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劍橋帝國理工同時錄取的中國男孩,曾經也是被忽視的中等生

今年初,牛津劍橋兩所學校,一共給中國地區的孩子發來250餘枚offer。但我們發現,接近

1/3的錄取,是來自幾所歷史悠久的“國際化大校”,滿分學霸、手握各項國際競賽大獎……似乎是他們的標配。

而我們這次認識的石子言(Stephen)卻不是這樣。他說自己其實“很普通”,曾經在一所“大校”就讀,高二時有兩門學科成績不理想,甚至還在申美申英的方向上搖擺,一度很困擾。

慎重考慮後,Stephen來到了一所新型的“個人學校”。在這裡,他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成功收穫劍橋、帝國理工、UCL的offer


這所“個人學校”的學生人數不多,卻有著超高的牛劍錄取比例,在上海,乃至全國都名列前茅,像Stephen一樣“逆襲”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

所以這一次,留學全知道團隊特意採訪了Stephen和他的責任導師薛思偉。薛老師本碩就讀於帝國理工,UCL教育學課程發展博士在讀,也是光華啟迪•個人學校創始人的之一,他們將和我們聊一聊國際化學校中被忽視的“中間群體”,以及

“定製化”教育,如何幫普娃敲開牛劍的大門?

* 為了方便閱讀,以下將從薛思偉老師第一人稱敘述


傳統的教育模式

只能關注“30%”的學生

第一次見到Stephen時,他是來自其他學校的“轉校生”,並不屬於特別優秀的那一類。作為責任導師,我和他聊下來的感覺是:從英國申請的基本面來說,條件並不樂觀:

a. 學術表現兩極分化:對於擅長的科目,之前學校的進度較慢,時常一天下來沒學到什麼東西;而對於不擅長的科目,比如偏文的經濟學,成績始終不理想。

b. 規劃不清晰:高二時還沒確定申英還是申美,花了一些時間在SAT、託福和課外活動上,學科的學習落下了不少;A-Level的選課也不太理想,導致申請專業受限。

但他也有極強的個人特點,很“敏銳”,領悟力學習力很強,對計算機與編程有極大的熱情,主動做了很多實踐,比如機器人比賽、設計APP等……

這也許是許多孩子的共同點 —— 有不少亮點,也有一些困擾,非常“個人化”。

包括我在內,光華啟迪的初創者都是國內基礎教育與國際課程的親歷者,對於傳統課堂形式的利與弊,都有著相當清晰的認識。

我們深知,這種20-30人、甚至更多人在一個班級的教育模式,沒有辦法顧及到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學習能力在前後兩端的學生。前面20%會覺得進度太慢,沒有充分的發揮空間;而後面30-40%的學生則完全跟不上。而且,大型國際學校的升學老師與學生的比例十分懸殊,很多孩子個人的規劃需求,往往很難被滿足。


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必須做出改變,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找到各自適合的學習模式與狀態。

所以,當Stephen來到啟迪個人學校後,我們一起制定了個性化的“三步走”的策略:

1.攻破問題學科,縮短時間完成課業;

2.深化個人學術項目,梳理申請思路;

3.針對性地為牛劍作準備;


定製化學習

攻破問題學科

我們做了第一件事 ——重新規劃學習節奏。

來啟迪的第一天,Stephen就拿到了一張“個人課程表”。最早的課程都是一對一進行的,到後期也不會超過 1:5 —— 課堂規模減小,我們也能做到更精準地教學。

Stephen擅長理工科,對數字、公式很敏感,我們就加快了這些課程的進度;經濟學是複合型學科,除了計算外,還要在理解大段的文字材料的基礎上,有邏輯地進行解釋、分析、論證。

Stephen思維方式比較“直接”,一些必要的論證步驟在他看來是“顯而易見”、不用贅述的,這顯然是一大誤區。


⬆️A-Level 經濟學考試例題,能看出即使是數據圖表題,也需要做詳盡的文字論述

上課時,老師會提煉出經濟學的關鍵知識點,也在論述的邏輯和結構上,對Stephen進行反覆地訓練。

Stephen也逐漸形成了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竅門:“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學習完多個章節的知識點後,他會額外花時間看看教科書的目錄,在心中畫一棵知識樹,每一章每一節如同樹幹與樹枝一樣,撐起了這個學科的知識點。

來啟迪半年後,Stephen就學完了原本兩年時間的課程,當年5月就參加了A-Level考試,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正因如此,他假期有了更多時間進行個人的深度學習。這個時間差非常重要,可以說是Stephen “制勝”的關鍵。

⬆️每位學生入學之初都需要做的詳細測評

為什麼這麼說呢?

高一時,為了提升VEX機器人控制的精度,Stephen初步接觸到了PID算法,這是控制理論的重要應用,是大學二年級的高階知識。他利用高二的暑假深入研究了這一理論,找了劍橋大學工程系的講義進行自學,在給帝國理工的個人陳述中,也詳細地談了他的理解。

巧的是,帝國理工負責面試的教授,研究的內容正是控制論!面試時他特別提到了這一點,對Stephen讚賞有加,認為他對計算機知識的瞭解很深入,代表了他積極的態度和學習潛力。非常順利地,Stephen拿到了帝國理工的offer。

用個人項目開拓眼界

許多人會認為,只要學習好、多刷題就能進牛劍,我認為這是比較片面的說法。英國大學更希望找到對學術感興趣,特別是“深度感興趣”的孩子,不同的學科有著不同的體現方法。

比如數學的本質是去思考、去檢驗邏輯,那麼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做題去演算、論證。你可以問問在英國讀數學本科的同學,他們平時還是需要做很多習題。但化學的本質就不是這樣了,它需要做很多的實驗,工程則是做很多的項目。

這恰恰是Stephen的優勢。在忙碌的高中時期,他想了很多辦法,將計算機理論應用於實踐,其中就包括APP的開發。花了一年半的時間,Stephen設計了一款基於手機裡陀螺儀的原理,為盲人導航的APP。

產品誕生的源頭有些“意外”。高一時,Stephen的眼睛不幸被足球砸中,診斷結果比較嚴重,極有可能視網膜脫落。“看不清”的那段時間,讓他體會到了盲人群體的艱難處境。

Stephen說:“APP Store裡大多數針對盲人的導航軟件,都是針對室外出行,和普通人的版本區別不大。從我個人的經歷,還有去上海盲童學校等機構的調研結果看,像醫院、商場這些室內場景,對他們而言是更加困難的,單單依賴導航的精確度不高。

所以我想到,可不可以增加一鍵呼叫志願者的功能,讓志願者入駐程序,及時服務有需要的視力障礙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