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生物知識點歸納彙總(第七單元)

第一章

第一節 植物的生殖

1.有性生殖: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例如:種子繁殖(通過開花、傳粉並結出果實,由果實中的種子來繁殖後代。)(胚珠中的卵細胞與花粉中的精子結合成受精卵種子

有性生殖的過程:開花→傳粉→受精→結實→新一代植株。

2.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

應用:扦插嫁接,壓條,分株、組織培養等。

(1)甘薯葡萄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2)蘋果、梨、桃等很多果樹都是利用嫁接來繁育優良品種的。

嫁接就是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穗),接在另一個植物體(砧木)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嫁接有枝接芽接兩種。

嫁接的關鍵:接穗砧木

形成層緊密結合,以確保成活。

(3)植物的無性生殖需要的條件:以扦插為例,除去光照、水分、溫度、溼度等環境條件外,用作扦插的植物莖段還需要具備以下條件(例如紫背天葵):

a.莖剪成15-20釐米長的莖段,一般每段保留兩個節。

b.莖段上方的切口是水平(減小傷口水分過多蒸發)的,而莖段下方的切口則是斜向(可以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積)的。

c.上一個節上的葉要去掉部分葉片,下面一個節上的葉從葉柄處全部去掉。(一般說在節的部位居間分生組織發達,此處較易生根。去掉葉片時,葉柄在節上留下傷痕,傷口處較容易產生愈傷組織,也就容易生根。)

(4)將馬鈴薯的塊莖切成小塊來種植時,每一小塊都要帶一個芽眼

第二節 昆蟲的生殖和發育

1.變態發育:在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家蠶的幼蟲成體形態結構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育過程稱為變態發育

(1)完全變態: 同家蠶一樣,蜜蜂、菜粉蝶、蠅、蚊、蛾等昆蟲的發育也要經過幼蟲成蟲四個時期,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完全變態。

(2)不完全變態:蝗蟲的發育過程要經過

若蟲成蟲三個時期,像這樣的發育過程,稱為不完全變態。不完全變態的昆蟲還有蟬、蟋蟀、螻蛄、螳螂。

由蝗蟲的受精卵孵出的幼蟲,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

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僅有翅芽,能夠跳躍,稱為跳蝻,這樣的幼蟲叫做若蟲

3. 昆蟲是卵生有性生殖、體內受精

第三節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

1.兩棲動物:幼體生活在

中,用呼吸,經變態發育成體營水陸兩棲,用呼吸,兼輔皮膚呼吸。代表動物:青蛙、蟾蜍、大鯢、蠑螈等。

2.青蛙的生殖和發育:

(1)發育經過:卵→蝌蚪→幼蛙→成蛙。

(2)特點:有性生殖、卵生體外受精,水中變態發育。

(3)雄蛙鳴叫的意義是求偶雌雄蛙抱對有利於提高卵的受精率

3.兩棲動物的生殖發育與環境:生殖和幼體發育必須在水中進行,幼體要經過變態發育才能上陸生活。

注意:兩棲動物的發育只說是變態發育不再區分到低是不完全變態發育還是完全變態發育。

第四節 鳥的生殖和發育

1.生殖特點:有性生殖、卵生體內受精。

2.鳥卵的結構與功能:

一個卵黃就是一個卵細胞胚盤裡面含有細胞核。受精卵的

胚盤(未受精的卵,胚盤色淺而小,已受精的卵,色濃而略大)將發育成雛雞,胚盤是雞卵受精後開始發育形成的初始胚胎,在適宜的條件下胚胎髮育成雛雞。

3.鳥的生殖和發育過程:築巢、求偶、交配、產卵、孵卵、育雛幾個階段。其中求偶、交配、產卵是鳥類生殖和發育必經的過程.

