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從前那麼多人種地,糧食還不夠吃?

用戶820308


這個問題全國各地都有所不同,大體原因是,由於剛開始解放,農民還處在貧窮狀態,水利建設不完整,勞動工具落後,糧食產量不高,後來我們地區大力興水利,挖水庫,建水渠,改良土壤,加上水稻品種逐步創新,使農業生產穩步上升,產量大提高,但由於公購糧繁重,還要農業稅,政府又要實行備荒、備戰,為人民,國家蓄存了好多糧食,也有出口糧,支援世界革命,所以分到的口糧很少,每人只有20多斤谷,析大米十五斤左右,加上由於窮,油肉很少,人食囗大,一歺有人可以食一斤半大米飯,這樣糧食就根本不夠吃,如果象今天一樣,自產自用,就當時的收成是完全吃不完的,在後來只實行了包產到戶,我們的糧食就根本夠吃了,我還有餘糧可以賣錢,今天的人口比解放初增加了不只一倍,糧食還是不夠供應,也是隻能依靠進口,不然我看還是很慘的,所以中國不能麻痺大意,還是要抓緊農業生產,才不會今後造成危機。


丁大大204753787


為什麼從前那麼多人種地,糧食還是不夠吃?這個問題,可能現在的年輕人可能會覺得比較奇怪,以前農村人們利用所有的土地種植糧食,結果每年還要度幾個月饑荒。

我父親是五十年代的人,據他講,他們小時候很少能吃飽飯的,那個時候他們最大的願望就是天天都有白米飯吃。他們小時候,在青黃不接的時候,有時幾個月見不到粒米,主要靠南瓜、紅薯、蠶豆等食物充飢,而家裡兄弟姐妹多的,就算是家裡所有土地全部種上吃這些東西都供應不了,有時還要上山去挖野菜。

造成那個時候糧食不夠的原因:

一、糧食產量有限,那個時候是沒有雜交水稻的,種的都是常規水稻,水稻畝產量只有500~600,和現在一千四五斤的畝產相去甚運。

二、肥料有限,那個時候根本沒有什麼化肥,用的都是家裡的糞肥和用野草做的綠肥,本來糧食種子產量就不高,加之肥力不足,更是大大的影響了產量。

三、缺乏先進的疾病防控知識,那個時候水稻發病了,根本沒有什麼農藥可打,只是長蟲厲的田塊才會生石灰或茶粕餅殺下蟲。

四、生產力低下,那個時候主要是以人力為主,很少機械化的,做什麼都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勞動來完成,而現在機械一個小時可以做完的事,以前要好幾天才能完成。

五、要納糧,以前農民種地是要交公糧支援國家建設的,農民要在為數不多的口糧中省下來,上交國庫。

正是由於上面所說的種種原因,造成糧食產量低下,加上要納糧,而且那個時候沒有實行計劃生育,家家戶戶人口都非常多,所以就造成了糧食不夠吃,年年都有幾個月荒月出現。


壞男人說小龍蝦


題主的困惑,我以前也有。後來我和老一輩的人聊天,他們是50後,他們結婚的時候,大公社運動參與了兩年,他們和我講過相關的原因,現在我給大家分享一下。

品種問題

以前是沒有雜交水稻的,畝產極低。當時的水稻都是純種水稻,每畝的產值就是400-500斤而已。並且,很多稻穀都是癟谷,也就是說它裡面是沒有稻米的。大家可以想象,這種水稻,怎麼可能養活更多的人?其實雜交水稻問世的時間真正是在1973年,試種是在1975年冬才真正開始的。大規模的推廣從1976年開始,後面就一直推廣直到現在了。

肥料問題

我們國家建立初期,由於經歷了戰爭,科技基礎比較薄弱,後期由於文化大革命時期,科技發展比較緩慢。中國最早使用化肥是1963年開始,最初主要使用的是氮肥,最主要的品種是硫酸銨和尿素。由於技術不行,一直都是進口。中國開始嘗試生產化肥,已經是1968年後的事情了。在這之前,一直都是農家肥為主,而農家肥是各種元素都有,但單一的肥料含量不夠,產量較低的品種,加上肥料不充分,導致很多產量極低。

