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洋人?還是怪自己?“道光蕭條”這場經濟危機後面的深層次緣由

漢朝文景之治之後,積蓄國力,有了漢武帝的大破匈奴;唐朝貞觀之治後有了開元盛世,使得大唐威揚四海,而這些盛世的創造者,無不在歷史上留下顯赫的地位。然而同樣的,作為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儘管在清朝末期充滿了屈辱,但是在清朝存在的三百年間,也曾經有過盛世的存在,就是康乾盛世,這個自康熙雍正乾隆所締造的盛世。而其中的康熙,更是得到了千古一帝的稱號。

怪洋人?還是怪自己?“道光蕭條”這場經濟危機後面的深層次緣由

史書中對於康熙的記載,《清史稿·聖祖本紀》論曰:“早承大業,勤政愛民。經文緯武,寰宇一統。雖曰守成,實同開創焉。”

不過到了後來,卻不斷有人覺得清朝的康盛世名不副實,而造成這個現象的的原因便是因為“康乾盛世”之後沒多久便發生了“道光蕭條”。

“大抵富戶變貧戶,貧戶變餓者,四民之首,奔走下賤,各省大局,岌岌乎皆不可以支日月,奚暇問年歲!”——龔自珍《西域置行省議》

“道光蕭條”的發生,意味著一場持續影響著全國數十年的經濟危機出現,在這場危機之下,國家的經濟逐漸走向癱瘓,金融業遭到了一系列的衝擊。那這場危機為何會誕生呢?這是我們今天要主要討論的方向。

怪洋人?還是怪自己?“道光蕭條”這場經濟危機後面的深層次緣由

一、經濟看似穩定長久,其實早有隱患,統治者一直未察覺

當西方的工業革命初步完成,已經逐漸的脫離了土地的控制的時候。清朝因為閉關鎖國的原因,百姓仍然被牢牢地鎖在了土地上面。然而,在農業社會朝代,土地兼併問題一直是王朝覆滅的重要原因,在道光帝時期,清朝的百姓數量已經增加到了四億人,而在人口劇增,土地有限的情況下,土地兼併問題自然是已經十分嚴重了。

而與此同時,由於一直堅持閉關鎖國的國策,中國的經濟一直在國家內部進行流轉,這形成了一個在清朝內部的經濟鏈。這樣卻只能使得經濟穩定而不能增長,這樣不與外來經濟進行聯繫的做法還會導致一旦國內的某項經濟受到打擊,則會導致整體的經濟鏈受到打擊。

而在清朝農業社會,在經濟領域佔有最大一環的便是糧食,一旦糧食收成受到影響,則會導致影響全國的經濟變動。

而在道光時期,清朝則迎來了巨大的氣候災難。

怪洋人?還是怪自己?“道光蕭條”這場經濟危機後面的深層次緣由

道光十三年夏,大雨從陰曆二月開始下,一直下到九月,大雨引起嚴重水災,導致水稻絕收;道光二十三年,再遇大災,松江棉花種植遭受沉重打擊,農村棉紡織業瀕臨破產。——李伯重著《“道光蕭條”與“癸未大水”》

正是因為道光時期著持續的民生災害,使得道光時期的農業遭到了重大打擊,而此時農業依舊是根本,但農業完蛋的時候,接踵而至的自然是經濟破裂。

本來經濟破裂,應該加緊賑災,但由於受災情影響,賦稅有限,國庫甚至出現了虧空現象,到了道光帝時期,並沒有足夠的財力來解決問題。在災情越來越嚴重的同時,問題又一直無法解決,勢必會對整個大清經濟造成一個持續的危機。

怪洋人?還是怪自己?“道光蕭條”這場經濟危機後面的深層次緣由

二、內部體制腐朽多年,久積成疾,一朝發作

“道光蕭條”雖然是在道光帝時期出現的經濟危機,但其實早在乾隆帝時期就已經開始顯露出來。一個國家國庫的充足才能保證朝廷能夠應付突發事件。而所謂的康熙盛世,儘管持續到了乾隆時期,但是乾隆皇帝的六次下江南卻幾乎將國庫花的一乾二淨。

乾隆皇帝下江南:《御製南巡記》中“予臨御五十年,凡舉二大事,一曰西師,二曰南巡。”

其實與其說是康熙盛世延續到了乾隆時期,倒不如說是乾隆皇帝的大肆花錢所買出來的。早在乾隆時期,清朝政府內部結構就已經變得腐朽不堪了,要不然也不會出現和珅這樣的大貪官。