列表比較昆蟲、兩棲動物和鳥類的生殖和發育方式:

生物種類

生殖方式

發育方式

昆 蟲

有性生殖、體內受精、卵生

完全變態或不完全變態

兩棲動物

有性生殖、體外受精、卵生

多為變態發育。在變態發育中,幼體離不開水

鳥 類

有性生殖、體內受精、卵生

受精卵經過孵化發育成雛鳥,雛鳥發育為成鳥,沒有變態發育

第二章 生物的遺傳和變異

第一節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

1. 遺傳是指親子間相似性變異是指親子間子代個體間差異。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是通過生殖和發育而實現的。

2. 人們對遺傳和變異的認識,最初是從

性狀開始的,以後隨著科學的發展,才逐漸深入到基因水平。

3. 性狀:生物體所表現的的形態結構特徵生理特性行為方式統稱為性狀。

4. 相對性狀:同種生物同一性狀的不同表現形式。例如:家兔的黑毛與白毛。

5. 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狀。例:轉基因超級鼠和小鼠。

6. 轉基因超級淑的啟示:基因決定生物的性狀,同時也說明在生物傳種接代中,生物傳下去的是基因而不是

性狀

7. 把一種生物的某個基因,用生物技術的方法轉入到另一種生物的基因組中,培育出的轉基因生物,就有可能表現出轉入基因所控制的性狀

第二節 基因在親子代間的傳遞

1.在有性生殖過程中,基因經精子或卵細胞傳遞,精子和卵細胞就是基因在親子間傳遞的“橋樑”

2. 基因位於染色體上是具有遺傳效應的DNA 片段。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呈

雙螺旋結構。3.染色體:細胞核內能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是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每一種生物細胞內的染色體形態數目都是一定的。

4.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染色體是成對存在的,基因也是成對存在的,分別位於成對的染色體上。人的體細胞中染色體23對(46條),也就包含了46個DNA

5. 在形成精子或卵細胞的細胞分裂中,染色體都要減少一半,而且不是

任意的一半,是每對染色體中的一條進入精子或卵細胞中而當精子和卵細胞結合成受精卵時,染色體又恢復到親代細胞中染色體的水平,其中有一半染色體來自父方,一半來自母方

生殖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一

第三節 基因的顯性和隱性

1. 孟德爾的豌豆雜交試驗:

(1)孟德爾:(1822~1884),奧地利人,是遺傳學的奠基人。

(2)實驗材料:選擇的是具有明顯相對性狀且閉花受粉的豌豆。

(豌豆的相對性狀:植株的高和矮,種子的黃和綠,種皮的光滑和皺縮。)

(3)實驗方法:人工控制的傳粉雜交。

(4)實驗過程:把矮豌豆的花粉授給高豌豆(或相反),獲得了雜交後的種子,結果雜交後的種子都是高杆的。孟德爾又把雜交高豌豆的種子種下去,結果發現長成的植株有高有矮,不過矮的要少得多(高矮之比為31)。

(5)對實驗現象的解釋為:

a. 相對性狀有顯性性狀隱性性狀之分,雜交一代中表現的是顯性性狀。例如,豌豆的高和矮,高是顯性性狀,矮是隱性性狀,雜交的後代只表現高不表現矮。

b. 在相對性狀的遺傳中表現為隱性性狀(矮豌豆)的,其基因組成只有dd(用同一字母的大、小寫分別表示顯性基因和隱性基因)一種,表現為顯性性狀(高豌豆)的,其基因組成有DD或Dd兩種。

c. 基因組成是Dd的,雖然d控制的形狀不表現,但d(隱性基因)並沒有受D(顯性基因)的影響,還會遺傳下去。

2. 我國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之間禁止結婚。

近親攜帶相同的隱性致病基因比例較大,其後代患該遺傳病的幾率就增大。

第四節 人的性別遺傳

1. 1902年,美國細胞學家麥克朗在觀察中發現,男性體細胞中有一對染色體的形態與別的染色體不一樣,他把這種染色體稱為 性染色體。後來,美國細胞學家威爾遜和斯特蒂文特進一步把男性體細胞中那一對與眾不同的染色體,分別稱為 X染色體和Y染色體;而女性體細胞中的同一對染色體是一樣的,都是

