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王項羽的一個致命的毛病

戒虛求實,堅持辦實事、求實效、不圖虛名,才是為政者應該奉行的施政準則。

楚霸王項羽的一個致命的毛病

那些為了搞好自己的政績工程,而勞民傷財的,為了應付檢查說違心話、幹違心事的施政者,應該深刻的檢討自己,認識到追求虛名,並不是自己在政治上有所建樹的正確途徑。

務實戒虛,於個人而言,有利於提高道德修養,實現人生的真正價值。於為政者而言,有利於作出政績,為社會作出奉獻。因此,應該得到提倡和發揚。

“務言而緩行,雖辯必不聽。多力而伐功,雖勞必不圖。慧者心辯而不繁說,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譽揚天下。”(《修身》)

專說而行動遲緩,雖然會說,但沒人聽信。出力多而自誇功勞,雖勞苦而不可取。聰明人心裡明白而不多說,努力做事而不誇說自己的功勞,因此名揚於天下。

墨家認為君子修身的最好態度是謙虛謹慎,做人要謙虛,做事要謹慎。做到了這兩點,才能稱得上是一個品行完備的人。

楚霸王項羽的一個致命的毛病

誇誇其談而不力行,沒有人會相信他們的話語,居功而自傲的人,沒有人會對他們尊敬。而那些聰慧但不繁言絮語,居功而謙遜處世的人,反而能得到人們的讚賞而名揚天下。因此,君子為人處世必須要謙虛謹慎。

謙虛謹慎是一種高尚的傳統美德。所謂:

“行謹則能堅其志,言謹則能崇其德。”

縱觀歷史上那些取得突出成就的仁人志士,無不具有謙虛的做人品德,謹慎的做事原則。一個德高望重的人會“畏盈守謙”,“勞謙虛己”,博學多才的人能夠“慎而思之,勤而行之”。唐代的著名諫臣魏徵說:

“低窪下,水流之;人謙下,德歸之。”

楚霸王項羽的一個致命的毛病

水窪正是因為處在地處,才能匯聚水流,而君子只有謙虛,才能完善自己一個人的成功是需要具有真才實學、雄韜偉略、謙虛謹慎等各方面能力和品質的。然而在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就是謙虛謹慎的態度。

因為他們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謙虛胸襟,才能夠真正做到禮賢下士,正因為他們有“三思而後行”的謹慎行為,才能夠取得成功。

漢高祖劉邦就是這樣一個做人謙虛、做事謹慎的人。劉邦原本是一個市井之徒,既無強大的軍事實力做後盾,本身也沒有真才實學的人。然而他懂得用人之長,能謙虛的接納別人,還善於利用別人的意見來修正自己的不足之處。

正是因為他這種品質使得他的身邊聚集了很多能人異士,最終幫助他奪取了天下。而西楚霸王項羽,應該算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人。他自幼熟讀兵書,還練就了一身好武藝,常年帶兵打仗的實戰經歷,造就了他較強的軍事指揮能力。

楚霸王項羽的一個致命的毛病

然而他有一個致命的毛病—剛愎自用,他不允許部下對自己有一絲異議,不能接受部下的任何建議,總認為自己才是正確的。因此,引起了部下的不滿而軍心不穩,最終導致了垓下之敗,造成了自己的悲劇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