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文人以飲盡天下美酒為榮:淺論明朝中後期的飲酒文化

自古以來,"酒"一直是文人墨客所喜之物,文人喜酒是不爭的事實,"酒"所承載的不僅僅是一種心情,更是一種文化。

文人墨客作為古時最瀟灑的一個群體,自然有很多時間來品酒飲酒,他們將自己的思緒緊緊地鎖在酒中,在酒後,通過自己的詩句,將自己的人生志向亦或者是對於現實的不滿,表達出來。明朝發展到後期,"酒"順勢成為了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明朝文人以飲盡天下美酒為榮:淺論明朝中後期的飲酒文化

古代文人墨客喝酒作詩

一、文人以飲盡天下美酒為榮,"酒"成為文人孜孜以求的飲品

封建制度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到了明朝後期,經濟,社會制度都有了長足發展,百姓的思想得到了很大的解放,各種文化交融碰撞,文人的思想也不再僅僅侷限於一種思想,閒有餘暇之時,聚兩三好友,一同品酒,成為文人墨客十分喜愛的娛樂活動之一。

再加上當時統治者貪圖享樂,整天沉迷於酒肉生活之中,上行下效,這直接導致了不少官員將酒肉生活視為最為安逸的生活狀態。帝王不理朝政,大臣不負責任,世風日下,在看似平靜的民間生活背後,實則是一個王朝滅亡的前兆。

由於古代朝廷的腐敗,在科舉制度考試想要中舉是一件非常不易之事,科場不如意的文人變得心灰意冷,三三兩兩聚在一起,開始享受生活,"酒"自然而然就成為他們生活中常見的一件物品。

這種貪圖享樂的生活,無疑給社會帶去了很多隱藏在背後的不良影響,即"人主蓄疑,賢奸雜用,潰敗決裂,不可振救。"

明朝文人以飲盡天下美酒為榮:淺論明朝中後期的飲酒文化

明朝官員喝酒圖

另外,明朝中後期社會經濟在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的發展以後,和明初相比,取得了很大的進步,明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也開始出現,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貿易往來活動的頻繁,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和消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隨之而來的是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奢侈浪費成為一種時尚,不單單是有錢的大戶人家浪費,連普通老百姓也亦趨奢侈。

《萬曆野獲編》記載"至賤如長班。至穢如教坊,其婦外出,莫不首戴珠 籍身被文,一切白澤、麒麟、飛魚,坐蟒,摩不有之,飲食上更是水陸珍品。無所不有。"

奢侈之風的盛行,美酒成為文人孜孜以求的東西,當時不少文人都熱衷於對美酒的追求。在平常的聚會當中,除了吟詩歌賦,對美酒的品嚐也構成了聚會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時人醫聖李時珍曾這樣說:"酒,天之美祿也,面麴之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禦寒,消愁遺興。"

明朝文人以飲盡天下美酒為榮:淺論明朝中後期的飲酒文化

李時珍雕塑

酒的醫用效果,在"長生不老"的迷信思想盛行的古代,自然而然就成為了文人墨客們傾心不已的東西。

二、不同的飲酒口味,使得文人對酒品提出不同的要求

"公安三家"之一的袁宏道曾經出過一本書,專門介紹如果辨別酒品與飲酒時應該注意的事項,在這本《觴政》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明朝後期的文人對於酒不同的要求。

明朝文人以飲盡天下美酒為榮:淺論明朝中後期的飲酒文化

《觴政》

最初飲酒之時,酒僅僅作為一種普普通通的飲品陳列於酒桌之上,但伴隨著酒所蘊含的文化意味越來越豐富,明朝後期的文人對於酒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酒逐漸擺脫了傳統的那種低俗趣味,酒的種類也愈發多樣,除了平常飲用的酒以外,還包括米酒,藥酒等……

文人聚集在一起,除了偶有吟詩歌賦之外,還會討論酒的製作過程

,這其中就包括了白酒,黃酒,果酒,藥酒等酒類的製作過程。這些酒的取材十分廣泛,相當一部分原料和今天並無多大差異,這些原材料主要是大米,麥芽,酵母等。

在釀酒的過程中,許多文人集百家之長,融匯貫通,形成自己獨特的釀酒方法,其中以高濂為典型的代表。

他釀出來的酒,不同於一般的酒水,因此經常受到其他文人的喜歡,而他的釀酒方法,也成為其他文人學習的典範。正如高濂自己在《遵生八筏·釀造類》中所記載的一般:"此皆山人家養生之酒,非甜即藥,與常品迥異,豪飲者勿共語也。"

