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幹部才是好乾部

什麼樣的幹部才是好乾部

圖丨抗大校風

文丨白雲先生

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

毛主席有句名言是這麼說的: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可見,無論是搞經濟還是打仗,只要領導層的決策和路線是正確的。接下來主要就是要幹部來發揮決定性的作用了。

這一點,對於任何組織來說,都是如此。打仗需要有人帶兵,帶兵的將領是幹部。治國理政,需要人治理各級政府,這些官員就是幹部。做企業,需要有人帶領員工,完成企業的經營目標,這些職業的管理者,就是幹部。任何組織離開了幹部,就如同人的身體離開了臟腑。沒有臟腑的人,或者臟腑很虛弱的人,他的心臟和肢體再強大,他這個人整體上也是虛弱無力的。

在兵書《三略》中也非常精闢的指出過,軍事鬥爭的核心就是四個字:任賢擒敵。通俗的講,就是找到能打勝仗的好乾部,來克敵制勝。

那什麼樣的幹部才是好乾部呢?如何識別好乾部和壞幹部呢?幹部都有哪些不同優劣級別的類型呢?對於這個問題,孔子做過非常精彩的回答。

先交待一下週朝時期的社會背景。在周朝時期,國家的最上層是天子。天子下面是諸侯,諸侯下面是卿大夫。卿大夫下面是士,士下面是庶民。天子擁有全天下的所有權和管理權,是天下最大的大老闆,還是其他各級所有小老闆的總老闆。諸侯和卿大夫都有封地,而且封地能世襲,用現在的話來說,諸侯和卿大夫,他們也都是老闆。士是沒有封地的,他們不是老闆,他們就是當時的職業管理者,一輩子輾轉各大公司求職,如果立了大功,以後就會有封地,才能從打工的變成老闆。那時候的士,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幹部。或者是職場上所講的職業管理者。

士下面是庶民,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庶民就是基層員工,負責幹活做具體的事情的。庶民出身的人,要想出人頭地,就只能好好讀書,先成為士,做一個優秀的管理者,然後立功獲得封土,最後才能做老闆。

管理學這個詞,現在很時髦。但是大多數人的人,都不理解管理的本質。什麼叫管理學呢?管理學的起源,是為了培養士人,讓他們學成入仕做官,管理國家。這門學問,就是現在俗稱的管理學。什麼是管理者呢?管理者的本義,就是入仕做官的士人。做官是什麼人都能做的嗎?不是的。它需要專業的系統訓練。等學好了,才能去做官。也就是學而優則仕。學不好的,還得回家接著種地,或者幹些其他的營生。

孔子當時開辦了一個士人培訓學校,也就是一所幹部培訓大學。這個學校,和後來的抗大,性質是類似的,都是為了專門培養幹部,培養職業管理者的。孔子做這個事,做了有幾十年,他是這個領域裡面千年一遇的大宗師。所以他對幹部的分類評級,對幹部培訓,幹部管理這些事的見解,是非常專業的。我們來看看,孔子是怎麼說的。

孔子眼裡第一流的幹部

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

子曰:“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子貢問孔子:“什麼樣的人,才算是好乾部呢?”

孔子說:“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他都很得體、有分寸、守規矩;不會逾矩無恥。他總是能夠基於正確路線做出正確方案。無論君王派遣他去哪裡做什麼事,他都能把事情成,輸出正確的結果,不辱君命。這樣的幹部,就可以說是一個一流的幹部了。”

我們來拆解一下孔子眼裡一流乾部的基本素養:

1、能理解組織的全局,清楚組織的約束邊界。

2、能理解正確的路線,做事不會偏離路線。

3、清楚自己行為的邊界,不會越軌。不會做出無恥之事。

4、懂規矩懂紀律。格局大,視野寬。有主動思考的能力。

5、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心理有譜,懂得怎麼做事。

6、既不越界,又能把事情做成的能力。

7、忠於組織,服從指揮,能領會上級的意圖,並把上級的命令貫徹執行下去,輸出正確結果。

8、超強的通用管理能力,不管什麼地方,不管什麼事務,都能勝任。能打硬仗,能打勝者。

9、能參與治國理政,管理國家層面的政事。

10、對結果負責的能力。一定能完成任務。有仁心,既能愛人,也能成事。

11、能力可以勝任國家級幹部,省部級幹部,也就是說,能受命於君王,為中央或者為諸侯做事。

按照孔子的標準,大家可以對照一下,自己是不是一個好乾部,或者自己有沒有潛質,以後能成為一個一流的好乾部。從現實中看,光這個行已有恥,大多數人都是做不到的。

在現代管理學中,人們喜歡把一個員工的基本素養,分成兩個維度,一個維度是價值觀,另一個維度是績效。實際上呢,這只是在原理上,暗合了孔子的思想,所以才能在實踐中有效果。行已有恥,這是價值觀的維度。不辱君命,這是績效的維度。現代管理學,把績效考核制度,弄的那麼玄乎,實際上孔子用八個字就講清楚了。

孔子眼中的二流乾部

曰:“敢問其次。”

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

子貢又問:“那二流的幹部是什麼樣的呢?”

