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牧馬人》:時代洪流下人性光輝與信仰,至今仍使人充滿力量

對於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恐怕很多年輕人的概念裡會很模糊。即使從老輩人那裡聽來隻言片語,也沒有深刻的理解和印象。但你一定會從他們五味雜陳的講述中,感受到那時候的窮苦與純真,以及崇高的理想抱負。

有這樣一部1982年公映的老電影,在當年公映時幾乎萬人空巷,深深地影響了一代人的價值觀念。這部電影改編自傷痕文學代表人物張賢亮的小說《靈與肉》,講述的是上世紀70年代末,一個有著悲痛經歷的知識青年,面對出國繼承鉅額財富與留守大草原的抉擇。電影中通過回憶,將知識青年半生的經歷和感受充分展現,引起觀眾極大的情感共鳴。這部電影就是謝晉導演的“反思三部曲”第一部《牧馬人》。

雖然這部電影是公認的優秀作品,但於三十八年後的今天來說,其中的知識青年下鄉,時代下的思想困頓,以及價值觀的差異,現在的年輕人還能有感同身受的共情感受嗎?它憑什麼魅力又突然火遍全網呢?

今天,本文就從影片敘事手法、主題積極意義及人性反思的深入探討三個角度,解讀經典電影《牧馬人》的魅力與價值。並在本文的第四部分,結合我的觀影感受,談談家國情懷、堅實信仰、人性真善美於現實的理解及思考。

電影《牧馬人》:時代洪流下人性光輝與信仰,至今仍使人充滿力量

01、敘事手法的精妙:打破原著的塊狀敘事結構,現實與閃回的交叉形成強烈對比,突出了電影的主題價值觀和時代信念

電影《牧馬人》劇情的展開,雖然都是圍繞男主角許靈均,但並非單線條平鋪直敘。而是在影片一開始就將父與子價值觀矛盾表現出來,由此引出許靈均過往的苦難經歷和思想變化過程。

原著中也有意識流的寫法,通過父子回憶交待過去的事情,但導演改編後在敘事角度、蒙太奇手法變化使用上,讓影片強化了矛盾衝突,更突出電影的主題價值觀和時代信念。

①第一人稱角度現實與閃回的交叉敘事,強化了矛盾和衝突

電影開場是許靈均躺在草原上的一段旁白:“刺勒川,你這古老的名字,我從12歲時就在課本上讀到過你。沒想到,我這半輩子卻和你結下了不解之緣。”然後鏡頭一轉,將故事拉到父親許景由在北京尋找兒子的場景。

與原著中截然不同的是,謝晉導演並沒有以第三人稱講述劇情,而是以許靈均第一人稱的回憶和旁白,增強了觀眾與電影產生共情,避免了第三人稱描述的距離感。

而且,電影的交叉倒敘方式,通過許靈均在北京與父親相處的日子,與過去生活的苦難經歷,形成極為強烈的鮮明對比。父親思想的自由和享樂主義,在現實的許靈均看來是遙遠、虛幻的。觀眾通過許靈均視角,能深刻感受到對他思想的衝擊,以及感同身受的內心掙扎和煎熬。

電影《牧馬人》:時代洪流下人性光輝與信仰,至今仍使人充滿力量

②蒙太奇手法的變化使用,突出了電影主題的價值觀和時代信念

電影是視聽的藝術,通過聲樂、畫面的組合來刺激觀眾的感官,要在其中表現人物複雜心理狀態並不容易。相較於劇情的交叉倒敘方式,導演描述心理活動時,則運用了更多蒙太奇手法變化。

舉幾個例子:

  • 對比蒙太奇運用:刺勒川的簡樸與大都市北京的繁榮,以及許靈均的艱苦與父親的奢靡。
  • 平行蒙太奇運用:許靈均給妻子寫信“是在和清清瘋還是在想我”,鏡頭隨後切換到李秀芝陪著已熟睡的孩子,悄悄地思念著丈夫。
  • 隱喻蒙太奇運用:許靈均初到刺勒川時,躺在馬廄中看到掛在外面的套馬繩圈,鏡頭在他的眼睛和套馬繩圈來回急推切換,暗示了他悲觀絕望的念頭。