制度的問題

我們國家剛開始,實行的是人民公社的生產模式。就是土地屬於集體,大家統一勞動,然後產量統一分配。而分配的標準是按照各自掙取得工分。一般成年勞力算一個工分,青年勞力,老人掙取0.4—0.8不等的工分。而集體的模式,導致貌似很多人都參加勞動,但依然有人出工不出力,混取工分,這個導致產出也不高。後面生產力提高了,都是國家開始分產到戶以後,才釋放了勞動的積極性,才慢慢做事有效率的。

生產工具落後的問題

國家的早期,並不像現在,有那麼多類似於收割機,微耕機,等專業的設備。一般都是用牛耕田,人插秧的模式來進行農業活動的。打個穀子,也是需要人力來完成。這就導致了人的單位產出,並不多。後面農業設備,科技技術的改進,才讓我們可以用比較少的人力,來產出比較多的糧食的。

其實老的一輩,並不是不能吃苦,相反,他們對比我們來說,比我們更能吃苦。但是受制於科學技術,品種,化肥,設備的原因,投入了很大的人力,但依然有吃不飽飯的情況存在。所以,我們現在的人,應該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因為,現在的人吃飽了飯,並不是說我們真的比以前的人要聰明,只不過,他們那代人,出了兩代人的苦而已。以上就是我對於題主問題的解答了,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養鴕鳥的設計師


現在一畝地麥子能建1500斤左右,從前最好一畝地也就是100斤左右。現在一畝地能賺300左右,從前100斤小麥能賣20元,兩毛錢一斤,那個時候20元能買現在1000元的東西。從前種地沒有什麼投資,20元幾乎都是淨賺。

從前種地,都是有機肥,農村叫做農家肥,從來不用化肥,也不施肥,因為不知道什麼是話費,不知道科學種田,有一句話,“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

從前莊稼,蔬菜確實無公害,從來不打農藥,也不知道什麼是農藥,靠手工捉蟲蟲,效率太低了。莊稼該受了,讓🐛吃的差不多了。

總之,科學技術落後,人腦子落後,一切都落後。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現在建那麼多糧食,關鍵科學技術發展了。


寒冰的季節


我來自農村,父母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我談談我的觀點。

首先談談政策。農民在2006年以前是要繳農業稅的,農業稅就包括交公糧。我記得在九十年代我家是要給村糧庫交公糧的,具體多少我那時小不記得,但交公糧不僅要足稱還要質量,如果那年年景不好,糧食不飽滿那你就要用量保質。後來用錢替代公糧,直到取消農業稅。我小的時候記得有幾年發大水,田都被淹了,收成大減,我家米吃完了去爺爺家借米吃。

再談談種植。九十年代我家種的水稻都是傳統的水稻,畝產量很低,病蟲害多發,那時雜交水稻還沒普遍推廣。後來農村農業站育種站可以買到雜交水稻種子了,產量就上來了。

現在我家糧食自給自足,平時家裡就父母在家吃,糧食多了還有隔年的陳糧,有人來買就賣,沒人買就拿部分陳糧做飼料餵豬餵雞。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琪琪騎白馬


在農村生活了四十多年,用我的親身經歷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是農作物的品種問題,以前的種子沒有改良,也沒有雜交,產量很低。現在的種子又是改良,又是雜交。同樣一塊地,現在的農作物產量比以前多很的。其次,由於以前生活水平低下,缺鹽少油的,大家飯量都很大,能吃。記得我媽總是講,我大舅年輕時,一個人吃掉一大盆米飯的故事。不說別的,以前家家戶戶吃飯的碗有多大,現在我們吃飯的碗一點點。





nongzhuangzhu


我是一個出生在新時代的農民,沒有經歷過您所說的那個日子,所以就這個問題我詢問了我那已經七十多歲的爺爺,他很耐心的為我講明瞭其中的緣由。當然就此事我也有著一些個人的意見,在這裡發表出來,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從前那麼多人種地糧食不夠吃的原因,在我爺爺看來有以下三個。