孔子說:“宗族裡的長者,都稱讚他孝順。周圍的鄉親們,也都說他是個好人。”

我們來拆解一下,孔子眼中二流乾部的基本素養:

1、能做到基本的孝悌。

為什麼孔子對孝悌看的這麼重要呢,因為這是在任何一個組織裡面,管理者最基本的素養,孝則不忤逆上級,悌則能仁愛同事和下級。管理者的天職,就是連接上級和下級,接受上級的命令,組織下屬,完成一個既定的任務,給出一個符合預期的結果。

如果一個管理者連上級的命令都不聽,對待同事和下級,也都是橫眉冷眼飛揚跋扈的,他顯然是無法領導一個團隊的。這種孝悌的管理者基本功,怎麼訓練出來的呢?孔子認為,要從家庭這種小規模組織裡,就得開始訓練。如果一個人,在家裡都不聽父母的,對自己的兄弟姐妹也不友愛,這樣的人是無法訓練成為專業的士的。

所以,孝悌不是簡簡單單的一種家庭關係,而是職業管理者的基本功。必須得對上級要忠,對下級要愛,這樣一個組織,才能通過通過專業的管理者,連接和凝聚起來。才能成為一個強有力的組織。反之,如果對上級的命令不聽,對下級沒有愛心不負責任,這個組織會飛快的分崩離析。

孔子說,吾道一以貫之,忠恕而已。忠,是指對上級要忠;恕,就是要設身處地的為下屬著想,設身處地的為人民著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在公司層面,也是如此。孝悌忠恕的道理,並不是大家平時理解的那樣,只是家庭管理的市井小智慧,而是背後有著深刻的內涵。

《論語》這本書,絕非是很多人理解的那樣,只是講世俗智慧的書,它是講怎麼做管理者的書,教幹部怎麼治國理政的書,這本書的義理深不可測。

試問孔子眼裡這樣的二流乾部,現在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們現在的社會為什麼專業的管理者比較奇缺呢?因為齊家這一關,通過家庭這個小組織,來系統的訓練一個專業的管理者,這一環節消失了。所以,現在的管理者,大多數都是直接不讀小學,直接從幼兒園跳到大學裡面去讀書。

一個家教失敗的人,無論如何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管理者的。並且,一個優秀的管理者,一定是一個家教有方的人。

2、只能管理中小型組織。管理能力的上限,是一個宗族,和一個鄉。

古代五百家為黨,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合而稱鄉黨。如果一家有十口人的話,那麼差不多就是可以管理五千到十二萬人。放到現在,這樣的一個二流乾部,可以管理我們的一個鄉鎮。或者管理一個員工十幾萬人的巨型企業。

3、有非常良好的組織關係連接能力。對上禮敬,對下親仁。

4、能理解規則,良好的遵守規則的能力。

5、有良好的溝通能力。

6、是一個能按照規則,能對組織輸出主動驅動力的人。

7、具備按照既定規則,輸出解決方案的能力。

8、做事情,心裡有譜。

9、對結果負責的能力。

孔子眼中的三流乾部

曰:“敢問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子貢接著問道:“三流的幹部是怎樣的呢?”

孔子說:“這樣的人沒有規則,言行不合理不適宜,對事情心裡沒譜,想一出是一出,不管什麼是自己說的話,還是別人說的話,都會聽信。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也不管結果好不好。遇到事情,不經正確的理論和路線的指導,就喜歡摸著幹,幹著摸。既淺薄又固執,自以為是,這樣的幹部,就是一個小人。不過這樣的人呢,執行力上還行,單看脖子以下的話,也是勉強可以當作幹部來使用的。”

我們來拆解一下,孔子眼中的三流乾部,所需要的基本素養:

1、脖子以上部分的能力為零。

2、沒有理論能力。

3、不理解規則,不理解組織。

4、會犯價值觀的錯誤,和路線的錯誤。

5、缺乏正確的理論做指導,來判斷言行是否合理的能力。

6、只能具體做事,沒有變通能力。

7、脖子以下的部分,執行力還行。

8、能給出一個可能非常壞的結果。

我們現在的管理學,喜歡講執行力,認為執行力強的人,就是一個好乾部。而實際上呢,只是單純的執行力強的幹部,在孔子眼裡,這樣的幹部,頂多只是一個三流乾部。如果從脖子以上看的話呢,這樣的幹部,實際上只能是一個小人。注意,在很多語境中,小人並不是罵人話,而是說不能做管理者,只能做基礎工作的基層員工。