X染色體

2. 性染色體是指在體細胞中能決定性別性別的染色體,在人的體細胞中,性染色體有2條

3. 每個正常人的體細胞中都有23對染色體(男:44條+XY 女:44條+XX)。其中22對男女都一樣,叫常染色體,有1對男女不一樣,叫性染色體(男性為XY,女性為XX)。

4. 生殖細胞中染色體的組成:精子(22條+Y或22條+X),卵細胞(22條+X)。

5.

生男生女機會均等,比例為1︰1,生男生女的概率各佔50%。

第五節 生物的變異

1.生物性狀的變異普遍存在的。變異首先決定於遺傳物質基礎的不同,其次與環境也有關係。因此變異可分為可遺傳的變異不遺傳的變異

2. 可遺傳的變異遺傳物質的改變而引起的變異,不可遺傳的變異是由環境因素的變化而引起的變異。

3. 人類應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例子:

人工選擇雜交育種太空育種(基因突變)

4. 生物變異的意義:生物進化和發展的基礎,培育動、植物的優良品種。

第三章 生物的進化

第一節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人類起源於 森林古猿。這一結論的獲得有許多化石證據支持。

2.地球大約形成於46億年前,原始生命大約誕生於36億年前。

3.原始大氣成分來自於火山噴發,有水蒸氣、氫氣、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氫

氣體構成。原始大氣中與現在大氣明顯的區別是沒有氧氣

4.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質能量

5.米勒的實驗:米勒將原始大氣中的成分充入燒瓶中,通過火花放電,製成了一些有機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氣、氫、氨等。

(2)產物(證據):氨基酸。

(3)結論: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簡單有機物。

6. 原始大氣在高溫、紫外線以及雷電等自然條件的長期作用條件下,形成了許多簡單的有機物。後來,地球的溫度逐漸降低,原是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雨降落到地面上,這些有機物又隨著雨水進入湖泊和河流,最終彙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7. 原始生命誕生於原始海洋。原始海洋就像一盆稀薄的熱湯,其中所含的有機物,不斷地相互作用,經過極其漫長的歲月,大約在地球形成以後10億年左右,才逐漸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8.多數學者認為:原始大氣中的無機物到有機物, 再到原始生命,這一過程是在原始地球上進行的。

9.原始地球條件: 高溫、高壓、紫外線以及雷電、原始海洋、無氧氣

10.蛋白質、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質。

11. 原始生命起源於非生命物質,過程如下:無機物→小分子有機物→大分子有機物→原始生命。(但是從大分子有機物到原始生命的過渡還沒有被實驗驗證)

第二節 生物進化的歷程

1.比較法:根據一定的標準,把彼此有某種聯繫的事物加以對照,確定它們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2.化石:是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由於種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若干萬年的複雜變化系形成的。例如:始祖鳥化石(古代爬行動物→古代鳥類)。

3. 生物進化的歷程:

(1)採用比較化石的研究方法;即比較不同類型動物的化石在地層中出現的順序,從而判斷動物的脊椎動物進化的順序是:魚類→兩棲類→爬行類→哺乳類

(2)採用比較動物的形態和解剖特徵的方法,通過對始祖鳥與現代鳥和爬行動物的形態和解剖特徵的比較,說明

鳥類起源於古代爬行類,始祖鳥是爬行動物向鳥類進化的中間過渡類型。

(3)利用組成生物體的一些重要物質的差異性來比較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親緣關係最近,馬次之,果蠅和向日葵則較遠。

4. 在生物學研究中,涉及到許多研究方法,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是比較。科學家們通過對不同年代化石的縱向比較,以及對現存生物種類的橫向比較等方法,推斷出了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

5.各種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各自適應環境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

6.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由簡單到複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7. 掌握P55生物進化的大致過程圖。

