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茶葉賣那麼貴?

杭素文


對於貴的標準評判,太難了。

有客戶問我買70塊一斤的安吉白茶,他們接受最貴的200塊,我也不能一斤倒貼1000給他吧。

去年我們安吉白茶,市場批發頭採1500左右,我就賣1200,還是有人嫌貴。我也沒辦法,每個人參照物不同。

按照人工算,安吉白茶就採20天,前面貴點,後面才200多,平均下來就500~600一斤?當價格低於人工成本的時候,你覺得會出什麼名堂。😊


白丁茶舍


回答問題的人,既是出乎其外有在情理之中。我以為一說茶葉價格高低,最先會跳出來解釋的是雲南和福建茶商,意料之外的是不見雲南茶葉的解釋,意料之中的是福建的武夷茶商每一次解釋這樣的高價是樂此不疲。

我是在批發市場接觸過幾年的,從和茶農茶商斤斤計較的高五塊低十塊開始計較,都在說茶價,這就是茶價。源頭批發市場的價格都是有零頭的,從最早開始的烏牛早三百七,三百八,相差十塊的單價到高峰時期的白茶龍井43六百五,五百八,再到最後春茶尾茶的四十二,五十三,源頭市場的價格就這樣,有零頭的。然後呢,茶葉有茶商官兌打包發往各綜合市場,零售商,假茶農,新零售,以及大企業的倉庫,再出來的價格就不同了,從綜合市場的加價百分之之十,到零售網商假茶農的翻倍,再到品牌企業的三五倍。也許有人會槓精了品牌值這個價格,我沒有說不值,那是溢價,對成本來說就是這樣。這裡也特意說明一下這是普通茶葉的價格,像西湖等產地,由於成本投入大,品牌效益好,不在這個討論裡面的,要知道那些價格可以留言評論,我知無不言。

下面就針對性就福建武夷茶商最熱衷解釋的高價,甚至是天價的問題了,有一位大神舉例說了大紅袍的六顆,現在還在採摘嗎?市場在流通嗎?沒有流通天天掛嘴邊做啥?扛旗搖喊?福建茶的名聲就是被你這種狗屎糟蹋的!知道牛欄坑有多少畝地,有幾乎茶農有地,一年又有多少茶葉能夠進入市場?真正牛欄坑產地的產量有市場上銷售量的百分之一還是千分之一?央視有過報道的,牛欄坑一共五十多畝,一年一千多斤產量,不到一噸,那些號稱能拉一車來的貨的真實產地是哪裡?行業最怕的就是幾個黑心商人遇上幾個缺根筋的土茶,再加上一群吃軟飯搖尾巴吶喊鼓吹的軟骨文人。這是宣傳品牌嗎?這是在砸飯碗。






龍井茶痴


綠茶 不發酵的茶(發酵度為零) 龍井茶,碧螺春,信陽毛尖

黃茶 徽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20%) 白牡丹,白毫銀針,安吉白榮

白茶 輕度發酵的茶(發酵度為20-30%) 君山銀針

青茶 半發酵的茶(發酵度為30-60%) 鐵觀音,文山包種茶,凍頂烏龍茶

紅茶 全發酵的茶(發酵度為80-90%) 祁門紅茶,荔枝紅茶

黑茶 後發酵的茶(發酵度為100%) 六堡茶,普洱茶 花茶

大分類方面,花茶是不屬於黑茶的。應當另立出來。

小分類裡黃茶的例子似乎全錯了,白牡丹和白毫銀針是白茶。

還有安吉白榮是什麼?(五筆錯誤是安吉白茶吧)不過安吉白茶屬於綠茶...

至於白茶的例子也錯了,君山銀針是黃茶。

如果我沒有搞錯,那麼這個高票答案有待加強了,讓我為大家系統分類,徹底科普一下子好了。

通常我們是按照發酵程度來分類,但這個程度如果僅僅用數字表達是沒那麼準確的。

我偏向說是製作工藝呢。

綠茶未經發酵。根據殺青時候的工藝分成

1.炒青綠茶(根據不同形狀又分成長炒青,扁炒青,圓炒青等)這種工藝的綠茶一般被人為是最好的,所以我們知道的名茶大多屬於炒青綠茶。龍井,廬山雲霧茶,碧螺春等

2.烘青綠茶(常見於安徽) 六(lu四聲)安瓜片 太平猴魁

3.曬青綠茶 這個搞不好快失傳了。。。

4.蒸青綠茶 事實上這種工藝在日本還是在流傳的。比如玉露茶。

其實好的綠茶是很嫩的,我試過用泡完的綠茶煎荷包蛋是可以吃噠~比小蔥香哦

黃茶

(圖蒙頂黃芽,除了黃一些還是很像綠茶)