當時的消極怠工

那個時候還沒有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村也不叫村,叫公社,後面叫大隊,大隊下面有幾個小隊。整個隊的人進行分工,絕大多數人都在地裡“勞動”,然而實際肯揮動鋤頭和把心思放在種地上的,也就村子裡那幾個老實人。我爺爺說他們都是貧農家庭出身,看到地就想種,而且那個時候貧農是驕傲的,起碼也得做個樣子給別人看。

有個說法就是“今天的地和昨天一樣,昨天的地和前天一樣,家裡糧食和去年一樣,我的肚子和沒吃一個樣”,大家待在地裡都是為了公分,免得過年的時候一點東西都分不到。消極怠工之下,農作物和人一樣沒有精神氣,青黃不接的年代,爺爺他們都是靠著觀音土、樹皮等來度日子的。

當時的欺上瞞下

那時候上面其實也是為農村所考慮,也想著出臺一些好的措施,不過基層的人卻是為了所謂的功績而瞞著。爺爺說當時咱們大隊裡面好多人餓的前胸貼後背,可大隊委員還是向上報說我們這裡畝產一千多斤,您說這可能嗎?此外那個時候的交通不方便,上面來人檢查的時候,大隊有大把時間做表面功夫,讓那些愛說真話的人無法外出,結果上面的人來看到的也是一派繁榮景象。

當時的生產力較低

以前的農村雖然也有些農業機械投入使用,不過像我們所在的村子,那真的是什麼都不會有的,只能靠著人力慢慢來。同時那時村子裡的土地面積也是固定的,根本不允許在擴展面積,大家只能在那些地方上慢慢磨工而已。再者那時候農民雖然對種地有著豐富的經驗,卻因為現實的原因不願意把經驗實際運用到種地當中去,更不用談當時沒有任何的科學種地技術了。以上就是我爺爺給我說的為什麼當時種地的那麼多,最後大家還是吃不飽飯,但我個人認為除了上述原因外,還與當時農作物品種有關。那個時候大部分種子都是從國外所引進的品種,前面都會有的“洋”字,比如洋蔥啥的。這些農作物可能在國外高產,但在國內卻水土不服,無法獲得較高的產量。


愛茶者九號


還記得上世紀50年代初期,我們這裡肥沃的平原地,一畝地小麥才產200多斤。那時侯百分之八九十都是農業人口,每年都有很多人吃不上飯。後來糧食產糧逐步提髙。到80年代改革開放分田到戸才徹底解決了吃飯問題。想起來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

肥料問題:早年種地都用農家肥。儘管農民拼命漚制農家肥,但還是遠遠滿足不了作物增產的要求,後來我國的化肥產量上去了,農業上了一個大臺階。

電力,機械化代替人力畜力:過去沒有電,沒有機械。繁重的農業勞動全靠人力畜力。雖然大家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仍然不能滿足生產要求。後來電力普及,機械化發展代替了人畜力的繁重勞動。絕大部分滿足了農業生產要求。

優質種子:過去農民種地的種子全是自家種的普通莊稼,循環使用。越來越退化,產量根本上不去。後來袁隆平等一大批科學家科學育種,農民用上了優質種子。

還有水利,農藥,農田基本建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到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分田到戶。解決了吃大鍋飯的幣端,激發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糧食產量極大提高,現在只用較少的勞動力就可以解決吃飯問題。


朱增林呀


我是一個80後,遠的不說在20世紀90年代的時候我們家就是題主說的這樣的一種情況。我們家一共5口人,土地有將近7畝地,從小麥6月初收穫以後再到小麥收穫的這一年的時間裡,我們家的小麥只能吃到4月份的時候就不夠吃了,爸爸就該借糧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