怪洋人?還是怪自己?“道光蕭條”這場經濟危機後面的深層次緣由

即使到了後來嘉慶帝繼位之後,勤勤懇懇一生,也只是將國庫變得稍微充盈起來。到了後來的道光皇帝繼位,這個自乾隆皇帝時期便已經出現徵兆的國力衰退徹底顯露無疑——貪官汙吏不再侷限於暗箱操作,甚至開始明面上就巧取豪奪,以國家徵收賦稅為例,國家並沒有增收,而這些貪官汙吏們卻暗自徵收的越來越多的賦稅,使得百姓怨言不斷,社會更加的動盪不安。在《清實錄》就有記載,當時烏程與歸安兩個縣,“浮收”白銀就多一倍。

除此之外,官員的腐朽還體現在處理“鴉片問題”上。當時自雍正時期清朝統治者就意識到了鴉片的危害,開始了禁菸的措施,在乾隆之後,儘管仍然還有禁菸的法令,但是到了後期,輸入清朝的鴉片的數量卻越來越多。

怪洋人?還是怪自己?“道光蕭條”這場經濟危機後面的深層次緣由

而這種現象之所以會出現,還是由於各級官員的“不作為”。他們面對鴉片問題,不僅不制止,反而加倍縱容,打著禁菸的口號來索取高額的錢財。哪怕是負責守衛清朝水域的水師軍隊同樣如此,這些負責緝查鴉片的部隊也依靠走私鴉片而大發橫財。

而正是因為自乾隆皇帝時期開始朝廷就逐漸走向腐朽,官員之間狼狽為奸,當上層建築的人都如此下去,自此上行下效,國家出現大危機也就不稀奇了。

怪洋人?還是怪自己?“道光蕭條”這場經濟危機後面的深層次緣由

三、從傾銷到被傾銷,如此巨大的反差,導致大量白銀外流

中國近代史上,鴉片戰爭開啟了中國近百年來的恥辱歷史。而導致這場戰爭的正是鴉片。鴉片打開了國外對於中國的反傾銷的大門,在大肆的掠奪走清朝的白銀的同時,也在危害著清朝百姓的身體以及意志。

“海外罌粟膏,色如烏鴉烏。因名曰鴉片,論值貴錙銖。吸食有定候,不可一刻逾。山肩日以聳,凍梨日又癯。彼方與友共,人已將鬼呼。不知能毒人,毒深形已枯。”——《間居雜詩》

中原地大物博,絲綢茶葉等物資深受西方各國的喜愛,於是依仗著這些老祖宗留下的物資,大清王朝成功的向世界各國進行傾銷,從而導致了大量的白銀流入中原。在乾隆時期,乾隆甚至對當時來中國請求通商的英國使臣馬戈爾尼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

怪洋人?還是怪自己?“道光蕭條”這場經濟危機後面的深層次緣由

然而隨著鴉片的大量流入,這種情況則出現了巨大反轉,清朝頓時從傾銷國變成了被傾銷國。而正是這種被傾銷的方式,使得中原的白銀迅速的流入到了西方世界,於是在統治者毫無察覺的情況下,中原王朝的儲蓄白銀數量迅速的減少。

在清朝時期,流行的貨幣便是白銀與銅錢,白銀與銅錢之間有著一定數額的兌換關係。然而隨著中原王朝的白銀的迅速流逝,清朝的整個經濟體系迅速的走向崩潰。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清朝原本是堅持的一兩白銀兌換1000文的比例,但是白銀的稀少必定使得這個比例無法維持,之後出現銀貴錢賤的現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怪洋人?還是怪自己?“道光蕭條”這場經濟危機後面的深層次緣由

在當時,由於“銅錢多,白銀少”,甚至出現了物價大幅度上漲的現象——畢竟之前銀多,所以國家很多東西是要用白銀購買,就連納稅也是白銀。但因為白銀更少,更值錢了,要購買白銀,毫無疑問需要支付更多的銅錢才能買下,這對於貧困的百姓來講無疑是雪上加霜。

四、總結

總的來說,道光蕭條這場經濟危機其實隱患早就一直存在,在乾隆時期就已經有了苗頭,但因為統治者的自大,對經濟的盲目自信,並沒有太注意。

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鴉片戰爭後,原來充裕的白銀迅速外流,國家儲備金不足的問題已經上升到明面上來了。但此時面對列強,大清再想很好的作出調整顯然是不太現實了,只能被迫放手讓危機愈演愈烈——於是有了大批百姓破產,變成了流民,成為了後來的反叛勢力,比如後來的白蓮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