第三節 生物進化的原因

1. 100年以後,樺尺蠖由淺色佔多數變成深色佔多數,是自然選擇的結果,淺色的樺尺蠖在黑色樹幹上易被捕捉,深色的易倖存下來,繁衍後代。

2. 保護色及其意義:動物的體色周圍環境的色彩十分相似,人們把這種體色稱為保護色,具有保護色的動物不易被其他動物所發現,這對它躲避敵害或者捕食獵物是十分有利的。保護色的形成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3. 除了保護色,動物的警戒色擬態也有助於生物的生存。

4. 推動生物不斷進化的原因是自然選擇

5. 達爾文認為,在自然界,各種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能夠產生大量的後代,而生物賴以生存的食物空間都是非常有限的。任何生物生存下去,就是為了獲得足夠的食物和空間而進行生存鬥爭

6. 在自然界中,生物個體都有遺傳和變異,其中有許多變異是能夠遺傳

的,這些不斷髮生的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基礎。

7. 變異具有不定向性。有利的變異在生存鬥爭中才容易生存下來,並將這些變異遺傳給後代,而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易被淘汰。

8. 自然選擇的內容包括過度繁殖、生存鬥爭、遺傳變異、適者生存。

9. 自然界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鬥爭,適應者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掉,這就是自然選擇。生物通過遺傳變異自然選擇而不斷進化。

10、生物進化的外因:環境的改變。生物進化的內因:遺傳和變異。生物進化的原始材料:生物的變異。

11、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自然選擇是定向的。

第八單元 健康的生活 第一章 傳染病和免疫

常見傳染病:流行性感冒、非典、水痘、結膜炎、 蛔蟲病、流行性乙型腦炎、 乙肝等。

第一節 傳染病及其預防

1. 傳染病是由某種特殊的病原體(如細菌、病毒、寄生蟲等)所引起的,能在人和人之間人和動物之間相互傳播的疾病,具有傳染性流行性

2. 病原體是指引起傳染病

細菌、病毒、和寄生蟲等生物。根據致病的病原體不同,傳染病可分為細菌性傳染病、病毒性傳染病、寄生蟲傳染病等。

3. 傳染病流行的基本環節:傳染源、傳播途徑易感人群

(1)能夠散播病原體的人或動物傳染源

(2)病原體離開傳染源到達健康人所經歷的途徑叫傳播途徑,如空氣傳播、飲食傳播、生物媒介傳播等。

(3)對某種傳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該病的人群叫易感人群

4. 艾滋病(AIDS)的病原體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英文縮寫HIV。

5. 傳染病的預防措施:

(1)控制傳染源:如隔離、建立專門的傳染病醫院。

(2)切斷傳播途徑:如傳染病流行期,在教室噴灑消毒液。

(3)保護易感人群:如接種疫苗或鍛鍊身體提高自身免疫力。

第二節 免疫與計劃免疫

1. 人體的三道防線及其功能:

(1)第一道:皮膚黏膜,它們不僅能夠阻擋病原體侵入人體,而且它們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和胃酸和酶等)還有殺菌的作用。呼吸道(氣管和支氣管)的黏膜上還有

纖毛,隨著纖毛的擺動,病菌等異物能被清掃出去。

(2)第二道: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吞噬細胞,殺菌物質中的溶菌酶,能破壞許多種病菌的細胞壁,使病菌融解。分佈在血液,淋巴結,脾臟,肝臟等組織器官中分佈有吞噬細胞,可以將侵入人體的病原體吞噬消化。

(3)第三道:免疫器官(胸腺、淋巴結和脾臟)和免疫細胞(淋巴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

2. 第一、二道防線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逐漸建立起來的天然防禦功能;人人生來就有,不針對某一種特定的病原體,而是對多種病原體都有防禦作用

