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型筷子得到的啟示:阻礙我們創新的是我們的“思維定式”

筷子是我們每天離不開的餐具,週而復始、年復一年,我們一代代傳承著使用筷子吃飯的習慣。

然而,筷子的形態依然如故,沒什麼大的變化。若說有變化,無非是材質的不同,或印刻的圖案不同罷了。

但是,有一對喜歡吃中國菜的外國夫婦,卻輕易地發現了筷子的不足之處,並進行了創新改造。

他們研製出一種新型筷子,一根筷子有兩種材質,把筷子的重心放在尾部,以質量較大的金屬製成,並將筷子的尾部設計成錐形,使筷子的形狀變為中間粗,兩頭細的形狀。這樣,當筷子放在餐桌上時,用來夾菜的頭部與桌面沒有接觸,不會受到汙染;並且筷子的尾部設計成四稜形,使筷子不會因在桌面滾動而掉落到地上。

由新型筷子得到的啟示:阻礙我們創新的是我們的“思維定式”

的確我們在用筷子時,經常會遇到這些問題。為了使筷子不接觸到桌面而被汙染,我們往往會把筷子搭在碗上,或架在筷架上,然後在抬手或起身時,偶爾不小心又將筷子碰到地上,於是就弄髒不能繼續使用了;如果在飯店裡,會趕緊召喚:“服務員!再拿副筷子,謝謝!”……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由新型筷子得到的啟示:阻礙我們創新的是我們的“思維定式”

為什麼這麼多年來,我們沒有想到在筷子上做這個小小的創新,來改善這個問題呢?這是由於我們經常會受到思維定式的束縛。

思維定式是一種思維形成了習慣,是我們下意識地用熟知的方法、策略和規則來解決所面臨的新問題。思維定式往往有利於我們的生活,比如司機始終按照交通法規開車,就會形成思維定式,當遇到突發情況時,也會不假思索地採取正確的行動。但是,當需要新的方法和主意時,思維定式就會變成阻礙,讓我們被習慣束縛住,看不到習慣之外的東西。

正是因為我們的思維定式,使我們在遇到問題時,容易墨守成規,很難突破習慣,產生新的思路和辦法。

01.

用大多數人的做法困住自己的思維,形成思維定式,失去獨立思考

長久以來,“少數服從多數”的習慣形成了一個定式,阻礙著我們的獨立思考。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只要是大多數人都在做的事情,就是合理的、正確的和安全的。於是,我們也就不自覺地認為,只要隨著大多數人的腳步,就錯不了。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有心理學家曾做過實驗,當把一群毛毛蟲首尾相接,擺在一個大圓盤的邊緣後,這群毛毛蟲就開始沿著圓盤的邊緣爬行。它們沒有一隻走新的道路,始終一隻緊跟著一隻地爬行,就這樣爬了七天七夜,最後因飢餓而死去。可是在圓盤的中央,就擺著毛毛蟲喜愛的食物。


由新型筷子得到的啟示:阻礙我們創新的是我們的“思維定式”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有時,跟著大多數也有可能餓死。也許你會說,這是蟲子的例子,無法代替人類。其實,人類也有類似的例子,最有說服力的應該是股市了吧。

在股市中,人們總是會追漲殺跌,並一直週而復始,以致造成賠錢的人遠遠大於賺錢的人。每當股市處於牛市的時候,就是多數人開始買股票的時候,人們會在牛市中紛紛進入股市,即使股價已經很高了,也感覺不到危險。當股市處於熊市時,即使股價已經跌破了發行價,也無人問津,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大多數人都不敢買。

可是,那些在股市中賺到錢的少數人,卻沒有被多數人的做法困住自己的思維,他們往往是在別人害怕的時候開始買入股票,而在別人對股票變得狂熱的時候賣掉股票。

通常情況下,多數人的意見往往是值得借鑑的,也可以使自己省去試錯的過程,少走許多彎路。但是要想產生“新的主意”、“新的觀念”,就要突破多數人的思維,讓自己獨立思考,才能找到一條新的路徑。

02.

