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笑傲江湖》中華山派氣劍之爭來看金庸的武學理論

《笑傲江湖》中氣宗、劍宗之爭的由來

在金庸的小說《笑傲江湖》中華山派是一個很特別的門派,同樣是五嶽劍派,別的劍派弟子眾多,像嵩山派就有嵩山十三太保,就連恆山派也有眾多女尼。華山派卻人丁稀少,除了掌門人嶽不群和夫人甯中則,門派中只有不超過十個弟子。而且老的老,小的小,最老的勞德諾是個糟老頭子還是嵩山派的奸細,最小的林平之也是嶽不群為了《辟邪劍譜》才刻意拉攏的徒弟,唯一的大弟子令狐沖還被嶽不群趕出了華山派,人才十分凋零。

華山派氣劍之爭蘊含的金庸武學理論

華山派嶽不群和弟子

造成華山派人才如此凋零的原因是,別的五嶽劍派只經歷過一次滅門之災,華山派經歷過兩次慘遭滅門的災難。第一次是日月神教為了搶奪《葵花寶典》和五嶽劍派決戰華山思過崖後山的那一役,此一役雖然日月神教十大長老盡數身隕華山派後山,但是《葵花寶典》終究給搶走,而且五嶽劍派高手死傷大半不說,五嶽劍派中很多高明的劍法也就此失傳,直到令狐沖在思過崖面壁偶然發現才算重見天日。

第二次就是華山派氣宗和劍宗之爭了,這所有的一切都要從兩個叫嶽蕭和蔡子峰的人說起,嶽肅和蔡子峰去莆田少林寺做客,偷錄紅葉禪師收藏的《葵花寶典》,由於時間倉促,兩人只能各記一半。回到華山後兩人把各自記憶的寶典內容寫出來加以印證,居然完全對不上,一人認為練氣為主,一人認為應該練劍為先。最後兩人不僅反目成仇,還把華山派分成兩派,一派主練氣,一派主練劍,這就是華山派氣宗和劍宗的由來。

氣宗和劍宗互相牴觸,都認為自己是華山正宗,兩派連年爭鬥,使華山派元氣大傷。玉女峰大比劍是華山派最後一次氣劍之爭,爭鬥的結果雖然氣宗大獲全勝、劍宗一敗塗地,但是經此一役不僅氣宗折損了不少高手,劍宗的大多數高手更是在敗後橫劍自刎,所以說是兩敗俱傷的局面。這次氣劍之爭還直接導致五嶽劍派的盟主之位被本來實力不如華山派的嵩山派給奪走,嶽不群常常引以為恨,這也是他一直處心積慮想要提升實力的原因。

華山派氣劍之爭蘊含的金庸武學理論

風清揚

除了風清揚的獨孤九劍,華山派氣宗和劍宗的實力最起碼在前二三十年之間應該是不分軒輊的,所以才能氣劍相爭了那麼多年。最後一次玉女峰大比劍時風清揚被騙到外地成婚,所以劍宗才會落敗,不然以風清揚的獨孤九劍說不定能力挽狂瀾。不過風清揚的獨孤九劍應該是另有奇遇,不屬於劍宗的範疇,因為從嶽不群不認識獨孤九劍和封不平、成不憂等人來華山搶奪掌門之位的表現來看,不管是氣宗還是劍宗都對獨孤九劍一無所知。

嶽不群在講述當年氣劍之爭的時候評論過氣宗和劍宗各自的優勢和弊端,我們來看看原文是怎麼說的:

嶽不群嘆了口氣,緩緩的道:“三十多年前,咱們氣宗是少數,劍宗中的師伯、師叔佔了大多數。再者,劍宗功夫易於速成,見效極快。大家都練十年,定是劍宗佔上風;各練二十年,那是各擅勝場,難分上下;要到二十年之後,練氣宗功夫的才漸漸的越來越強;到得三十年時,練劍宗功夫的便再也不能望氣宗之項背了。然而要到二十餘年之後,才真正分出高下,這二十餘年中雙方爭鬥之烈,可想而知。”——《笑傲江湖》第九章 邀客

從華山派氣劍之爭來看金庸的武學理論,再結合金庸其他作品,總的來說有以下兩點:

金庸武學理論之一:邪永遠不能勝正。邪門歪道的武功雖然可以速成,但是容易走火入魔;名門正宗的武功進展緩慢,但是越練越強。

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家,與舊派武俠小說人物性格臉譜化、情節結構簡單化、武功招式單一化不同的是,他的作品裡中國傳統文化和現代元素並存,再加上受西方文學的影響,人物刻畫豐滿細膩,情節結構複雜多變,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深層次的意義更充滿著對現實的隱喻和諷刺,所以金庸的作品才會經久不衰。不過金庸雖然發揚光大了武俠小說,去除了舊派武俠小說單一化的缺點,但是武俠小說中正邪善惡的觀念卻永遠不會摒棄,這是武俠小說的根本。