,叫非特異性免疫(又稱先天性免疫

3. 第三道防線是人體出生以後逐漸建立起來的後天防禦功能;特點是出生以後才產生的,只針對某一特定的病原體或異物起作用,叫特異性免疫(又稱後天性免疫)。

抗體:病原體侵入人體後,刺激了淋巴細胞,淋巴細胞就會產生一種抵抗該病原體的特殊蛋白質

抗原:引起人體產生抗體的物質(如病原體等異物)。

抗原進入體內促進籬笆細胞產生抗體,一定的抗體能與一定的抗原結合,從而促進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將抗原清除;或使病原體失去致病性。(抗體對抗原的反應具有特異性,一定的抗體只對特定的抗原起作用(猶如鑰匙與鎖的關係

)

4.免疫:最初指人體對病原體的抵抗力,現在比較一致的看法是免疫是人體的一種生理功能,人體依靠這種功能識別“自己”和“非己”成分,從而破壞排斥進入人體的抗原物質,或人體本身所產生的損傷細胞和腫瘤細胞等,以維持人體的健康。

5. 免疫的功能:

(1)清除體內衰老,死亡和損傷的細胞。(自身穩定)

(2)抵抗抗原的侵入,防止疾病的產生。(防禦感染)

(3)監視,識別和清除體內產生的異常細胞(如腫瘤細胞)。(免疫監視)

6. 疫苗

:通常是用殺死的或減毒的病原體製成的生物製品,接種於人體後,可產生相應的抗體,從而提高對特定傳染病的抵抗力。

7. 抵抗抗原侵入的功能過強時,進入人體內的某些食物或藥物會引起過敏反應。找出過敏原,並且儘量避免再次接觸過敏原,是預防過敏反應的主要措施。

8. 計劃免疫、意義:

有計劃地進行預防接種,簡稱計劃免疫。(根據某些傳染病的發生規律,將各種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學的免疫程序有計劃的給兒童接種,以達到預防、控制和消滅相應傳染病的目的。)

計劃免疫是預防傳染病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手段,對於保護兒童的健康和生命,提高人口素質,造福子孫後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第二章 用藥和急救

1. 安全用藥是指根據病情需要,在選擇藥物的品種劑量服用時間等方法都恰到好處,充分發揮藥物的最佳效果,儘量避免藥物對人體所產生的不良反應或危害

2. 處方藥和非處方藥:

(1)處方藥:必須憑執業醫師或執業助理醫師的處方才可以購買,並按醫囑服用的藥物。

(2)非處方藥:簡稱為OTC,不需要憑醫師處方即可購買, 按所附說明服用的藥物。非處方藥適於消費者容易

自我診斷自我治療小傷小病

3. 無論是處方藥還是非處方藥,在使用前,都應該仔細閱讀使用說明,瞭解藥物的主要成分、適應症、用法與用量、藥品規格、注意事項、生產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確保用藥安全。

4. 中藥是我國傳統的藥物,其有效成分主要是從各種動植物中提取出來的。

西藥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由化學物質合成的,因此又被稱為化學藥品製劑。

5. 藥物的保存大多需要放在乾燥、避光的地方,而且要密封保存,避免受潮。

6. 說出一些常用藥物的名稱和作用。例如:

牛黃解毒片可用於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疾病的治療。新速效感冒片可用於傷風引起的鼻塞、咽喉痛、頭痛發燒等疾病的治療。

7. 有效期為2010年7月,說明該藥可以用到2010年7月31日。失效期為2010年7月,說明該藥可以用到2010年6月30日。

8. 當遇到某人突然暈倒和溺水等情況時,一定要儘快撥打“120”急救電話,在救護車到達之前,應採取一些必要的救治措施,但必須符合病情或傷情。

9. 當有人因溺水、煤氣中毒或觸電等以外事故突然停止呼吸時,可以用人工呼吸的方法進行急救。最常用的人工呼吸方法是口對口吹氣法,具體操作看課本84頁。如果病人同時心跳停止,則應同時做人工胸外心臟擠壓,具體操作看課本85頁。

