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常用名詞術語(十二)


中醫常用名詞術語(十二)


耳柱

位於鼻的中央部,在“下極”的下方,鼻尖的上方。又稱“下極之下”、“鼻樑”。 古人認為望診此處作為診察肝病的參考。指位於左,右兩鼻孔之間的鼻中隔部份。

鼻準(準頭、面王)

即鼻尖部,俗稱鼻尖。古人認為望診此處作為診察脾病的參考。

明堂

即鼻的別名。古代的人體經脈孔穴圖稱為“明堂圖”或“明堂孔穴圖固”。

畜門

即外鼻孔。

鼻隧

指鼻孔內的鼻前庭部份及鼻腔內通道。一說是指外鼻或鼻翼部。

方上

即鼻尖兩旁的鼻翼部。古人認為望診此處可以作為診查胃部疾病的參考。

人中(水溝)

在鼻下方、唇上方的皮膚縱溝(鼻唇溝)。古人認為望診此處 以診察膀胱和子宮(即子處)的疾病。穴位名。位於唇溝的上1/3 處與中 1/3 的交界,屬督脈經。

承漿

在下唇中央部下方的凹陷處。穴位名,即位於承漿的正中央,屬任脈經。

指上唇與下唇在左、右側口角會合的部位。也有將唇的四部分都稱為吻的。

俗稱牙肉,即包附於牙齒根部的口腔粘膜等組織。

中醫常用名詞術語(十二)

耳廓(耳輪)

指在外耳道以外,全部耳殼的統稱。

蔽(耳門)

即現代所稱的耳屏。相當於外耳孔前面的小球狀突起部份。

耳門

參見“蔽”條。穴位名,位於耳的前方,相當耳屏前方的凹陷部,屬手少陽三焦經。

指耳廓根部前面附著在側頭部的邊緣。

位於頸的前上方,相當於頦(音孩)部的下方,結喉的上方軟肉處

結喉

位於頸部前方正中向外突起的部份;相當於喉頭的甲狀骨處。男性的結喉突出,女性的結喉不甚明顯。

頸骨(天柱骨)

即解剖學上的頸椎。共七節,位於後頸部。上連顱骨,下接胸椎。

胸膺

即前胸部。

膺(膺中、臆)

在前胸部兩側的肌肉隆起處,相當於胸大肌的部位。

上橫骨

指胸骨上端的胸骨柄切跡部份。其外側連接鎖骨。

缺盆

位於兩側前胸壁的上方。鎖骨上緣的凹陷處。穴位名,位於缺盆部的正中央,屬足陽明胃經。

[骨舌]

指在肩部內側,鎖骨的外端部份。指在胸骨上方鎖骨的內端部份。 ◎(按:[骨舌]為一個字)

柱骨(鎖子骨、巨骨、缺盆骨)

位於前胸部的上方。現代稱為鎖骨。

膻中

在前胸部正中,左右兩乳的正中間的部位。穴位名,位於膻中部的中 央,屬任脈經。

[骨褐]骬

[骨褐]與骬,音義同。指“鳩尾”或“蔽心骨”,位於胸骨體的下方,即解剖學上的胸骨劍突部分。前胸部骨骼的總稱。 ◎(按:[骨褐]為左邊一“骨”字,右邊取“褐”的右邊旁)

在胸部的下方,相當橫隔膜以下的部分,其中在臍以上的部分叫做“大腹”,臍以下的部分叫做“小腹”或“少腹”(一說以臍的兩旁為“少腹”)。

神闕

即肚臍的別名。穴位名,位於臍部的正中,屬任脈經。

橫骨

又名“下橫骨”、“蓋骨”。即解剖學上的恥骨。指舌骨,位於舌根部的小骨。

穴位名,位於恥骨前聯合上緣的正中點向左右旁開五分處,屬足少陰腎經。

曲骨

位於“橫骨“的中央部。相當於恥骨前聯合部。

穴位名,位於恥骨前 聯合上緣的正中點,屬任脈經。

會陰

又名“篡”(音竄)、“下極”、“屏翳”,在外生殖器的後方、肛門前方的部位。穴位名,位於會陰部的正中央,屬任脈經。

毛際

指男性或女性外生殖器上方有陰毛的部位。

氣街

又名“氣衝”,即小腹部下方、股部上方交界處的鼠蹊部(腹股溝部)。 即人體內氣的運行徑路。《靈樞.衛氣篇》稱六府(《甲乙經》作“ 六經”)、頭部、胸部、腹部和下肢等處都有氣街。

二陰

即前陰和後陰的總稱。包括外生殖器、尿道外口及肛門等部分。

前陰

又稱“下陰”。指男,女外生殖器及尿道的總稱。

後陰

即肛門部。

產門

指婦女的陰道外口,又稱為“陰戶”。

子門

即子宮外口。

指腋下、脅上空軟部分。

季肋(季脅、軟肋

又名“橛肋”,相當於側胸第十一、第十二肋軟骨部分。

[月少](音秒)

位於側腹部,相當於第十二肋軟骨下方,髂嵴上方的軟組織部分。

軀幹部的後面,包括後胸部,腰部及骶部的統稱。

指脊椎骨而言。中醫書所指的脊,多從第一胸椎棘突開始向下數至第四骶骨棘突,共二十一節(包括胸椎十二節、腰椎五節、骶四節)。

膂骨

脊椎骨的統稱。指第一胸椎棘狀突起而言。

指後胸部的第十二肋骨以下與骼嵴以上的軟組織部分。

膂(膂筋)

指在背部,脊椎骨左右兩側的背部肌肉群。

中醫常用名詞術語(十二)

交骨

指骶尾關節部。在婦女分娩時,這一關節可被動地作的活動,使骨盆下口張大。如果這一關節活動有障礙,可影響分娩,產科上叫“交骨不開 ”。一說即婦女的坐骨。

尾閭

又名尾骶、骶、骶端、橛骨、窮骨,位於脊椎骨的最下段, 上連骶骨,下端遊離,在肛門的後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