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劍無鋒,大巧不工

金庸老先生,在《神鵰俠侶》小說中,描寫獨孤求敗的那一段,四把劍,四個境界,真是精彩絕倫。

簡單引用如下:

第一柄劍長四尺,鋒利無比,劍下石片下寫著:「凌厲剛猛,無堅不摧,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

第二片石片上沒有劍,下面寫著:「紫薇軟劍,三十歲前所用,誤傷義士不祥,悔恨無已,乃棄之深谷。」

第三把劍:「重劍無鋒,大巧不工。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外表黑黝,劍身深黑之中隱隱透出紅光,三尺多長,共重八八六十四斤,兩邊劍鋒都是鈍口,劍尖圓圓的似是個半球。

第四柄木劍,石片上文字道:「四十歲之後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自此精進,漸入無劍勝有劍之境。」

弱冠以前用利劍,追求凌厲剛猛,三十歲前用貼身軟劍,四十歲前用鈍劍,重劍無鋒,再之後就不滯於物了。

不滯於物,草木竹石均可為劍,那是大師的境界,普通人可能一輩子,都望塵莫及。因此,大部分人,類比人生的話,可以對應前面三把劍,三種不同的人生階段。

第一階段:年輕氣盛時,鋒芒畢露,我們自己,也跟一把利劍一樣,想出人頭地,與群雄爭鋒。追求鋒利、剛猛。

生活讓我們到處碰壁之後,逐漸明白了,才能固然是一方面,人際關係、情商等,同樣會極大影響我們的發展機遇。

第二階段:我們開始學習用柔,學會收斂、觀察、共情,尋求與對方共贏。聰明的人,以柔克剛,甚至更好的能夠做到剛柔並濟。笨一點的,柔著柔著,可能就走到陰暗面,計謀算計去了。

第三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大概到了四十歲後,善於學習的人,人生的道路寬廣起來,人也變得越來越厚重。也許家裡有孩子,自己也當父親了。對負面的境遇,也不再像年輕時,那麼情緒激盪。套用一個流行的詞,具備“鈍感力”了。

這就非常像獨孤求敗的第三把劍,重劍無鋒、大巧不工。無鋒,不會傷人,家裡、公司、社會上的關係能夠處理的順暢。同時,又能藏巧於拙,大處著眼,小處著手,面臨各種問題,都能一一化解。如果有很好的平臺支撐,優秀之輩,也許真能橫行天下了。

當然,五十歲之後,知天命了,雄心放下,不爭長短了。豁達的,也能做到不滯於物,心眼小的,只能滿口嘮叨步履蹣跚了。

你看,我們的人生,像不像這幾把劍?

那麼你,現在是用哪把劍呢?利劍、柔劍,還是重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