可見,高濂釀酒的方法確實與一般文人釀酒不同。

除了高濂所釀之酒因為其獨特的口感在當時受到文人的喜愛之外,五加皮酒在當時也受到了不少文人的喜愛和推崇。這種五加皮酒屬於藥酒一類,在其製作的過程中,會加入多種藥材,如金銀花,枸杞根,丹參,總共有十多種藥材的加入。

明朝文人以飲盡天下美酒為榮:淺論明朝中後期的飲酒文化

古代人釀酒復原圖

這些藥材的加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五加皮酒的藥用效果,經常飲用,對身體大有裨益,而且男女老少皆可飲用,所以在閒暇之時,不少文人也將此種藥酒作為自己釀酒的品類之一。

因為對酒的要求越來越高,這些熱愛酒的文人往往會選擇最適合釀酒的季節來釀酒,酒在製作過程中所需要的溫度不能過高,因此最佳的釀酒時間為冬季的十一月份左右到來年的正月,在這段時間內,可以發現,在一些娛樂場所內,經常會有一群文人聚集在一起,討論當年的酒孩如何醞釀,哪種酒在當下是最受歡迎,最適合接待賓客的。

在交通不便,娛樂活動並不豐富的古代,這種聚集性的活動,無疑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為那時平凡枯燥的生活帶去了一點樂趣。

久而久之,釀酒活動也成為了民間一項隨處可見的民風活動,大大小小的家庭,都會在特定的季節裡,討論如何釀酒,大街小巷之內,到處瀰漫著一股酒香,那些真正的好酒,也正是應了那句話,"酒香不怕巷子深",

也正因為如此,對於美酒的追求,成為文人墨客們樂此不疲的一件事情。

明朝文人以飲盡天下美酒為榮:淺論明朝中後期的飲酒文化

三、明朝中後期文人對酒的推崇與詩詞歌賦

唐朝時期,"詩仙"李白曾在酒後為後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到了明朝時期,這些文人在飲酒之時,難免少不了吟詩作賦,他們雖然沒有留下像李白那樣舉世名篇,卻也為後人留下了獨具特色的明朝詩篇。

在明中後期文人留下來的和酒有關的詩篇當中,可以看出,酒在當時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載體,它所承載的不僅僅是詩人當時的心情,在某些詩篇當中,酒的存在甚至已經記錄了詩人一生的歷程。

通過酒,明後期的文人想表達的內容太多太多,對於人生理想的抒發,對明朝官場腐敗的諷刺,對好友的真摯祝福,對市井百態的記錄,在品酒飲酒的過程中,這些文人所獲得的,不單單是對酒的口感的品嚐,更重要的詩對於埋藏在自己內心深處情感的抒發。

如明代文學家楊慎就在《鷓鴣天·元宵後獨酌》中通過短短的兩句"當歌幸有金陵子,翠斝清尊莫放空。"表達了元宵節後自己獨在異鄉的鄉愁之情。

明朝文人以飲盡天下美酒為榮:淺論明朝中後期的飲酒文化

楊慎雕像

也正因為如此,"酒文化"在明後期又進一步得到了發展。在中國,酒擁有著5000年以上的歷史,相傳酒是黃帝的女兒儀狄所發明,自"酒"出現以後,在歷史的進程中,它就逐漸被賦予了許許多多的文化意味,自古"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

酒的存在,成為人們飲食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更多的時候,"酒"代表著是一種禮儀,一種尊重。

前人的無心之舉,造就了這飽含文化意蘊的酒,而在古代,中國不僅僅是陶瓷聞名於天下,在一些外國使者眼中,中國同時也是一個以酒著稱的"酒國"。

明朝中後期文人的飲酒生活,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具體表現,這些文人多醉情於飲酒生活,這種悠然自在的生活,極大地陶冶了明代文人的閒情雅緻。

明朝文人以飲盡天下美酒為榮:淺論明朝中後期的飲酒文化

古代文人與酒圖

在縱情詩酒的同時,將飲食與養生結合,文化與醫學結合,在古代歷史上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典範,為我國"酒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會,然而,在這背後,也是明朝中後期統治者貪圖享樂,無所作為的體現,這無疑也葬送了明朝大好河山。

在今天,"酒"依然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茅臺,五糧液,劍南春,二鍋頭等知名白酒,到各種層出不窮的紅酒,這些琳琅滿目美酒的存在,在這個被譽為"美食大國"的土地上,依然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散發著耀眼的光芒。


參考文獻:

《明史》

《明儒學案》

《東京夢華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