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癲癇」吃藥不管用,就沒“救”了嗎?

本文轉載來源:孫成彥功能神外(ID:scygnsw)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癲癇,俗稱“羊癲瘋”,是大腦神經元突發性異常放電,導致大腦短暫功能障礙的一種疾病。通常,藥物是治療癲癇的首選手段,但仍有 20%-30%的患者對抗癲癇藥物治療的反應差,癲癇發作難以得到有效控制,我們通常稱之為難治性癲癇,中國大約有 200 萬難治性癲癇患者。

「小兒癲癇」吃藥不管用,就沒“救”了嗎?

被確診為藥物難治性癲癇患者並不意味著沒“救”了,癲癇手術對於難治性癲癇患者而言是一個比較理想的治療方法,目的是控制發作或減少發作、提高生活質量。

哪些癲癇患者需要考慮手術呢?

1.患者明確為藥物難治性癲癇,血藥濃度到達有效水平而療效不佳或無效,甚至有加重趨勢。

2.患者無精神病、進行性神經系統疾病,如惡性腦腫瘤,腦血管炎,多發性硬化等病症。

3.患者病程至少在 1-2 年以上,如下情況可除外:癲癇由結構病變引起或早期診斷為顳葉內側癲癇。

4.患者因為癲癇發作痛苦不堪,屬致殘性發作,嚴重影響正常生活、工作或學習。

5.患者總智商需在 70 分以上,若智商在 70 分以下者並提示有廣泛的腦部疾患,手術效果不理想。

6.對於癲癇發作頻繁的嬰兒(6個月以上)和兒童,也應該考慮手術,阻止癲癇對腦發育的影響。

癲癇手術為什麼宜早不宜遲?

一般認為,患者一旦被診斷為藥物難治性癲癇後可考慮手術治療,越早手術可能效果越好。因為延誤手術時間,患者的病情長時間得不到控制,可能導致大腦功能嚴重受損,病情惡化,癲癇病灶從原來的一個變成多個,甚至擴散到對側,錯過了手術最佳時機。

有家長覺得孩子太小,想等孩子長大了再手術,如果等孩子長大了再手術,那麼等待的這段時間癲癇仍會發作,無疑會給孩子的身心、智力發育等方面帶來諸多影響。當然,如果孩子太小(不滿6個月),手術風險會比較大,也是不建議立即手術的。

切or不切?找病灶最關鍵

為了確定癲癇病灶,患者要做一系列的檢查,最基本的就是腦電圖,可以捕捉大腦異常放電的源頭。

此外,還要做影像學檢查,比如核磁共振、PET-MRI等,必要時還要做腦磁圖。

這麼多檢查,哪些必做,哪些可以不做,應聽取醫生的個性化建議。

可實施的癲癇外科手術方式有哪些?


總的來說,目前臨床應用的手術方式有兩類,一類是切除性手術,通過切除癲癇病灶來達到根治癲癇的目的。但不是每個病人都能找到癲癇灶,而且就算找到癲癇灶也不一定都能完全切除。

有一些患者CT或MR檢查發現是腫瘤引起的大腦異常放電,那麼在保證患者重要功能區不受損傷的情況下,將這樣的病灶手術切除往往能達到治療目的。


另一類手術稱作姑息性手術,如果患者通過系統的檢查和評估,癲癇病灶並不侷限在大腦的某一個區域,而是散佈在多個區域,而且有的病灶剛好位於大腦的重要功能區,如語言中樞、運動中樞或感覺中樞等等,那麼切除病灶的同時很有可能傷及這些重要的神經中樞,導致術後癱瘓、失語等不良後果,那麼這類患者就不適合做切除性手術,而適合於姑息性手術,如迷走神經刺激術(VNS)或者腦深部電刺激術,以達到控制病情、減少發作、提高生活質量的目的。

不管是哪種手術,都要根據患者本人癲癇的類型、位置等特點來選擇。

若能找到癲癇病灶,80%~90%的患者做了切除性手術後,基本能夠治癒。

若無法找到癲癇病灶,便不能行切除性手術,但可以選擇做迷走神經刺激術。據有關研究報道,藥物難治性癲癇患兒做了這類手術後,近70%的孩子癲癇基本上不再發作或發作不明顯,且孩子的認知能力能得以改善。

癲癇患者找到病灶,但不同意做切除手術(有創傷),能不能選擇迷走神經刺激術呢?當然,能夠做切除性手術的患兒也可以選擇做迷走神經刺激術。但是神經電刺激手術只是抑制異常的電信號傳遞到全身,從而減少癲癇發作頻率,並沒有去除病根,所以效果要差一些。

手術並非一勞永逸,術後應規範用藥

很多患者認為術後無需服藥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手術只是癲癇的治療方法之一,一般術後還是要規範用藥。

首先,手術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控制發作,但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達到完全不發作,因此,手術不是一勞永逸,術後還是需要規範用藥。

其次,手術只是切除了某處的癲癇病灶,短期內患兒的整個大腦還處在異常放電的狀態,另外,手術對大腦有創傷,創傷也可能刺激周圍區域異常放電,因此,手術後還要繼續規律用藥,才能抑制整個大腦的異常放電,隨後遵從醫囑逐漸減量甚至停藥。

總的來說,如若孩子發展成藥物難治性癲癇後,一定要積極轉變治療方法,儘早治療,遏制病情,以減輕患兒的痛苦。

​本文轉載來源:孫成彥功能神外(ID:scygnsw)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名醫匯,讓就醫問診更輕鬆。

↓↓↓——馬上諮詢醫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