黃茶是綠茶工序加多一道悶黃,實現一點點的發酵

按照葉片大小嫩度分成黃芽,黃小茶和黃大茶

比較有名的就是蒙頂黃芽 君山銀針了

白茶

(這是壽眉,完全不一樣了吧,一般白茶有白色的毫毛)

傳統白茶只產於福建。跟綠茶工藝就差很多了,有一道非常重要的工序叫做萎凋。通常來說發酵程度會大於黃茶。所以我感覺會酸酸的。

(其實白茶和黃茶區別很容易分。黃茶特別是黃芽茶是嫩嫩黃黃的很像綠茶,白茶就不一樣了)

比較常見的白茶有三類吧?

1.白毫銀針 身披白毫,模樣似針

2.白牡丹

3.壽眉 也就是貢眉了 長得非常粗獷,像落葉一樣。據說70年代香港茶樓裡都是這個。


貳二五


為什麼有的茶葉這麼貴?說這個問題之前,愛喝茶的你們是否遇到過這樣的現象:好茶買了手重,便宜茶不敢買,將就的口糧茶不知道買哪的放心?


相信很多喝茶的朋友都遇到過。茶葉作為日常生活消耗品,尤其是南方一些省份,消耗是很大的。如果買貴的喝,那一年茶葉開支就很大,茶葉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便宜的,那些電商平臺喊著,幾塊幾包郵的,大家會買嘛,相信上過一次坑就不會買的。

外行人眼裡,同樣的茶葉,為什麼會貴的這麼貴,便宜的又這麼便宜呢?

以綠茶為例,講一講我自己經歷。本人綠谷茶農,座標浙k,浙江最大綠茶產區,盛產龍井43,烏牛早,安吉白茶,黃金茶等中高低各檔次綠茶。對於綠茶葉價格裡的那些貓膩,那是再瞭解不過了。


綠茶貴在哪?綠茶貴,貴的就是那口鮮。越早採摘的茶,就越金貴。春茶貴如油,貴的就是品質,或者用我們茶農的話來說,“我有你沒有”,那我就是要貴。

春茶,大體上從2中旬到4月末,所謂明前茶,雨前茶,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清明,穀雨等各個時間段的採摘茶青炒作的茶,看具體年份的天氣狀況。雨水之前茶最貴价格最高,產量也最少。這個時間段最早的就是烏牛早,驚蟄到立春,這個時間段大部分就是龍井茶開始上市,立春之後龍井茶價格開始慢慢回落,安吉白茶唱主角。之後是清明,穀雨。很多人熱衷什麼明前雨前的,在我們這,清明穀雨的茶就快收尾了,這個時間段的茶基本兩葉三葉的,那真是白菜價,茶青真不值錢。這個時間段的茶其實是最暴力的。賺的就是時間差。今天二三十的,明天十二三。


當然,不同的茶開採時間不一樣。大致上。我們這,清明以後茶葉價格就是很低。按春季5:1的比例,一斤10快的茶青,成本不會高於100,幹茶的價格在市場上也就200以內了。但是流通到市面上,那就不是這個價了。

綠茶貴在哪?人工。採摘人工算一部分。家裡算山上剛栽的,不多也就十畝左右。春茶採摘季,每年會叫外省的採摘工過來幫著採摘,包吃包住。今年叫了4個,算上來回茶車票開支,工錢一共給了小2萬,一共30多天,一個月多一點點。人均四千多的工資,人工費很高了。春茶三分之一的收入被薅走了。

人工貴的另一方面,就是幹茶師傅製茶的工資成本了。好的炒制師傅,一天四五百,就是普通的,在春茶季也要七八千一個月。


品質好,人工貴,這就是有些綠茶貴的原因。這樣的茶也是僅僅個別時間段的。從超貴到貴到一般,在到普通以及白菜價,只要是知道了某個產區,茶葉上市的時間段,那你對於這些茶葉的價格就會很熟悉了,輕車熟路,也能大致辨別茶葉品質的好壞了。