一個組織裡面,如果找了一堆執行力為王,但是做事不帶腦子的人,這個組織還是挺危險的。因為他們雖然執行力還行,但是他們會犯價值觀的錯誤,和路線的錯誤。

現在的管理學,喜歡講什麼所謂的決勝執行力,執行力為王的管理理論,不管理論路線對不對,也不管後果會怎樣,先摸著幹了再說。這在孔子看來,其實就是一群做事不帶腦子的三流乾部的菜雞互啄。

孔子論三流乾部的這段話,經常被人誤解和困惑。因為孔子也說過,“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那孔子到底是讓人守信,還是不守信呢?實際上,這兩個地方並不矛盾。人而無信,講的是守信的意思。言必信,則是指,一些人不管聽什麼話,或者自己說了什麼話,都認為是正確的,並且還按照不經省察的方案去做事,以至於出現錯誤的路線、錯誤的行為和錯誤的結果。這兩個地方的區別,大家一定要注意區分。

孟子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這樣的才是做事帶腦子的好乾部。不管是自己還是別人,不聽誰的,只聽對的。不管是什麼事,不依著別人或者自己的意見來做,只按照對的方法來做。什麼才是終極的正確呢?天地之理就是最正確的,天下蒼生就是最正確的,人民的利益就是最正確的。

聽到這裡,可能很多人要說了,那我以後誰都不聽,誰都不信,我就按照我認為正確的方式來做事。其實這還是三流乾部。因為對和錯,是按照符合事實和真理來判斷的,是按照符合天理人心來做判斷的,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觀判斷。能具備強大的智力和洞察力,能夠理解最高的原理和法則,以及懷有一顆至誠至仁之心,做事情能夠還原事情的真實情況,並按照真實情況為前提,按照組織和人民利益最大化的原則,來推動事情。具備這種能力的人,才是一流的幹部。但是這樣的人才是比較少的。

為什麼講實事求是這麼難,因為能理解實事求是這四個字的人,都近乎是一流乾部了。

孔子眼中的四流乾部

曰:“今之從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子貢接著問道:“那現在社會的從政者,你覺得他們怎麼樣呢?”

孔子說:“噫,這樣的斗筲之人,怎麼能算幹部呢,他們怎麼能入流呢?”

我們來拆解一下,孔子眼中四流乾部(不入流的幹部),都有哪些基本的管理者素養:

1、心裡沒有組織,也沒有人民。

2、官僚主義,官本位。心裡只有自己的官位、俸祿、仕途和利益。

3、不忠不義,既不忠於組織,也不忠於人民。

4、心裡沒有規則,沒有規矩。沒有連接上下級的能力。

5、沒有價值觀,沒有原則,沒有道德意識,沒有底線。

6、不要臉,卑鄙下流,沒有廉恥心,什麼事都能幹出來。

7、自私自利,做事以個人利益為中心。

8、做事一切從個人利益或者家族利益出發。

9、沒有對結果負責把事做成的能力,因為他只對自己的利益負責。

10、事情做不成,還利慾薰心,必然的欺上瞞下。

11、這樣的幹部,脖子以上和脖子以下的能力都是零。

12、對組織有百害而無一利。

孔子在回答子貢的話的時候,用了一個語氣詞噫。這個語氣詞,表示非常嫌棄的意思。還用了斗筲之人這樣的蔑稱。意思是說,這種人眼裡只有自己的官位和俸祿。因為古代官員發工資都是發米,這樣的人做官,不是為了君王和天下百姓,只是為了自己每個月的工資,只是為了自己的官位,只是為了自己能夠往上爬,只是為了個人的富貴前程和仕途晉升。這是啥?這就是孔子批判的官僚主義。

可見,孔子對這種四流乾部,有多麼的噁心。但是,現在管理學,所鼓吹的幹部,就是這樣的四流乾部。反制度,反規則,不講規矩,不講道德,不講大局,對上沒有忠誠之心,對下沒有親仁之心。鼓吹個人主義,鼓吹對上叛逆和對下殘忍,鼓吹個人利益之上,鼓吹自私自利,打著自由的名義胡作非為,打著市場的名義謀取私利。甚至還把忠誠這種美好的素養和品質汙名化,認為是不好的東西。

這樣的人如果做了管理者,這個組織,很快就會變成垃圾組織。這樣的組織也會很快遭到失敗。

政治路線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性的因素。既然幹部這麼重要,接下來的問題,就轉化成了,如何培養和管理幹部,如何發現和提拔好乾部,如何發現和肅清垃圾幹部。我們按照孔子的這個四種幹部的分類方法,以及孔子對於幹部培訓和幹部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建立更好的幹部培訓和管理機制,這樣才能將星如雲。還可以很快的識別出來哪些是好乾部,哪些是壞幹部。識別出來之後,對整個幹部隊伍,進行優化和純化。舉直錯諸枉,經過這樣的優化之後,這樣將星如雲的組織,一定能夠戰無不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