全拋棄了仁義道德的假象,辦起案來心狠手辣毫不留情,挖掘了皇太子好多無名之罪,這讓康熙徹底寒了心。


康熙有35子,為什麼雍正能在“九王奪嫡”的鬥爭中勝出?

《宮鎖心玉》八阿哥只會談情說愛

康熙想復立太子時,曾召集朝中重臣詢問,康熙皇帝說廢太子之後,自己夢見了已經死去的孝莊太后和皇后,她們“顏色殊不樂”,而廢太子經過多日調治,已經比以前好多了,沒想到佟國維、馬齊、阿靈阿、鄂倫岱等等重臣聯名推舉八阿哥當太子。

康熙沒想到八阿哥的人脈如此之光,這也觸動了他心底的那條紅線:結黨營私

康熙一生最恨黨爭,而此時奪嫡心切的八阿哥胤禩周圍,顯然已經形成了一股黨派勢力,這是康熙帝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康熙乾綱獨斷,復立太子,穩定朝局。

正因為胤禩過於注重人際關係,所以形成了一個不可小視的勢力圈子,可是聰明反被聰明誤的他,沒認識到自己的影響力已經對康熙本人造成了對峙的局面,這也是出於權力頂峰的皇帝所不能容忍的。

康熙評價八阿哥曾說:“胤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朕素所深知。其黨羽早相要結,謀害胤礽,今其事旨已敗露。”這幾句話說完,就註定八阿哥此生不可能再登上皇位了。


康熙有35子,為什麼雍正能在“九王奪嫡”的鬥爭中勝出?

張廷玉評價胤禩


八阿哥到底是不是真正的八賢王,他的仁義道德是出自真心還是有心作假?歷史已去,我們未必能完全窺探,只是他的人脈確實太廣,其勢力範圍對於康熙造成了衝擊和不快,這是不爭的事實。

皇十四子胤褆,雍正是不是搶了他的皇位?


康熙有35子,為什麼雍正能在“九王奪嫡”的鬥爭中勝出?

十四阿哥胤褆

皇十四子胤褆是雍正同父同母的弟弟,但是他卻一直都支持皇八子胤禩。

皇太子被廢的時候,大家都推薦皇八子胤禩當新太子,而皇上對此非常反感,對胤禩厲聲斥責此時十四阿哥胤褆挺身而出,出演頂撞康熙,氣的康熙差點揮劍斬了他,其脾氣火爆可見一斑。

康熙五十七年,十四阿哥的人生突然走向頂峰,當時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拉布坦出兵進攻西藏,胤禵被任命為撫遠大將軍,封大將軍王,並以天子親征的規格出征。

胤禵出征之時,康熙帝還降旨給青海蒙古王公,說:“大將軍王是我的兒子,也是一名良將,深知兵法,你們要嚴格遵守大將軍王的命令,就跟看到我的命令一樣。”“惟應和睦,身心如一,奮勉力行。“

由此可見,皇十四子在康熙心中的地位很高,這似乎是給朝野上下放出信號,皇十四子正式加入太子候選人俱樂部,而此前已經自知奪嫡無望的八阿哥胤禩,也轉而大力支持胤褆。

而當康熙死時,皇十四子卻在外作戰,而近水樓臺的皇四子胤禛卻登上了皇位,這讓後世議論紛紛,都說是雍正設法搶了胤褆的皇位。


康熙有35子,為什麼雍正能在“九王奪嫡”的鬥爭中勝出?

康熙遺詔真跡

有人說,康熙遺詔原文寫的是“朕十四皇子,繼承大統”,雍正偷偷把“十”改成“第”,進而暗殺了康熙,自己登基當了皇帝。這種說法來自於哪?是當時清朝末年反清復明的義士所寫,實在不太可信。

另一種最常見的說法,是說

將“傳位十四子”改成“傳位於四子”,這種說法也只是野史之言而已。要知道,滿清遺詔是用滿文、漢文、蒙古文三種語言寫成,怎麼改?何況當時官方稱呼都是“皇某子”,沒有直接稱作四子、十四子的。

康熙有35子,為什麼雍正能在“九王奪嫡”的鬥爭中勝出?