綠谷茶小胖


關於有的茶為什麼那麼貴,我從三個方面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觀點。

1、原產地區域性,比如我們大家所熟知的西湖龍井必須是梅家嗚獅峰山這塊區域的。大紅袍正巖的必須是三坑九澗的,最好的金駿眉是桐木關關內的,這些原產地區域也代表了他的稀有性,產量是有數的。同樣的茶雖然很多地方都有做,但是從各個方面都無法超越原產地。



2、採摘成本和製作工藝,採摘成本,很容易理解就好比我們採白茶單芽,一天也就一斤多,若採摘一芽兩葉一天可採30多斤。而且大多數工人也不願採單芽,因為採摘起來比較吃力,工價自然就比較高。製作工藝一款好茶需要好的原料好的工藝,要精確的掌握好每一個環節的火候,就像我們做一道菜一樣。

3、生態環境,個人覺得一款茶的好壞,大部分取決於他生長的生態環境,好的生態環境茶的口感各種內涵物質都比較豐富。就比如桐木關的金駿眉周邊都是原始森林,土壤,茶樹生長的環境都非常的優良,茶樹都在80年左右,有很多的百年老叢,像這種地方產出的茶自然也就貴了。當然,我們喝茶的原則是隻選對的,不選貴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成林茶器


很高興回答你的這個問題,為什麼有點茶葉賣的這麼貴

1.區域不可複製性。打個比方,像正宗的西湖龍井,獅峰或者梅家塢產區的,本身茶園就不多,產量就少,加上鮮葉價格高,做出來的茶葉肯定就貴,但這種茶葉一般不會大量流入市場,因為都被提前預訂了

2人工費用高。像在我們四川,一個熟練的採茶工一天也就採5.6斤鮮葉,光工錢就是二三百,像最好的手工甘露,4斤多鮮葉才能做一斤幹茶,還有機器,師傅費用,做出來的茶葉肯定要貴一些,但也是很合理的價位

3.不合理炒作。不可否認,在茶葉行業裡,有些不良商販,會過多的去渲染茶葉的歷史,以及文化,以此來增加茶葉的(附加值) 在這一點上,希望更多的茶友能擦亮雙眼

茶葉,做為人們生活息息相關的東西,普通而又高雅,是生活的一部分。絕不是一種資本,任人炒作

以上個人觀點,還望大家多多指教








茶葉蠻哥


為什麼有的茶葉麥那麼貴?這個原因有很多,不要小看它只是一片葉子,茶葉從成品上市經過很多環節,下面簡單分析一下原因:

1.成本:最簡單的綠茶為例,只採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或獨芽。全程只能純手工採摘,手腳麻利眼睛好的的茶農一天也就採摘4-5斤(此量還要看那段季節的雨水陽光是否充足,有足夠的產量)很多時候遇到天干產量少時,是才不到這麼多的。而一斤鮮茶葉經過殺青、揉捻等工藝後,成品茶葉僅剩不足三兩。也就是說4-5斤鮮茶葉才能炒製出一斤幹茶成品,此前提是炒茶師傅工藝很好的情況下。

2.原料稀缺:很多茶種是很少的,比如老茶樹。年產量還不夠當地的市場銷售,何況說外銷;現在越來越城市化,很多產業都可以賺錢,茶葉從栽培、管理再到採摘製作,工序繁多且辛苦需要的技術工藝也有一定要求,年輕人種茶炒茶的人很少,很多老茶農也已經不再種茶,將茶田砍了外包給別人種其他的水果或糧食了,產量也就更加稀少。

3.人工到工藝要求多:製茶多數要求人工,好的茶葉從採摘到製成全部純手工,尤其炒茶師傅的工藝要求相當嚴格,有的茶葉工藝整個茶葉市場也就一兩個老茶人會,不外傳,每年工廠請他們多是預約。當然現在機械化越來越普遍,但機械化產出的茶品和純手工炒制的是有明顯區別的。尤其烏龍茶、紅茶、普洱等發酵一類的茶葉,對製茶師傅的手藝要求更為嚴格。

4.流通環節多:除了茶葉本身的原因之外,還有一些外部因素的影響!茶葉是利潤很高的一種商品。如果單單是成本價一般的茶葉沒有多少成本的,如果在本地買,價格要便宜很多,但是南方的茶銷售到北方,價格就可能翻上一番。每一樣產品,從生產到銷售,都要經過好幾個環節,每個環節都要賺幾個錢,這樣一來,產品從初次銷售到最終銷售,中間差價很大,進而增加了產品的價格。而且包裝也是一方面,好的茶葉包裝都很精美,這樣會賣得更高。要是包裝看起很劣質茶葉再好也賣不了高價。

