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珠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天珠是數千年前由藏民開採出礦石後又經人工研磨而成,其間花紋由喇嘛邊唸誦經文邊用特殊工藝繪製、鑲蝕而成,經過開光、加持、供奉,歷代相傳,稱為稀世珍品。

天珠按照製作工藝一共分為5種:

第一型鑲蝕瑪瑙,黑底上線:

這是把鹼水,白鉛,或洗滌鹼等塗料,塗在末經處理的紅、黑瑪瑙上面,形成白色的線條;這些天然瑪瑙的選用,以深色者為佳;常常是選用黑色或紅色的瑪瑙。

天珠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因為製作經較簡單迅速;因此,據說,第一型的鑲蝕瑪瑙的顏色比較不牢靠,年代久則退色,不像第二型那樣堅牢不易剝落。

天珠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第二型鑲蝕瑪瑙,白化處後上黑底:

天珠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天珠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1、這是使用鹼水,白鉛或洗鹼,添在整塊的瑪瑙上面;第一次加熱使它產生[白化](whitening process)。

2、再來是根據圖案的設計,添上磷酸銅,然後加熱形成黑色的線條紋圖案,這樣就大功告成了!

據說,用這種方式製作的天珠,才是中國西藏同胞心目中的至純天珠,至於它的品質的好壞,還是在於第一步的[白化]步驟;假入白化的不夠完全,或是深入,天珠的品質與價值就會受到影響。

第三型鑲蝕瑪瑙,白底上黑紋:

第三型鑲蝕瑪瑙的製作是選用一顆末經處理過的天然瑪瑙;然後在它的上面添上加熱後可形成黑色條紋的塗料。這個流程似乎與第一型的鑲蝕瑪瑙相反。據說,印度產的角形天珠,就大多是屬於第三型鑲蝕瑪瑙,它的代頗為久遠。

天珠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第三型鑲蝕瑪瑙的選用,應該是配合淡色瑪瑙而來的加工方式。因為如果是深色瑪瑙,才適合上白紋線條圖案。

第四型鑲蝕瑪瑙,中間白化後上黑底:

天然瑪瑙塗上鹼性化合物,二段不塗塗料,加熱形成中段的完全白化。二次在中段塗上硝酸銅,加熱製成線珠。年代久亦不易退色,乃真品線珠。

1、把能使瑪瑙產生白化的添料。添在瑪瑙的中間部分,兩邊保留不添任何的原石部分。在加熱之的後,瑪瑙的中間部分變成白色

2、然後是在白色的區域,添上加熱後變成黑色紋圖案的塗料,再加熱。

天珠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據說,大部分比較好的天珠,都是用這種方式作成的。用這種方式做成的天珠,在黑色與白色的部分不透光。而在末添上塗料的兩端部分是透光的。

第四型鑲蝕瑪瑙的製作,主要是受到天然瑪瑙原石的限制;這是因為瑪瑙原石本身的美麗;工匠本身不想要完全的遮蔽它的石色的美麗,並且可使天珠有比較多樣的花色變化。變得多彩多姿。我們可以這樣的理解:古玉在出土之後,大家都喜歡它的原色能暴露出來;如果是[滿沁]_完全遮蔽了它的石色,反而是較不受重視的。

第五型鑲蝕瑪瑙,中間同時上黑白線紋:

未處理瑪瑙塗上鹼性化合物、硝酸銅,二段不塗塗料,加熱1次製成。年代久容易退色。

第五型鑲蝕瑪瑙的製作,也是比較求快速的做法。培訓教材把[白化]塗料與產生黑色紋案的硝酸鹽一起添上,然後加熱,就可得到這種鑲蝕瑪瑙。

天珠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經驗所得,認為第五型鑲蝕瑪瑙的色澤比較薄,容易剝落,品質是不如第四型。

鑑別天珠有四個基本法則:

1)由於真品天珠有頭道整體白化工序,而白化後的珠體可以做到是完全不透光的,所以“越是透光的珠子,越不要輕易請養”。

2)由於型二類鑲蝕工藝的特殊性,珠體表面的圖騰不可能是非常非常邊緣清晰的,所以“圖騰線條邊緣越是清晰的,越要慎重觀詳”。

3)表面越是光亮的,越接近瓷化的越不要購買,這裡店主使用的是“購買”兩個字,而不是“請養”,因為一般表面光潔如瓷器般的珠子,幾乎都是仿冒貨品。

4)特別需要注意一些表面坑坑窪窪、凹陷的、爆裂的等等珠子,這樣的竹子非常非常有可能是現代仿珠,之所以將外表做的希奇古怪,目的就是冒充“老珠”,已牟取暴利!

天珠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天珠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市面上面常見的假冒偽劣珠子的照片

關於天眼珠:

此外天珠中還有比較特殊的一類:天眼珠,嚴格來說,天眼珠並不是西藏天珠,天眼珠是淵源於古代印度的眼文化,認為“眼”有辟邪的功效,同時一般的天眼珠上除了雕刻眼位之外,也雕刻有諸如:密宗財神咒、八大守護神、六字真言等等梵文,故此天眼除了辟邪意之外,也有招財招福的意義。

天珠到底是怎麼做出來的?


需要注意的是:天眼珠並不是鑲蝕類工藝製作的,它類似翡翠的A貨,即從原料到成品僅僅是個雕刻的過程,不牽涉到漂色染色等加工工序,常見的天眼顏色一般都是白色、黑色、灰色的天然玉髓本色,但目前坊間經常可看見一些顏色奇特的天眼,諸如:紅色、綠色、褐色等,而且都標以天價販賣,這些其實大多都是染色天眼珠,即使是少見的紅色天眼,即如藏珠閣如下展示的那樣,也不值那個價錢,一些臺灣的所謂天珠品牌的價格更加是看的人不知所措!不知道他們是在善緣流通天珠還是在暴利斂財。



分享到:


相關文章: