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桐廬,活在《富春山居圖》裡是種怎樣的體驗?

春江水暖,去往桐廬最好的方式自然是乘一葉輕舟。
地處杭州的西南部,桐廬堪稱是“天堂”的後花園。無論是如吳均所言,溯富春江而上,“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裡,奇山異水,天下獨絕”;還是像孟浩然一樣,日暮在嚴州舊府(今建德梅城)經停,“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桐廬,都恰好在這一江春水的中點。


如若行舟至城中,整個桐廬又被江水劃做兩面——北面大多是煙火氣十足的老城,南邊則是高樓林立現代感十足的新區,再畫兩三筆跨江大橋繫著兩岸,當地人簡略地叫他們富春江“一橋”、“二橋”。這也恰似桐廬這座城市本身的氣質,她自古以來就有清麗山水、小橋人家的江南韻味,從南北朝到清代,有千餘位詩人來過此處,留下了3000多首詩詞;她同樣也具有年輕的活力,有新興的產業、精緻的民宿,更是“三通一達”的根據地,是“中國民營快遞之鄉”。她是畫中跑出來的,一落地,卻又在春風裡湧現出了勃勃生機。
生活在畫裡是種怎樣的體驗?
所謂“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浙江的水往往都依託著山。
山是“蹙眉”小山。坐落在分水江與富春江交匯之處的桐君山,春日裡宛如一枚系在玉帶上的翡翠釦子。林間老樹吐出新芽,顯露出層次分明的深黛、翠綠、淺碧,蓊蓊鬱鬱,分明是一幅寫意的水墨畫。向山頂望去,桐君祠、四望亭、江天極目閣都半掩著臉,白塔也只剩個尖尖。若以富春江為軸,江北連綿的群山大多屬於天目山脈,一直可延展至安徽境內;江南則是為龍門山脈,其主峰上的觀音尖,海拔1246米,為桐廬境內之最高峰。山峰四面被五道深谷簇擁,山頂常年雲霧纏繞,因而“觀音蓮臺”下的一片區域,也被稱作“白雲源”,彷彿是山水之間的留白。水如“眼波”柔情。所謂“錢塘江盡到桐廬,水碧山青畫不如”,錢塘江從浙、皖、贛交界處的群山間發源,流到建德的梅城古鎮方稱“富春江”,而從梅城至桐廬的七里瀧,一路奇山異水,有號稱“富春江小三峽”的烏龍峽、子胥峽、葫蘆峽,雖無長江三峽之險峻,卻別有一番桃花源式的夢幻。兩岸青山相對,富春江數千年如一日地流過。行舟江上,遠眺是“風煙俱淨,天山共色”,一派天地清明;近看是“水皆縹碧,千丈見底”,至今清澈如故;江水時而“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叫人驚心動魄;時而“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又是僻靜幽深。

流水過處,在地下形成了奇幻瑰麗的喀斯特洞穴,“狀若雲霞錦綺”的瑤琳仙境,從古代就開始被人探索,石壁上還留著"隋開皇十八"、"唐貞觀十七年"的字跡;地表水彙集入開口朝天的垂雲洞裡,恍如河水天降, 形成了岩溶地下暗河——垂雲通天河。而在地上,則逐漸誕生了人家。桐廬城依水而建,水網延伸至這片土地的每一個角落,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居。
桐廬的深澳古村,在近千年的時間裡建成了一套獨立的供水系統,包含坎兒井、水塘、暗渠和明溝。全村有17口坎兒井,12個水塘,水自長800米的暗渠引入村中,再由各家各戶門前的明溝排出。為方便取水,每隔一定距離就開一個水埠,由於水埠比較深,當地人稱之為“澳”,“深澳”之名由此而來。
村中的屋舍同樣匠心獨具,大多是四合式的院子,院中上開“四水歸堂”的天井,每逢雨至,天井裡蓄積的雨水流入門前水溝,同時帶走生活汙水,最多的院落甚至有七口天井。而梁棹窗欞間,則雕滿了吉祥花卉、神仙瑞獸、水滸好漢、三國故事……歷經數百年風雨依然神采飛揚。碧水、青山、村落,構成了桐廬的這幅“富春山居圖”,而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則紛紛在這裡蓋下他們的“精神印章”。#頭條之星校園計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