不同於文字意象帶給讀者的想象空間,電影通過不同蒙太奇手法的變化運用,不僅增強了電影的表達效果,更讓觀眾隨著劇情和人物內心動態的展開,有了更直接、更感同身受的觀影感受。

因此,雖然電影《牧馬人》有著當代優秀文學作品的基礎,但導演將文學藝術搬上大熒幕還是做了很多精妙改編,無論第一人稱視角的拉近觀眾距離,還是蒙太奇手法的變化運用,都將故事的敘事、情感和精神展現的淋漓盡致。並且,通過這些聲畫技術,將電影主題得以深化。

電影《牧馬人》:時代洪流下人性光輝與信仰,至今仍使人充滿力量

02、主題旋律的積極意義:揭示當代青年的困惑和壓抑,通過樂觀向前看的積極態度,發出時代聲音,表達信仰終可戰勝困境的決心

影片上映於1982年,彼時的中國剛剛經歷時代的動盪與洗禮,對於那個年代的困惑和壓抑,人們有著強烈的共情感。而且,隨著新生代的成長,社會也需要有價值觀和理想的引導。在此背景下,電影的全國公映,於當代人們思想進步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

①當面對不可抗力的困境,即使再壓抑也要樂觀向前看

許靈均角色的身上從小就充滿矛盾點,得益於家庭條件的優渥,在少年時進入學校讀書識字,但又從小就經歷父母離異,孤身在社會上掙扎生存的命運。而在他畢業後留校教書時,本該生活開始蒸蒸日上,卻被捲入時代洪流中,開始經歷身心俱難的艱苦歲月。

學校教書工作失去了,從小沒有勞動技能的他,在刺勒川勞作的艱難和內心苦痛可想而知。而且,被壓抑的思想逐漸成為負擔,當李秀芝說他是個好人時,委屈和悲憤湧上心頭不由得淚流滿面。

即使在看不到希望的歲月裡,許靈均卻並沒有頹廢,反而保持積極地勞動,樂觀地看待生活的態度。而隨著李秀芝的出現,有了家庭的兩人更是將破亂不堪的家,經營的充滿了美好希望。這種樂觀向前看的精神,貫穿在整個影片故事中,讓觀眾體會到生命的頑強。

電影《牧馬人》:時代洪流下人性光輝與信仰,至今仍使人充滿力量

②當面臨動搖價值觀的誘惑時,信仰是戰勝一切的力量

當許靈均挺過煎熬的歲月,迎來新生的時候,已是人到中年,不想卻又遇到更加考驗靈魂的問題:父親許景由回國尋找兒子,要將他帶走繼承億萬家產。

許景由的享樂主義和補償心理,於許靈均來說有著一定的心理衝擊,想起孩童時的美好和遺憾,以及經歷了多年的苦難,誰不渴望更好的生活呢?但是,在面臨動搖根本價值觀的誘惑時,許靈均最終還是選擇了迴歸刺勒川。這裡,其實有內部和外部兩方面的原因:

  • 內因分析:父子情感的缺失,以及母親過早的去世,讓許靈均對親情既期盼又充滿內心隔閡。而在被批鬥經歷和生存環境變化的影響下,他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已根深蒂固,人到中年再去從思想和行為上改變自己,顯然是很困難的。況且,他從恢復教師身份後,信仰力量就更加堅實了。
  • 外因分析:刺勒川的生存環境雖然不及以前,但許靈均在這裡感受到了鄉親們的熱情,那些淳樸的民風和善良的人民,以及人性中的美好,讓他對生活二十多年的這片土地,充滿了感情。在這裡,他找到了新的人生希望,而且隨著時代的變化和發展,一切都開始欣欣向榮。

因此,電影《牧馬人》於八十年來說,對時代主旋律有著積極的引導和展現意義,讓走出困苦的人們,看到美好生活的希望,在時代變化中改變行動力,凝聚向心力。並通過電影中許靈均的抉擇,感受到信仰的力量,由此更堅實了崇高的價值觀念。

