謠言它不殺人,但誅心

老舍在《駱駝祥子》中這樣形容傳謠人:“他們像些小魚,閒著的時候把嘴放在水皮上,吐出幾個完全沒用的水泡也怪得意。”社交媒體時代,謠言無處不在。每次出現重大事件,都是謠言最活躍的時候。作者和讀者都非常閒,於是出事兒了。各種偏方防疫,誅心猜疑、移花接木等,炮製出一篇又一篇10萬+的文章。

謠言它不殺人,但誅心

面對謠言,專業人士一眼看穿,老百姓極難判斷,陰謀論者深信不疑。統計發現,謠言比真相比起來,被轉發的概率高70%。轉發謠言的人數,比轉發真相文章的人數經常多10倍以上,甚至100倍。厲害的謠言,全部都是病毒式傳播。而真相,極少會病毒式傳播。

小時候看“快樂大本營”,有個遊戲環節令我記憶猶新。小組成語各自站在消音的隔離屋裡,第一個人接收到正確的信息,通過表情動作傳達給下一個人,最後看哪一組最後傳達的信息更加準確。最後的勝利是次要的,笑點來自於滑稽的動作和表情,更來自一個比一個更加離譜的傳遞。

謠言的傳播過程也是一樣。“我們是從我們的影子那裡獲悉謠言的”。最早接觸到謠言的人,有人不相信,有人付之一笑,也總有人用他小說家的情懷,把謠言這塊泥巴揉捏成自己喜歡的模樣,反反覆覆,謠言最終化身一個風姿綽約的美人,誘惑著所有人,她裸露著身體,她私生活離奇,她與死神交鋒,總之她符合那個我們內心深處被壓抑卻認同的審美觀,不管我們是否為之傾倒,但我們總是津津樂道。“謠言的力量在於它常常提供一個恰恰證實了我們隱隱約約地感覺到或希望聽到的信息。”於是在這時,她美不美並不重要,認為她美反而更為重要。

謠言它不殺人,但誅心

我們永遠無法避免流言的纏繞,但是可以選擇面對謠言的態度。聰明人之所以聰明,不是因為這樣的人智慧有多高,而是他們能夠辯證和深遠的看待問題:比如在面對謠言時,聰明人的做法往往不是直面對抗流言,而是對謠言的內容提出一種行為上的質疑:

上面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不直接用語言反對謠言,而是用行動或是態度去證明謠言並不真實。證明一種言論是荒謬的最好方法,就是證明言論不合理。

但是,正如那句在朋友圈流傳甚廣的一句話:“懂得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是啊,世界紛繁錯亂道理無窮盡,我們懂得了些許又如何?還不是會走彎走岔。我們的社會閱讀越少,依賴畫面和話語,依賴我們眼睛所見和人們所告訴我們的就越多。但多瞭解些現象背後的原理,總是無害的。明辨道理後的你,對謠言的抵制意識或許會更強呢?

我始終相信,知識的累積並不總是徒勞的。也許我們永遠無法真正觸及真相,但願自己能走在靠近真相的方向。看世界的方法有很多種,但我們無法因此而否定真理的存在。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