華山派氣劍之爭蘊含的金庸武學理論

令狐沖和任盈盈

在《笑傲江湖》中把如果把氣宗看做是名門“正”宗,那麼劍宗就是“邪”門歪道。邪門歪道的武功雖然易於速成,也容易看到成效,前期會很厲害,但是弊端也很明顯,就是很容易走火入魔,永遠也達不到最高的境界;名門正宗的武功通常見效很慢,往往練個幾年甚至十幾年也練不到頭,可是循序漸進、厚積薄發,基礎打得越牢固到後來就會越厲害,終有一天會超越邪門歪道,達到最高境界。這就是邪永遠也不能勝正的道理。不然人人都去練容易速成的邪派武功,練功時間長、見效又慢的正派武功誰還來費勁修練?所謂有失必有得,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

金庸的小說中到處都有這樣的例子,遠的不說先說《笑傲江湖》中東方不敗練的《葵花寶典》和人人搶奪的《辟邪劍法》就是非常邪門的武功,練了之後雖然武功可以在短時間內突飛猛進,可是欲練神功,必須“引刀自宮”,不僅人變得不男不女,還會性情大變,看看書中練過辟邪劍法的人東方不敗、嶽不群、林平之哪個不是倒行逆施、自取滅亡?甚至就算搶奪過辟邪劍譜的人都沒有一個有好下場,餘滄海為了辟邪劍法滅了林家滿門,林平之學會辟邪劍法又滅了餘滄海滿門;左冷禪費盡心機只偷了一本假的辟邪劍譜,五嶽大會上白白為嶽不群做了嫁衣,最後又死在令狐沖劍下。

還有書中另一種神功吸星大法,任我行的吸星大法看似厲害,可以直接吸收別人的內力據為已用,但是久之卻有內力反噬之險,極易走火入魔。就算是任我行以絕頂之資修復了吸星大法的這個弊端並融合了所有的功力,卻也沒有天下無敵,不僅吸不到真正的高手比如少林方丈方證大師的內力,還因為強行融合內力導致壽元耗盡,暴斃身亡。令狐沖陰差陽錯之間學會了吸星大法,也逃不過內力反噬的危險,還是修習少林寺的正派武學《易筋經》才得以恢復。

華山派氣劍之爭蘊含的金庸武學理論

任我行

再來看金庸其它作品中的例子,《射鵰英雄傳》中黑風雙煞偷得半部《九陰真經》,因功法不全又練不得法只能練一些速成的法門,練出來的九陰白骨爪和摧心掌雖然恐怖厲害,但是最後也練得全身癱瘓;《天龍八部》中蕭遠山、慕容博、鳩摩智偷學少林武功,只因他們心中充斥著報仇、復國的慾望,和佛家濟世救人的武功理念背道而馳,練到最後也只能是走火入魔。所以其實天下武功殊途同歸,本沒有善惡之分,有善惡之分的只是人,金庸給我們傳達的理論就是邪永遠不能勝正,因果循環,善惡有報。

其實不止金庸,梁羽生甚至古龍的武俠小說中都有這種武學理論的影子,正義也許會遲到,但是永遠會來臨。還有現在的網絡文學中許多修真類小說也有遵循這個理論,邪惡的功法可以速成但是弊端很大,甚至有很多傷害自身、傷害他人的手段,簡直就是與魔鬼做的交易;正大光明的功法雖進展緩慢,但是往往最後能修成真身正果。可以說金庸的作品和他的武學理論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其中“懲惡揚善”是亙古不變的主題。

金庸武學理論之二:中原的武功比異域的武功更加博大精深。同樣是修煉到最高境界,中原的武功一定在異域的武功之上。


華山派氣劍之爭蘊含的金庸武學理論

李連杰版張無忌

這個理論是在《倚天屠龍記》中首次明確提出來的,張無忌歷經幾番奇遇後身兼九陽神功、乾坤大挪移等幾大神功,在明教光明頂上力挽狂瀾決戰中原六大派高手。開始時還能憑藉著九陽神功強大的功力震懾全場,到得後來參加決戰的六大派高手越來越多,發展成張無忌一人獨戰華山派高矮兩老者的反兩儀刀法加崑崙派何太沖夫婦的正兩儀劍法的局面,就慢慢變得有些力不從心起來。要不是周芷若從中指點,張無忌不會贏得那麼輕鬆,連滅絕師太亦有云:中原武功博大精深,豈是西域的旁門左道所及。