最常用的人工呼吸的方法是口對口吹氣法,一般每分鐘次數為15~20次;在做心臟擠壓時,救護者需站在病人的側,有節奏的衝擊按壓病人的胸骨下端,使其下陷3~4釐米,然後放鬆,如此反覆。

10.出血和止血:

(1)出血一般有內出血外出血。內出血是指體內器官的出血,一般不易診斷,如懷疑有胸部、腹部等內出血,一定要及時去醫院救治。外出血是指體表的出血,在送往醫院之前,應該做必要的止血處理。

(2)外出血可分為毛細血管出血

靜脈出血動脈出血三種。

a.毛細血管出血最常見,出血時血液呈紅色,從傷口滲出或像水珠一樣流出。

b.靜脈出血時,血液呈暗紅色,連續不斷地從傷口流出。

c.動脈出血呈鮮紅色,從傷口噴出或隨心跳一股一股地湧出。

(3)毛細血管和小靜脈出血,可以先將傷口沖洗乾淨,然後貼上創可貼,或是在傷口蓋上敷料,用紗布繃帶加壓止血即可。對於大靜脈或動脈出血,用手指或繃帶壓迫止血。

第三章 瞭解自己 增進健康

第一節 評價自己的健康狀況

1.健康是指一種身體上心理上社會適應方面的良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

2. 健康的生活不僅需要加強身體鍛鍊,搞好個人衛生,還要保持愉快的心情,積極向上的心態,同時還應當學會與人處,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

3. 心情愉快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核心。良好的情緒適度的情緒反應

,表示兒童青少年的身心處於積極的健康狀況。

4. 調節情緒的方法:轉移注意力合理宣洩煩惱自我安慰。宣洩時要注意宣洩的對象地點場合

第二節 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

1. 生活方式是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種生活習性,如飲食習慣、起居習慣、日常生活安排、娛樂方式和參與社會活動等等。

2. 生活方式對健康的影響: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惡性腫瘤、腦血管病等)除了受遺傳因素和環境的影響外,還與個人的生活方式有關,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速這些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3.探究酒精(菸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的影響:

(1)提出問題:酒精(菸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有影響嗎?

(2)作出假設:酒精(菸草浸出液)對水蚤心率有影響。

(3)制定計劃:

A. 供選擇的材料:活水蚤、蒸餾水、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菸草浸出液、吸管、載玻片、顯微鏡、計時器。

B. 設計計劃時應注意的問題:

a.如何用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配製不同濃度的酒精溶液?

例如:用體積分數為95%的酒精配製500ml體積分數為10%的酒精的方法是:

b.如何配製不同濃度的菸草浸出液?

c.供實驗用的水蚤共需要多少隻?

(4)實施計劃

(5)得出結論:

A. 水蚤的正常心率為:100—350次。

B. 低濃度的酒精(0.25%)對水蚤的心率有促進作用,高濃度的酒精對水蚤的心率有抑制作用。菸草浸出液對水蚤的心率起促進作用,因為菸草裡含有菸鹼(如尼古丁)等成分,有使神經興奮的作用。

4.酗酒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酒精會損害人的心臟和血管,酗酒會全使腦處於過度興奮或麻痺狀態,引進神經衰弱和智力減退,長期酗酒,會造成酒精中毒,飲酒過多,還會有生命危險。

5.吸菸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菸草燃燒時,煙霧中的有害物質如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質進入人體,對人體的神經系統造成損害,使人的記憶力和注意力降低,同時還誘發多種呼吸系統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癌等。

6.毒品的危害:會損害人的神經系統,降低人體免疫功能,使心肺受損,呼吸麻痺,甚至死亡。

學習並沒有結束

生物新技術:克隆技術、基因工程、生物反應器、仿生學、生物防治、組織培養等

生物學方面的變化:基因治療、糧食的工業化生產、科隆人體器官、智能計算機、人造物種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