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嬰兒感到飢餓的時候,就會哭鬧著要立刻吃奶?

在弗洛伊德的學說中,人格被看作是從內部控制行為的一種心理機制。這種內部心理機制決定著一個人在一切情境中的行為特徵以及行為模式,他認為完整的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個部分組成的。

曾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中國最美鄉村古鎮的地方,丹巴藏族的房屋都是三層的,最底層住著他們的家畜,中間部分住著主人一家,而頂部是一個有著4個白色尖角的小屋,4個尖角代表著山、樹、水和大地,用來供奉神位。

為什麼當嬰兒感到飢餓的時候,就會哭鬧著要立刻吃奶?

和底屋裡住著的動物們一樣,本我不考慮道德,他的目的在於追求快樂,避免痛苦是本能和慾望的體現者,為我們的整個心理活動提供能量,強烈的要求發洩或滿足,這就是每當嬰兒感到飢餓的時候,就會哭鬧著要立刻吃奶的原因了。

本我是人的各種模糊而不可及的部分,深藏在潛意識之中。雖然我們已經成長成成年人了,這種剋制不住本我的事情其實還是經常發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

為什麼當嬰兒感到飢餓的時候,就會哭鬧著要立刻吃奶?

比如一個人出於衝動惹是生非,把石頭扔進窗戶、無所顧忌的亂髮脾氣。有的人明知道不應該,但卻忍不住傷害自己或他人等等。這種時候,就處在本我的控制之下。對於本我過於強大的人,會有很多與年齡不相符的衝動性行為,容易違背社會規則和道德規範,做出一些極端的行動。

比如上海地鐵裡曾經有一個女子當眾啃鳳爪,骨頭吐一地,還飆髒話罵人。又比如剋制不住性衝動而不斷騷擾異性的行為,而本我被過度壓抑的人則容易產生抑鬱的情緒,甚至發展出一些特殊的強迫症狀,這是因為本我始終想尋求表達,總有一天被過度壓抑的本能會竄出來搗亂,嚴重的還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極大傷害。

為什麼當嬰兒感到飢餓的時候,就會哭鬧著要立刻吃奶?

還有一類人,從小到大活的謹小慎微,處處迎合別人的需要。比如聚餐從來不敢點菜,因為根本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和朋友逛街,有時候就連想上廁所了,也不敢主動提出來,怕跟大家不一致。顯然小心翼翼是因為本我被關押了太久,本能的需求和願望不斷被壓抑後,看起來無慾無求,實際上那只是生命力沒有得到滋養後的虛弱而已。

如果一個人控制不好自己,本我還會讓人時常容易暴躁,生氣的時候很衝動、很偏激,有時候有一點點小事情不順心,就好像要爆發了一樣。控制不住情緒,控制不住行為,是因為本我被過於放縱了,就像家畜被放出去後卻忘了召喚回來,最終會迷失在漫無邊際的原野裡。

為什麼當嬰兒感到飢餓的時候,就會哭鬧著要立刻吃奶?

所以對於本我既要釋放又要管理,就像禪宗裡著名的牧牛圖,我們的心性本我也是需要像放牧一樣來調養的。我們要學會調養自己的心性。

我們可以在情緒上來的時候學會拉一拉心裡的韁繩,告訴自己我的情緒我負責與別人無關。習慣性撒謊之後學會說,其實我是想要你高興,所以我剛才說的不是真的,我真實的想法是或者更進一步練習,在開口前先深吸一口氣,把手放在心上,感受到自己的心跳後在說話。

為什麼當嬰兒感到飢餓的時候,就會哭鬧著要立刻吃奶?

希望我們大家都能控制好自己,讓自己更有勇氣做自己,讓自己在關係裡更坦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