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能無心,便是究竟

今天繼續學習《傳心佛要》

黃檗禪師講:

“恆河沙者,佛說“是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牛羊蟲蟻踐踏面行,沙亦不怒;珍寶馨香,沙亦不貪;糞尿臭穢,沙亦不惡”。此心即無心之心。離一切相,眾生諸佛更無差別。但能無心,便是究竟”。

這裡用沙來比喻我們的佛性。所謂“沙諸佛、菩薩、釋、梵諸天步履而過,沙亦不喜”,分明是告訴我們:當我們通過學佛,知道了佛、菩薩、釋、梵諸天等諸相時,要心不動搖。當你真正認識了本性就應該明白,心生則種種法生,一切都是我們真心的變現,佛也不可得,菩薩也不可得,乃至釋、梵諸天統統不可得,凡有念想,即與道相悖。這個“念想”,就是執著。

很多人接觸佛法了,張口就是要成佛、要成菩薩,內心執著的很,這就和沒有學佛完全一樣。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你沒有學佛時,執著於名利、貪念;現在學佛了又執著於成就佛菩薩,無非是把執著的對象轉換了一下,還是不離執著,這樣的話,學佛的道路就走偏了,和沒學佛時,沒有什麼不同。

我們的佛性本來如如,這個靈明的靈知,光明常耀,遍照一切,牛羊蟲蟻踐踏面行,真心亦不怒;珍寶馨香,真心亦不貪;乃至糞尿臭穢,真心亦不惡。這個真心,就是無心之心,離一切相,這就是慧能大師所說“見相離相”的真實含義。我在這裡加了一句“靈明的靈知,光明常耀,遍照一切”,就是要告訴你,這個靈知就是我們的佛性。所謂“光明常耀”就是安住於此而不忘失,一切時、一切處都不要忘失,就是“遍照一切”。所以,黃檗禪師才接著說“但能無心,便是究竟”。

這樣說,很多人還是很糊塗,這就證明還沒有認識本性。因為以上言教是說給明心見性者聽的,沒有見性,沒有體悟,當然是糊里糊塗。真正認識本性了,特別是有體悟了,聽到這樣的言語就像拉家常一樣非常親切。

但是,還不知道什麼是本性、沒有明心見性的人,也不要失去信心,我們每天說這些,就是要引導你認識本性,而且用最普通的語言直接指示給你,只要用心瞭解,都會明白的。如果個別人因緣時機未到,怎麼也不明白,那就選擇一個切合自己的法門,一個身心投入進去,最後也能明心見性,都是一樣的,結果沒有什麼不同。就怕你懶散,搪塞光陰而不努力,那就壞了,永遠也不會有出頭之日。

至於選什麼法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只要攝心就好。假如唸佛對你來說很攝心,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口唸耳聞,直念下去,妄想很少,那就堅持念下去,一門深入,努力精進,沒有不成就的,怕就怕你三心二意,今天修修這個,明天修修那個,或者妄想紛紛,不能專心,那就永遠沒有希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