習慣以權威觀點作為自己的佐證,形成思維定式,忘記質疑的權利

關於權威的討論,想到了一位可愛的小朋友:

前兩天看到一則新聞,一位一年級的小朋友在家上網課,他嚴格按照媽媽交代的步驟打開電視,可是電視打開後,播的並不是一年級的課程,爺爺奶奶感覺不對,要幫孫子換臺。可這位小朋友堅決不同意,因為這是媽媽交代的步驟。

於是,這位小朋友認真地聽了一上午課,還做了筆記。等媽媽下班後,趕緊向媽媽抱怨:今天的課太難了,一點兒也聽不懂啊!於是媽媽瞭解了情況,又看了兒子做的筆記,結果直接笑噴。原來兒子調錯了臺,聽了一上午的高二化學課。(下面這幅圖就是小朋友的聽課筆記)

由新型筷子得到的啟示:阻礙我們創新的是我們的“思維定式”

網友們看了這則新聞之後,也都被戳到了笑點。歡笑之餘都在誇讚小朋友的執行力。但也不能否認這件事情所反映的思維定式,正是由於媽媽在小朋友心中的權威性,使小朋友沒有在意爺爺奶奶的質疑,才造成了這個可愛的笑話。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會受到各種權威性的影響。比如在工作中,前輩和領導便是權威的代表,領導或前輩的指點與傳授,代表的是他們的經驗和觀點,雖然可以指引我們完成工作任務,但完成的質量和效率也會有侷限性,因為那終歸是在延續和重複。

如果我們的技能總是延續和重複,那麼我們的工作也不會有任何的發展,無論工作了多長時間,都只能停留在最初的階段。只有突破權威心理的束縛,善用質疑的權利,才能在重複的工作中發現問題,從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產生新的思路,推陳出新。

03.

經常“較真兒”於深度,形成思維定式,忽略了我們視野的寬度

我們遇到問題時,經常會被問題困住,陷在問題裡“較真兒”。“較真兒”、“鑽牛角尖”等說法,都屬於深度方向的思維,

在深度方向“較真兒”,就好比用望遠鏡觀察事物,只能看到很小的範圍,有深度但沒有寬度。比如我們前面提到的筷子,也存在這樣的問題。

由新型筷子得到的啟示:阻礙我們創新的是我們的“思維定式”

筷子是我們常用的餐具,我們對它再熟悉不過了。但我們對於筷子的認識,始終侷限於一頭粗一頭細的形狀。雖然市面上有許多種類的筷子,卻都是材質的變化,有竹、木、骨、瓷、象牙、金屬、塑料等材料;再有就是筷子表面的花色裝飾的變化。我們的這種侷限性,限制了對筷子的創新思維。

如果不糾結於材質和花色,而是打開我們的視野,看到筷子的特徵和屬性,除了材質和花色外,還有形狀和結構。也許當用餐中途需要放下筷子時,會認真思考一下如何改善筷子的形狀和結構,以解決筷子頭部被桌面汙染的問題。

所以,當我們遇到問題時,首先應避免陷在問題裡,只看到一條道路。要想打開我們的視野,看看都有哪些相關的方面需要考慮,有沒有可能另闢蹊徑。

04.

三個步驟,擺脫思維定式,培養創新思維

思維定式更像是一個工具,當我們需要它時,就讓它服務於我們;當我們需要探尋新的方法時,我們要懂得擺脫它,然後讓自己培養出創新思維來。因此說,思維定式所限制的是我們創新的能力,我們應合理地利用這一工具,而不是完全依賴它,受它所困。

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可以試著通過三個步驟,來擺脫思維定式,培養出創新思維來:

一、學會向自己提問,利用質疑激發獨立思考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曾提過無數的問題,而我們所學到的知識和技能,也是隨著一個個問題的提出開始的。孩童時代的我們,從好奇種子為什麼會發芽,漸漸懂得了生命的繁衍;當思考如何花掉過年的壓歲錢的時候,也在不覺中培養著自己理財的技能。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知識和技能也隨之被我們所擁有。

之所以提問會讓我們有如此大的收穫,是因為通過一個個問題,可以指引著我們開動思維,進行獨立的思考,而不是停在現有的理論和方法上解決問題,因思維定式造成周而復始地原地打轉。

因此,我們應養成向自己提問的習慣,無論是前人的經驗,還是書本上的固定模式,我們都可以提出質疑,試著分析其它的可能性。

二、通過列舉練習,拓展看問題的角度,避免“較真兒”