電影《牧馬人》:時代洪流下人性光輝與信仰,至今仍使人充滿力量

03、人性反思的深入探討:勇敢反思時代的狀況,通過展現家國情懷和信仰力量,突出人性真善美,以及對時代進步的感悟

《牧馬人》是謝晉導演“反思三部曲”的第一部,通過情感的衝突,體現人性的真善美,更反思時代下人的信仰和思想境界。這部電影有著傷痕電影的特點,敘事看似平淡,但內核卻蘊含熱烈澎湃的執著。那麼,在這部電影中,導演謝晉反思了那些內容呢?

①新生機會面前,與其控訴命運的不公,不如勇敢融入時代發展浪潮

許靈均在回憶被批鬥原因時說:“我的錯誤是投錯了胎 ,我犯的是出生罪。”這個看似荒謬的想法,不由地讓觀眾對時代進行反思。而當走過苦難迎來新生時,許靈均面對繼承億萬家產和追求新生的選擇,更是引導觀眾反思,控訴過往的命運不公有意義嗎?該如何擁抱新生?

電影中,通過許靈均角色的劇情,導演有過幾次對家國情懷的探討,比如:

  • 恢復教師身份後,許靈均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昂揚著胸膛走進學校。他的第一堂課內容是“我和我的祖國”,因為內心過於激動,在黑板上寫字時粉筆都折斷了。這些鏡頭表現出他在經歷命運不公後,仍然感激時代的進步和發展。
  • 在最終決定留在刺勒川牧場後,面對父親對改革失敗後該怎麼辦的提問時,許靈均說:“我堅信我們民族的生命力。”家與國的榮譽在他的心中是融為一體的,再多的磨難和挫折都沒有打垮他對民族崛起的信念。
電影《牧馬人》:時代洪流下人性光輝與信仰,至今仍使人充滿力量

②文化觀念的衝突下,批判享樂主義的自私,倡導積極的傳統價值觀念

許景由在美國已有億萬家產,帶著貼身秘書回到國內,雖然有著落葉歸根的念頭,但思想和行為已與傳統價值觀念有著激烈衝突。當代的人們面對這種文化衝擊,應當如何從思想上接受和應對呢?導演謝晉是堅持傳統價值觀念的,在電影中對享樂主義的自私進行了批判,並通過許靈均的感受將此傳遞給觀眾。

舉幾個例子:

  • 許靈均與父親一起去吃飯時,父親先換了套衣服,然後三個人吃飯花掉八十多塊錢,這讓那個年代的人感覺不可想象。
  • 在跳舞的劇情裡,父親與秘書的恣意歡樂,與許靈均沉悶不知所措,形成鮮明的思想對比。他放不開,也感受不到為何要如此揮霍生命。
  • 在購物時,父親輕描淡寫地花八百多塊錢買了一個瓷瓶,許靈均感受不到這個瓷瓶價值何在,相比之下他覺得買個泡菜罈子更有意義。

電影中有很多強烈的價值觀念對比,通過這種文化衝突,導演傳遞出影片的主題思想,並引導觀眾去思考迎接新生時,應當如何保持積極的傳統價值觀念。這種反思是客觀立場的痛定思痛,與其忘卻不如將教訓銘刻,讓信仰貫穿困境人生,從中挖掘人性的真善美和崇高信念。

電影《牧馬人》:時代洪流下人性光輝與信仰,至今仍使人充滿力量

04、基於電影《牧馬人》,結合我的觀影感受,談談家國情懷、堅實信仰、人性真善美於現實的理解及思考

三十八年後的今天,無論原著還是電影,那個年代感十足的故事,已經很難讓年輕人感興趣了。但一段小視頻的爆紅,又將這部電影推到熱搜,這個現象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的。