5.高端茶葉價格高:茶葉貴的原因往往不僅僅是這些情況決定的,高端茶針對的消費對象根本就不是普通民眾,而是高消費人群,這部分人主要還不是自己喝,都是用來送禮。所以價格高也就明白了。低短茶的利潤並不高,高端茶的成本一斤也就二三百吧。但是價格可以到上萬元。製作工藝的傳承和商人的炒作,價格高也就能理解了。

6..茶葉的生產週期:一款好的茶葉,從栽種、採摘、加工、發酵、製成、包裝上市,生產週期是其他產業不能同比的。就好比好的紅酒,他們的生產過程一定是經過無數工序與歲月沉澱而孕育的產物,並不是普通快消費產品能比的。

而最為簡單不容置疑的一點則是,茶乃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承載著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它已不單單是一種飲品,更是中國的一大標籤。所以,茶本身只是一片綠葉,但這片小小的綠葉經過無數辛勞的雙手百般篩選精心雕琢最後呈現在你的面前,在你品鑑它時,它已不再是一片簡單的綠葉或者獨芽。品茶是一種態度,你可以空,也可以滿。每個人的經濟情況不一樣,我們不一定選貴的,只要適合自己的就可以了。


易彥銘


市場決定的,買貴的茶有兩種情況:

A、只買貴的,不會買對的。(例如買小罐茶)

B、懂茶的人畢竟多,茶若好,再貴也有人買。

我們的口腔,如果平時總受比較苦、澀、雜味成分多的茶葉刺激,會造成一個習慣,甚至產生一種需求,這種需求會不自覺地來定義什麼樣的茶是好茶。所以大部分喝茶人經常會遇到:貴的茶也沒有自己常喝的便宜茶好喝。就算他偶爾接觸到一杯好茶,感覺特別好喝,談起價格來,他又覺得性價比不值得了。這種人最好不要買太貴的茶,因為茶好不好他也不懂,不可能買對的。(有錢任性或送禮的除外。)

於是:沒有喝過(喝慣)真正的好茶的人,永遠理解不了別人為什麼會如此痴迷的追求一泡極品好茶。

(如上圖:長得是不好看,茶卻是極品。)

相反,如果一個人平時就喝高品質的茶,他品習慣了高品質茶中的滋味、茶氣、神韻,就再也接受不了差茶中的苦澀雜味了。所以,好茶再貴,他也只能不倦不悔的追求。

由於以上規律就會有第三種人出現,喝慣了一種或喜歡上一種有特色的茶,他最高的追求就只是在這個特色系列中去追求極品,所以,他經常會覺得其他品類的極品好茶也不怎麼樣。(例如分別追求:喉底、回甘、生津、順滑、醇綿、甜水、花香、火香、某一香、體感等。)

所以說:每個人心中都有各自對茶的定位。不要再奇怪為什麼有的茶葉賣那麼貴了,何況社會上有錢人太多了,他們就算不懂品茶,也寧願買貴的來預期碰到好的。

(如上圖:品相是好看,品質很一般。)

如果一個人真愛茶,他只要一人待著的時候都會想沖泡工夫茶來喝,那或許離明白就不遠了,當然,這是我的個人經驗,不代表多數人,我一個人沖茶的時候往往對茶的品質要求更高,關鍵時刻沒帶好茶,是會懊惱的。


建盞匠人愛單叢


成本:最簡單的綠茶為例,只採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或獨芽。全程只能純手工採摘,手腳麻利眼睛好的的茶農一天也就採摘4-5斤(此量還要看那段季節的雨水陽光是否充足,有足夠的產量)很多時候遇到天干產量少時,是才不到這麼多的。而一斤鮮茶葉經過殺青、揉捻等工藝後,成品茶葉僅剩不足三兩。也就是說4-5斤鮮茶葉才能炒製出一斤幹茶成品,此前提是炒茶師傅工藝很好的情況下。

原料稀缺:很多茶種是很少的,比如老茶樹。年產量還不夠當地的市場銷售,何況說外銷;現在越來越城市化,很多產業都可以賺錢,茶葉從栽培、管理再到採摘製作,工序繁多且辛苦需要的技術工藝也有一定要求,年輕人種茶炒茶的人很少,很多老茶農也已經不再種茶,將茶田砍了外包給別人種其他的水果或糧食了,產量也就更加稀少。