提出問題是擺脫思維定式的第一步,但是,如果我們不開闊自己的視野,而是隻停留在問題的一個角度去思考,也不容易產生新的思路,並有鑽進牛角尖的危險。為了避免這樣的狀況發生,我們可以試試通過列舉法,來拓展我們看問題的角度,避免鑽到牛角尖裡“較真兒”。

比如我們常用的筷子,當我們發現“放到餐桌會受到汙染”的問題時,由於我們一直以來對筷子的認識已形成思維定式,只關注了“桌面”這一個角度,因此我們會想到製作一個“筷架”來架起筷子頭,或把筷子頭搭在碗上,用這些方法讓筷子離開“桌面”。

由新型筷子得到的啟示:阻礙我們創新的是我們的“思維定式”

而前面提到的那對外國夫婦,他們在使用筷子時,發現了“放到餐桌會受到汙染”的問題,但他們的經驗裡沒有對筷子的認識,因此並沒有受到我們一直以來的習慣所束縛,所以他們從多個角度考慮了問題,想到從形狀和結構上對筷子做出改變。

由新型筷子得到的啟示:阻礙我們創新的是我們的“思維定式”

此時,如果我們學會了列舉法,就會這樣做:

首先、客觀地把造成汙染的主體都列舉出來,至少應該包括①桌面、②筷子,而不是僅僅盯著“①桌面”。

然後、再把這些主體的特徵屬性列舉出來,從而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比如①從桌面的特徵看,桌面應該是平的,那麼製做一個支架可以解決問題;②從筷子的特徵看,筷子的形狀和結構可以做出改變,那麼這也可以作為一個突破口,來嘗試通過形狀和結構的改變,找出其它的解決辦法。

由此看來,列舉法的作用就顯而易見了,通過列舉法,可以很快地打開看問題的角度,避免了陷在問題裡“較真兒”。

三、打破規律,重新組合,孕育創新思維

規律可以提高我們的做事效率,但也會束縛住我們的思維。比如堅持“少數服從多數”的規律,可以使群體迅速達成一致意見,但也可能錯失少數人的獨到見解;再比如徒弟按照師傅傳授的規律學習技能,能很快掌握要領,但長期死板地遵循師傅的教義,有可能阻礙自己的發展,甚至有“被淪為時代的落伍者”的風險。

可見,規律能幫助我們快速掌控事物,但也有可能困住我們的思維,形成思維定式,從而阻礙我們的進步。因此,我們要正確地利用規律,而不是完全依賴規律。那要怎麼做呢?

前面說到:第一步、我們要學會向自己提問;第二步、從問題出發,盡力列舉出所有與問題相關的主體特徵和屬性,找到解決問題的突破口;現在到第三步了,這一步可以從突破口展開討論,看看如何通過打破規律,重新組合,孕育出創新思維。

我們接著以筷子為例,如果以筷子的形狀和結構作為突破口,那麼我們就先思考一些原有的規律:我們常見的筷子,形狀大多都是夾菜的頭部稍細些,另一端稍粗些,整體形成錐形;結構則是每隻筷子通體是一個整體,由一種材質構成。

我們再看那對外國夫婦研製的新型筷子,就打破了這一規律,形狀改為中間粗兩頭細的形狀;結構也由一種材質製成的一體,改為由兩種材質結合的結構。這種改變反映了怎樣的組合呢?

首先、是特性的組合

金屬的一端比木製的另一端質量大,由這兩個材質的組合,使筷子的重心放在了金屬的一端;

然後、是形狀的組合

由原來的一個錐體改為兩個椎體的組合,形成中間粗兩頭細的形狀,可以加大在桌面翹起的距離。

這樣的兩種組合,可以使筷子放在桌面時,重心放在金屬的一端,從而保證質量較輕的一端翹起,遠離桌面。這樣的效果等同於將筷子搭在碗上或架在筷架上,但卻比搭在碗上或架在筷架上更穩固,不易碰落到地上。這些小的改動是不是很棒?

由新型筷子得到的啟示:阻礙我們創新的是我們的“思維定式”

這些改動其實並不複雜,但這個思考的過程卻值得我們借鑑,這個過程打破了我們的思維定式,此時不由得為這樣的創新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