為什麼時代進步到現在,我們反而對過去的情感無比懷念?為什麼社會發展越來越快,很多人卻迷失信仰和理想?這部電影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有哪些意義呢?今天,結合我的觀影感受,談談電影《牧馬人》帶給我的現實理解與思考。

①家國情懷的淡薄意識,需要有一針“強心劑”,讓思想得以昇華

我們民族近代的發展過程中,多是坎坷和苦難。而隨著近三四十年發展的突飛猛進,八十年代以後生人,卻對於家國情懷的意識越來越淡薄。先有被稱為“垮掉的一代”,後有九零後的被“標籤化”,他們沒有崇高的理想,追求物質的滿足和安逸的享受。

《牧馬人》中淳樸善良的人性表現,以及濃濃的家國情懷,像是一針“強心劑”。無論感受命運的無常,還是體會新生的喜悅,以及人間溫情,都對年輕人有著積極的思想昇華推進作用。

電影《牧馬人》:時代洪流下人性光輝與信仰,至今仍使人充滿力量

②價值觀的浮躁扭曲,正是信仰的缺失,活著就該做有意義的事

價值觀對人的認知和行為,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從這兩天熱搜的“故宮撒歡”事件中,我們不難看出個別年輕人思想的浮躁和價值觀的扭曲。即使先前已經有過多個類似的慘痛教訓,卻依然毫無覺悟。而這種現象,正是反映了物質豐富後的信仰缺失。

許靈均即使經歷半生的苦難,面對父親的精神補償和億萬家產繼承,從家國情懷到堅定的信仰,最後毅然選擇融入新時代的浪潮中,為社會和新生活貢獻力量。在今天看來可能很多人感覺很“奇葩”,但如果你真的理解電影的主題思想,感受到那份情懷,或許你會更明白個人之於民族的意義。

電影《牧馬人》:時代洪流下人性光輝與信仰,至今仍使人充滿力量

③人際間的冷漠,讓彼此產生隔閡,擁抱真善美生活才能充滿希望

臨近春節,城市裡的朋友說過年沒意思,待在家裡無所事事。而有農村老家可回的朋友,卻說回家很有意思,親朋好友相聚,鄰里鄉親見面,說不完的話,聚不完的會。

現代城市的居住環境,讓很多人不自覺地產生距離感,即使“門當戶對”平時也只是打個招呼,再沒有過深的交情了。反觀電影《牧馬人》中的人性和情感,不說男女主角的愛情,僅鄰里之間的融洽,以及社員與幹部的真誠,都讓我們對現代人際關係為之羞愧。

總之,雖然這部電影已經距離現在年代久遠,但於現實狀況下的我們來說,仍然有著警醒和反思的積極作用。只有擁有家國情懷,保持積極的價值觀和人性真善美,才能避免思想浮躁扭曲,讓人生過的更有意義。

結語:

電影《牧馬人》在圍繞走出去追求享樂還是留下來融入新時代發展的講述中,從許靈均的苦難經歷挖掘出人性的真善美,從價值觀衝突中展現崇高理想和信仰。讓人們在感受電影的美學時,還能夠反思生活。正因如此,在今天我們仍然能夠從中找到共情,使它成為火遍全網的熱搜影片。

本文從敘事手法、主題積極意義與人性反思三個角度,解讀了影片的魅力與價值。並結合我的觀影感受,談了家國情懷、堅實信仰、人性真善美於現實的理解及思考:①家國情懷的淡薄意識,需要有一針“強心劑”,讓思想得以昇華;②價值觀的浮躁扭曲,正是信仰的缺失,活著就該做有意義的事;③人際間的冷漠,讓彼此產生隔閡,擁抱真善美生活才能充滿希望。

對於特定年代的遺憾與苦痛,有人選擇遺忘,有人選擇將它記錄下來。不為反覆咀嚼其中酸甜苦辣,而是要讓一代又一代的人,能看到歷史的模樣,堅定走向未來的方向。而三十八年後再次觀看該影片,它的時代洪流下的人性光輝與信仰,至今仍使人充滿力量,更喚醒了我們要有愛國愛家的情懷,以及堅實信仰和崇高理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