這時他(張無忌)聽周芷若說及四象順逆的道理,心中一凜,察看何氏夫婦和高矮二老的步法招數,果是從四象八卦中變化而出,無怪自己的乾坤大挪移心法一點施展不上。原來西域最精深的武功,遇上了中土最精深的學問,相形之下,還是中土功夫的義理更深。張無忌所以暫得不敗,只不過他已將西域武功練到了最高境界,而何氏夫婦、高矮二老的中土武功所學尚淺而已。——《倚天屠龍記》第二十二章 群雄歸心約三章

金庸一直是非常推崇中國傳統文化的,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傳統文化的因素,比如奇門術數、五行八卦,中醫經絡、道學佛理,甚至琴棋書畫、兵法經濟都蘊含其中,他認為中土的文化之博大精深不是異域番邦能夠相提並論的,所以才有了中土的武功比西域的武功更加厲害一說。金庸為了他的這個武學理論,甚至專門兩次修訂小說中的設定。本來在連載版中《九陰真經》和《九陽真經》這兩部集天下武功之大成的經書都是達摩祖師所創,可是金庸不甘心這兩部影響最深、流傳最廣的武功寶典的作者是外國人,所以在三聯版中把《九陰真經》的作者修改為北宋年間的黃裳,在世紀新修版中又把《九陽真經》的作者修改為斗酒神僧。

華山派氣劍之爭蘊含的金庸武學理論

九陰真經

金庸的這種做法是有屬於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執著和敬畏在裡面吧,而且不僅是《九陰》《九陽》的作者被他修改成中國人,他的小說中凡是來自異域番邦的武林人士,不管武功多厲害一定會被中原的高手所剋制和擊敗。西毒歐陽鋒來自西域白駝山,蛤蟆功不可一世,被中神通王重陽先天功加一陽指打成重傷;來自西域密宗的蒙古國師金輪法王,練成十層密宗神功龍象般若功有十龍十象之力,卻被集天下五絕武功之長的楊過用黯然銷魂掌打落高臺而死;吐蕃國師大輪明王鳩摩智,武功高強眼高於頂,火焰刀絕技殺人於無形,可是碰到少林掃地神僧卻如泥牛入海,消失得無影無蹤。

華山派氣劍之爭蘊含的金庸武學理論

掃地僧

這些都是比較知名的角色,還有一些不怎麼知名的角色比如《射鵰》中的青海手印宗(三聯版為西藏密宗)高手靈智上人,《連城訣》中的青海血刀門的掌門血刀老祖,《鹿鼎記》中的西藏密宗大護法桑結喇嘛,《俠客行》中雪山派掌門白自在等等,都在中原正統武功面前顯得不堪一擊。不用說這些二流角色,就算是把異域武功練到極致的張無忌在武當宗師張三丰的太極神功面前也顯得蒼白無力,可見中原武功高深至極,根本不是異域番邦的武功所能比擬。這個理論幾乎貫穿了金庸的所有小說,成為了普遍的設定。

綜上所述

金庸的武學理論總的來說就是“邪不勝正”、“異域不及中原”這兩點,當然不盡於此,還有很多有意思的武學理論,比如天下五絕按照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互相剋制;比如一言不合就創立出能夠剋制對方武功的高人,像林朝英相思苦戀就創立玉女劍法剋制王重陽的全真劍法,史婆婆兩口子打架創立了金烏刀法剋制白自在的雪山劍法等。正是金庸先生妙筆生花創造出瞭如此精彩、多元化的小說,我們讀者才有幸能夠領略五光十色的武俠世界。

武俠到底是什麼?武,是武功,是手段;俠,是理念,是信仰。武功從本源上來說沒有正邪善惡之分,主要是看人心。就像張三丰所說的:“這正邪兩字,原本難分,正派弟子若是心術不正,便是邪徒,邪派中人只要一心向善,便是正人君子。”張三丰的這種境界正是代表了金庸的境界,他所傳達的觀念是希望人們學武功並不是為了能夠為所欲為,而是在關鍵時刻鋤強扶弱。俠之大者,為國為民,這是金庸一直標榜的武俠精神。

華山派氣劍之爭蘊含的金庸武學理論

金庸的武俠世界

放到現今武俠已經沒落的時代,評判一個人是否成功的標準不是你從社會中得到了什麼,而是你為社會做了什麼貢獻。不管你的出身如何,只要人人都有一顆善良博愛的心,那麼早晚會達到天下大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