首先來說小麥兜畝單產沒有現在的高,因為那個時候沒有錢買化肥,況且也沒有怎麼多大化肥出售,水的供應也不足以滿足小麥的正常生長。

使用化肥我記得那個時候主要是碳酸氫銨和過磷酸鈣。現在大家種地都選擇使用複合肥,碳酸氫銨主要含的是單一氮肥,而鉀肥到農作物的生長髮育後期有很好的增產效果。

澆水設備和機井比較缺乏,現在咱們農村基本上能夠保證30畝地一口機井,在我小時候基本上50--100畝地一口機井,這樣的話給小麥澆水就就成為了奢望,所以就導致了小麥的單產不高。

其次就是沒有其他的經濟收入來源,家裡的所有的開銷基本上就靠地裡收穫的小麥來賣錢填補其他的經濟開銷。

那個時候的冬季或者農閒的時候咱們老百姓還沒有出去打工的思想呢?況且也沒有那麼工廠。

比如說上學交學費,買衣服,購買家裡生活用品等等開支也是比較大的,謝謝開支只能通過賣糧食來換錢。

第三點就是要交“皇糧”,這也是咱們老百姓每年都必須面對的,碰上欠收的年景的時候,交了“皇糧”以後家裡的糧食也是很難滿足一家人吃一年的。


豫東小農


大家好!

我是關注農村農業農民,是70後,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在以前,農民都在家種地,確實種植的糧食不夠吃的,這是事實。在我小的時候,雖然沒有經歷捱餓的年代,但也吃飯總覺得是一個大問題,因為在當時,每年都要收拾許多菜,既有種植的,也有野生的。每到冬天,總會製作酸菜兩大缸的,做的飯面少菜多,就是為了渡生活。而且很少吃到白麵饅頭和麵條的。除非是給幹部“管飯”或者是逢年過節,要不農村有:“白麵饅頭是過年吃的”之說。

同時,村裡每家都會製作熟面的。熟面並不是純糧食製作,而是有那種高粱的糠和小麥的麥咭在裡面的,還有大部分糧食是秕粒的,只有少量的好玉米粒,混合在一起在鍋裡炒熟,然後磨成面,就是熟面。冬天,做的飯少湯多,一般拌熟面吃,可以節約糧食。

這磨面的記憶猶新,難以忘懷。不是機器磨面,而是用石磨,人工推磨。我最害怕推磨了,好暈的!

說這麼多艱苦生活,就因為全家人種地,糧食緊張,始終有些不夠吃的困惑,這是為什麼呢?

我是這麼想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不知全面不。

1.糧食產量低。

在當時,種地沒有化肥。化肥可能有,只是還供應

不到絕大多數農村吧,就像我們當地這偏遠農村地區,時沒有化肥的,只施農家肥,糧食蔬菜香味十足,只是產量低,在加上土地少,全家全年都在家吃飯,所以糧食不夠吃。

2.吃飯人多,地少。

可能有人會說,現在地更少,咋夠吃呢?對的,現在你家裡常吃飯的人有幾個,以前有幾個。你應該明白了吧。

是這樣的,由於當時那個年代,除了農業,其他行業少,不需要大量的人力,農業所有人都在家吃飯,所以糧食不夠吃。

這我是經歷過的,當時我家就吃的差,勉強維持。可自從我和弟弟出外打工開始,我家就年年有了餘糧,糧食也就逐漸堆滿糧倉。這餘糧是我弟兄倆在外面吃飯,節約下來的。

3.除了農業,其他行業不發達,一方水土難養活一方人。

這也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優越性的直接展現,解決了溫飽問題。經濟搞活,人員流動,打工潮,農民進城,成了

“農民工”這很好的解決了農村農民溫飽問題。

綜上所述,在以前那麼多人種地,糧食不夠吃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人多地少,糧食產量低,而且除了農業,其他行業不發達,農村農民都靠一畝三分地吃飯,肯定會不夠吃的,就會有“一方水土,難養活一方人”的局面。還是改革開放政策打開了國門,農民也有了進城務工的機會,不但解決了農村農民的吃飯問題,而且還為脫貧致富奠定了基礎。

好了,就說這麼多。如果喜歡就點贊和轉發,想看更新相關資訊,就請繼續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