遺詔中寫著:皇四子胤禛

還有說雍正完全編造了康熙遺詔,這種說法既無法證真,也無法證偽,就算雍正本人也只能無可奈何吧。

皇四子胤禛,不爭之爭,還有個好兒子

用現在的話說,皇四子胤禛算得上低調有內涵。

他非常懂得韜光養晦,曾自稱“天下第一閒人”,與各位兄弟都相處良好,實際上各位皇子都沒有把他當做是最大的競爭對手。

康熙有35子,為什麼雍正能在“九王奪嫡”的鬥爭中勝出?

《雍正王朝》皇四子胤禛

在奪嫡的黨爭之中,胤禛其實從來沒表現出明顯的黨派身份,他並沒有大張旗鼓的支持誰,更沒有落井下石的反對誰,他的宗旨就是踏踏實實為康熙辦事,老老實實當孝順兒子。

這種不爭而爭的策略,可以說深得老皇帝的心。

康熙有35子,為什麼雍正能在“九王奪嫡”的鬥爭中勝出?

當然,說他不爭,只是表象,他沒有采用拉幫結派、籠絡人心的方式去爭,而是通過表現純孝的方式,對於老皇帝處處噓寒問暖,關切備至,並且從來不提起儲君位置之事,讓康熙對他放下戒心。而在政務上,他也提出比較激進的政治方針,主張整頓積習、振作有為,與皇八子的仁義治國的方針正好相對立。

在人脈上,他並沒有像皇八子那樣廣結善緣,但是他掌握兩個最關鍵的人物,一個是駐紮西北、對於對外戰爭有關鍵作用的封疆大吏年羹堯,另一個人就是穩定京城局勢、手握兵權的隆科多。事實證明,兵不在多而在精,這兩個人顯然對於雍正登基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康熙有35子,為什麼雍正能在“九王奪嫡”的鬥爭中勝出?

年羹堯畫像


還有更重要的一點,胤禛的兒子弘曆深受老皇帝康熙的喜歡,小時候就被康熙接到宮裡親自教育,當時康熙有那麼多兒兒孫孫,像弘曆這樣的待遇可是絕無僅有的。

康熙有35子,為什麼雍正能在“九王奪嫡”的鬥爭中勝出?

幼年弘曆

為儲君之位操碎了心的康熙,叫來大學士張廷玉,問他的意見,張廷玉沒有像別的大臣那樣細細分析各個皇子的優劣,他只說簡簡單單的三個字,“

好聖孫!

弘曆5歲開始到10歲結束,都在宮裡和康熙住在一起,可想而知,天真又聰慧的弘曆給年邁的老皇帝帶來多少天倫之樂,深受皇子奪嫡之苦的康熙看到弘曆是多麼喜歡,而皇四子胤禛本人也比較優秀,再加上下一代皇帝人選弘曆又深受康熙喜愛,這一下子兩代皇帝都搞定了,多划算的買賣。

所以,雍正帝能登上皇位,實在是大勢所趨,帝心所向。

那麼,後世為何對雍正繼位有那麼多流言蜚語呢?我想,原因無非有三:

1.雍正登基後嚴懲貪汙腐敗,破壞了很多人的既得利益,受到了很多大臣和貴族的嫉恨。

2.九子奪嫡之戰持續了十幾年,各大派系早已建立,失敗者自然不甘心失敗,所以暗自造出種種故事來詆譭雍正。

3.晚清時候反清復明的口號很多,很多人開始編造故事,說雍正偷改遺詔的,說乾隆是漢人之子的,編的有鼻子有眼並且極其富有傳奇色彩,所以在野史小說中流傳至今。

事實上,所謂的“康乾盛世”,人們往往忽略了中間的雍正。雍正是清朝難得的好皇帝,他承上啟下,勵精圖治,並且十分勤政,在位僅僅13年,光是批閱奏摺寫下的批註就有1000萬字,終於把大清治理成太平盛世,而他那幸運的兒子乾隆帝,登基之後就只剩下享福了。


康熙有35子,為什麼雍正能在“九王奪嫡”的鬥爭中勝出?

雍正批閱的奏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