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父母的“吐槽”,你在孩子眼中是哪種類型的父母?

作為父母,大人在聊天時的話題繞不過孩子,有時聊到孩子的調皮搗蛋之處,不免互相交流一番,順便吐槽下自己的孩子,交換下育兒心得。但我們有沒有想過,孩子會不會什麼心裡話也想對父母吐槽的?我們在孩子的心中究竟是怎樣的形象呢?

某地小學曾開過一場特殊的家長會,主題就是讓每個孩子都在黑板上寫下對爸媽說的心裡話,各位父母本以為這是一場親情告白大會,結果滿黑板寫的都是:


孩子對父母的“吐槽”,你在孩子眼中是哪種類型的父母?


“媽媽,以後做事不要再催我了。”

“爸爸,請不要對我大叫。”

“媽媽,不要總說我做不好!”

“媽媽,請不要老是把我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

“媽媽總說別人棒,不說我棒!”

是的,孩子把家長會變成了吐槽大會!


孩子對父母的“吐槽”,你在孩子眼中是哪種類型的父母?


父母們面對滿黑板的吐槽都驚訝了,原來自己在孩子心中有這麼多的槽點。父母與孩子相處時,哪些言行容易被孩子吐槽呢?


孩子對父母的“吐槽”,你在孩子眼中是哪種類型的父母?

01 管教全靠吼,無效溝通耗精力

鄰居玲媽是一個急性子,每次去她家的時候都能看到一個老母親崩潰的場景:

吃飯的時候,玲媽一邊端盤子一邊喊還在玩耍的孩子過來吃飯,然而孩子沉迷於自己的世界不可自拔,對媽媽的深切呼喊充耳不聞。

於是就聽見玲媽的聲音越來越大,“叫你趕緊過來吃飯聽到沒有!”“再不過來吃飯媽媽就要打你了!”

最後閨蜜玲媽不得不強行拖著哭鬧不休的孩子上了餐桌,再花費半小時進行恐嚇威脅才能平息事態。


孩子對父母的“吐槽”,你在孩子眼中是哪種類型的父母?


其實,這是典型的無效溝通現象。

年紀太小的孩子是不足以用語言去表達自己想法的,這個時期的父母如果不主動理解孩子的感受,而是強迫孩子服從,就難以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溝通,耗費了父母大量精力不說,還難以取得效果。

面對孩子玩玩具不願吃飯的情況,父母以一種同理心的方式與孩子溝通更有效果。

媽媽可以走到孩子的面前,蹲下身來直視孩子的眼睛,表示對孩子的理解,跟孩子說,“媽媽知道你現在想玩玩具”,但也要告訴孩子規則,“現在是吃飯時間,如果你不吃飯要玩玩具,爸爸媽媽就要吃飯了,你就只能等下一頓吃了。”


孩子對父母的“吐槽”,你在孩子眼中是哪種類型的父母?


孩子在經歷多次這樣的溝通之後,就會明白媽媽是理解自己的,同時也明白媽媽制訂的規則是會執行,而且不會縱容自己。這才能達到有效的溝通方式。

02 只見缺點不見優點,喜歡拿孩子比較

究竟誰是孩子的噩夢?那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你看看,你們班上的張XX成績怎麼考這麼高?每次都比你多這麼多分?”

“你怎麼總是不爭氣,還天天讓我操心,學學你們班王XX,成績又好還懂事,一點都不讓父母操心!”

“你什麼時候學學鄰居李XX,看看別人多聽話。”

其實大家都明白,說這種話目的無非是想激勵自己孩子,讓孩子變得更好。

但實際效果如何呢?

心理學中有一種叫“負性攀比

”,指那些消極的、伴有情緒性心理的比較,會使個體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和極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

“負性攀比”會讓暫時處於劣勢的孩子,在心中形成挫敗感,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容易讓孩子變得膽怯、自卑。

記得在電視劇《小歡喜》中,“學渣”方一凡經過努力,終於擺脫了班級墊底,但是由於排名還是靠後,母親依然對兒子不滿,兩人發生爭執的場景。


孩子對父母的“吐槽”,你在孩子眼中是哪種類型的父母?


“別的孩子”就像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讓人提心吊膽而又無可奈何。

人生又不是一條賽跑跑道,也不是隻有唯一的輸贏標準。

孩子天生就有差別,作為父母首先應尊重這個差別,然後再這個差異的基礎上,陪伴孩子一起成長,一起去克服、突破、提升。

多拿孩子的現在與過去比較,以孩子自身的進步為準繩,而不是拿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比。

03 捨不得“用”孩子,聽不見孩子渴望獨立的心聲

中國式教育中,很多父母都捨不得“用”孩子。

孩子想幫忙洗碗,你說“得了,我來,你別把碗給摔了。”

孩子想幫忙掃地,你說“學習時間寶貴,這事我們來就行了。”

孩子幫忙提行李,你說“孩子他爸來,這麼大個包怎麼提得動?”

......

父母給予孩子這種大包大攬、自我感動式的愛本以為對孩子的好,到頭來卻害了他。

長時間在父母“包辦”環境中長大的孩子,自己會喪失基本的生活能力,不僅僅從生理上,也會在心理上成長為“巨嬰”。


孩子對父母的“吐槽”,你在孩子眼中是哪種類型的父母?

杭州某中學,開學的新生訓練結果讓人驚訝, 幾乎一半的初一新生都不會疊衣服、也不會繫鞋帶。他們都已經是十多歲的孩子了,卻連基本的生活自理都做不到。

記者採訪這些孩子們,其實孩子們對於這種現狀也感到氣餒,內心也想證明自己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但究其原因,無非都是父母在家中不讓孩子操辦家庭事務,認為孩子要花時間在學習上,不要浪費時間在這些“瑣碎”的家務事上。

一個人只有付出時,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併產生責任感。


孩子對父母的“吐槽”,你在孩子眼中是哪種類型的父母?


西安7歲小男孩趙澤華家裡開了個包子鋪,趙澤華每天要早起擀1個小時包子皮,再去上學。放暑假的時候,每天要在包子鋪幫忙勞動4個小時,現在趙澤華,每天能給包子鋪擀600張包子皮。

記者採訪時,趙澤華說,爸爸為了賺錢,每天天還沒亮就開始工作,媽媽身體不好,所以我要多幫忙。

趙澤華比同齡孩子懂事很多,上課認真學習,放學體貼父母幫忙勞動,對家人懂得照顧。


孩子對父母的“吐槽”,你在孩子眼中是哪種類型的父母?


孩子在勞動的過程中,一邊學到了生活的能力,一邊學到了責任和擔當。

父母陪伴與教育孩子的過程,其實也是家長們自我成長的一個過程。

沒有誰是天生的教育者,傾聽孩子的“吐槽”心聲,只有把自己變成更優秀的父母,才能教育出更優秀的孩子。


本文由 原創,享受陪伴的快樂,與孩子一起看書,讓孩子認識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