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純教授解讀世界青光眼周主題:關愛青光眼患者,從早期篩查開始

張純教授解讀世界青光眼周主題:關愛青光眼患者,從早期篩查開始


2020年3月8-14日,是世界第13個青光眼周活動。今年青光眼周活動主題沿用去年的主題“視神經一張照,青光眼早知道”,這足以說明青光眼早期篩查的重要性以及眼底圖像在篩查中發揮的巨大作用。就此《國際眼科時訊》特邀請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眼科的張純教授,請他就本次世界青光眼周活動為我們進行了詳細解讀。

張純教授來自國際眼科時訊00:0010:52

青光眼周的前世今生

青光眼是世界上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預測2020年全球青光眼患者將超過8000多萬,預計會造成其中1000萬患者失明。也有專家預測稱,2040年青光眼患者可能超過1億多。青光眼不僅對患者個人健康造成嚴重損害,對家庭和社會也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嚴重負擔。


然而,對於這麼一個“殘酷的視力殺手”,民眾對其卻知之甚少。有統計學表明,在發達國家有50%的人不知道什麼是青光眼,而在發展中國家有90%的人不瞭解青光眼。。


因此,2007年世界青光眼聯合會和世界青光眼患者聯合會開始籌備世界青光眼日的活動,來增強民眾對於青光眼的認知。2008年是第一屆世界青光眼日活動,一經推出,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為了充分滿足大家的科普需求,於2011年決定,青光眼日的設定轉變為青光眼周,用更充足的時間將豐富多彩的活動充分分享給大家。


今年是第13個世界青光眼周活動,活動主題與去年一樣,是“視神經一張照,青光眼早知道”,有兩方面的指示意義:


◆一方面,培訓基層醫生,從眼底照片的變化預判青光眼。

◆另一方面希望通過這樣一個口號,來鼓勵和督促公眾能夠定期的眼科體檢。


把握早期黃金時段,減少視神經損害

張純教授再次強調,青光眼造成的視神經損害是不可修復、不可逆轉的!因此把握其早期診斷和治療非常重要!


英國的大樣本研究顯示,所有的青光眼患者在患病以後,終身處於惡化過程中,差別在於個體化之間的進展快慢。眼科醫生所需要做的就是幫助患者減緩其病情惡化速度,在有生之年能夠存留有用的視功能。因此早期發現青光眼非常重要,如果能夠在早期採取一些措施阻止或減緩病情惡化,患者的視覺質量和生活質量將會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


面對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差異甚大的醫療水平,尋找經濟有效又快速便捷的早期篩查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此背景下,眼底照片無疑是一個非常適合的選擇。


一張眼底照,拉響青光眼警報

張純教授介紹,青光眼分結構改變和功能改變,早期結構改變通常早於功能改變出現。眼底照片恰好可以顯示出青光眼的結構改變,來告知我們很多青光眼的信息。


◆大家最瞭解的即眼底杯盤比增大,由此拉響青光眼的警報。

◆另一個指徵即盤緣變窄,尤其是上方和下方盤緣窄,甚至有切跡的人群患有青光眼的可能性增大。

◆另外盤緣出血也是早期青光眼改變的一個特徵。

◆從眼底照片上還可以看到視神經纖維層變薄以及視盤周圍萎縮弧加寬變大,這都是青光眼的改變。


這些特徵性改變都值得提高警惕,幫助我們早期發現青光眼。


篩查體系的得力助手——人工智能與三級診療

隨著計算機水平和醫療技術的提高,人工智能早已應用在醫療領域的各個方面。


◆通過人工智能來判讀眼底照片,能夠在短時間內讀取大量照片。人工智能不斷學習進化,逐漸具備青光眼專家級水平的診斷技能,這樣能夠節省人力物力,在很大程度上快速篩查青光眼患者。

◆然而,人工智能的技能遠不止於此。它還可以幫助我們獲取大量的生物信息數據,並快速有效地進行歸納分析。如收集歸納24小時眼壓、體重、心血管情況、運動情況及睡眠情況等問題,利用多模態採集到的數據藉助人工智能進行綜合分析,幫助醫生從紛繁複雜的數據當中獲取有效信息。

◆在手術方面,機器人輔助體系也將發揮作用,通過不斷研發與改進,未來在青光眼微創手術方面也將有廣闊的前景。


張純教授介紹,人工智能可能成為未來青光眼專家的得力助手,未來通過人工智能建立圖片中心網絡,結合三級診療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大樣本的篩查將不再是難題。總而言之,通過人工智能助手輔助、信息採集、機器人的輔助手術治療等幾個方面,人工智能在青光眼的診斷和治療領域都有很大的作用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世界青光眼周寄語:關注與關愛,信心與希望!

張純教授強調,世界青光眼周活動主題包含兩個方面:


一是主題所號召的“視神經一張照,青光眼早知道”。強調早期篩查,早期發現。對於眼科醫生來講,能夠在早期及時篩查出青光眼患者,對於他們來說是最大的幫助。不管是醫生、患者、還是整個社會群體,都要提高對於青光眼的關注,認識到早期篩查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要將青光眼患者看做一個主體進行診治。在制定診療策略時,不僅要針對青光眼疾病本身,更要針對青光眼患者群體的特徵和實際情況綜合考慮。我們治療的最終目的也就是:為患者在有生之年維持足夠有用的視功能。


張純教授寄語本屆青光眼周:以患者為中心,關注並且關愛青光眼患者的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引導他們科學正確地認識青光眼,給予他們更多戰勝青光眼的信心和希望!



  版權屬《國際眼科時訊》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之內容,須經本網同意並在文章頂部註明“轉自《國際眼科時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