人工到工藝要求多:製茶多數要求人工,好的茶葉從採摘到製成全部純手工,尤其炒茶師傅的工藝要求相當嚴格,有的茶葉工藝整個茶葉市場也就一兩個老茶人會,不外傳,每年工廠請他們多是預約。當然現在機械化越來越普遍,但機械化產出的茶品和純手工炒制的是有明顯區別的。尤其烏龍茶、紅茶、普洱等發酵一類的茶葉,對製茶師傅的手藝要求更為嚴格。

茶葉的生產週期:一款好的茶葉,從栽種、採摘、加工、發酵、製成、包裝上市,生產週期是其他產業不能同比的。就好比好的紅酒,他們的生產過程一定是經過無數工序與歲月沉澱而孕育的產物,並不是普通快消費產品能比的。

以上只是茶葉價格極高不下最簡單基本的幾個原因,除此之外還有流通環節多,從茶農到收茶販到茶廠人工加工再到出廠進入市場,分銷至全國各地。中間的流通費用綜合起來慢慢也就早就了現在的市場行情,更別說一些高端品牌的宣傳廣告包裝的費用。而最為簡單粗暴不容置疑的一點則是,茶乃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承載著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它已不單單是一種飲品,更是中國的一大標籤。

所以,茶本身只是一片綠葉,但這片小小的綠葉經過無數辛勞的雙手百般篩選精心雕琢最後呈現在你的面前,在你品鑑它時,它已不再是一片簡單的綠葉或者獨芽。品茶是一種態度,你可以空,也可以滿。每個人的經濟情況不一樣,我們不一定選貴的,只要適合自己的就可以了。


嬌陽下的暖春


成本:最簡單的綠茶為例,只採摘一芽一葉或一芽二葉或獨芽。全程只能純手工採摘,手腳麻利眼睛好的的茶農一天也就採摘4-5斤(此量還要看那段季節的雨水陽光是否充足,有足夠的產量)很多時候遇到天干產量少時,是才不到這麼多的。而一斤鮮茶葉經過殺青、揉捻等工藝後,成品茶葉僅剩不足三兩。也就是說4-5斤鮮茶葉才能炒製出一斤幹茶成品,此前提是炒茶師傅工藝很好的情況下。

原料稀缺:很多茶種是很少的,比如老茶樹。年產量還不夠當地的市場銷售,何況說外銷;現在越來越城市化,很多產業都可以賺錢,茶葉從栽培、管理再到採摘製作,工序繁多且辛苦需要的技術工藝也有一定要求,年輕人種茶炒茶的人很少,很多老茶農也已經不再種茶,將茶田砍了外包給別人種其他的水果或糧食了,產量也就更加稀少。

人工到工藝要求多:製茶多數要求人工,好的茶葉從採摘到製成全部純手工,尤其炒茶師傅的工藝要求相當嚴格,有的茶葉工藝整個茶葉市場也就一兩個老茶人會,不外傳,每年工廠請他們多是預約。當然現在機械化越來越普遍,但機械化產出的茶品和純手工炒制的是有明顯區別的。尤其烏龍茶、紅茶、普洱等發酵一類的茶葉,對製茶師傅的手藝要求更為嚴格。

茶葉的生產週期:一款好的茶葉,從栽種、採摘、加工、發酵、製成、包裝上市,生產週期是其他產業不能同比的。就好比好的紅酒,他們的生產過程一定是經過無數工序與歲月沉澱而孕育的產物,並不是普通快消費產品能比的。

以上只是茶葉價格極高不下最簡單基本的幾個原因,除此之外還有流通環節多,從茶農到收茶販到茶廠人工加工再到出廠進入市場,分銷至全國各地。中間的流通費用綜合起來慢慢也就早就了現在的市場行情,更別說一些高端品牌的宣傳廣告包裝的費用。而最為簡單粗暴不容置疑的一點則是,茶乃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承載著中國幾千年歷史文化,它已不單單是一種飲品,更是中國的一大標籤。

所以,茶本身只是一片綠葉,但這片小小的綠葉經過無數辛勞的雙手百般篩選精心雕琢最後呈現在你的面前,在你品鑑它時,它已不再是一片簡單的綠葉或者獨芽。品茶是一種態度,你可以空,也可以滿。每個人的經濟情況不一樣,我們不一定選貴的,只要適合自己的就可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